烟台外国语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度教学工作计划(小学部)

日期:2024-09-10     

字号:

奋楫笃行谋新篇 深化改革强根基    

                                                                  ——2024-2025学年度小学部教学工作计划

2024-2025学年,我们将迎来第40个教师节,将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75周年。在接下来的这一学期,学校将紧密跟随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工作要求,持续坚守教育初心,锐意进取,坚决贯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学生的核心任务。学校致力于提供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具备全面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新的力量。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双减”意见、教育部“五项管理”通知要求,坚持把“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与教学教研工作密切结合,落实各级关于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要求,围绕区教体局工作要求,深入推进基于新课标、新教材的教学改革行动,加大课堂监管力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打造符合我校实际的优质轻负高效课堂,不断深化我校基于课程标准的“学·教”改革行动,努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重点工作

1.提升理论学习,凝聚育人智慧,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师德师风建设。

2.以“日常+节点”的方式,引领教师落实新课标,用好新教材,践行新理念,努力打造新课堂,助力教师成长。

3.以“减负增效”为核心,引领教学品质提升,凸显办学特色。

三、主要工作及具体措施

(一)加强德建设,树立良好师风。

1.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师德师风建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素养,立德为本。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教育的生命线,师德建设是教育发展的灵魂。第40个教师节的主题是“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在此期间,教育部将打造《国家记忆·教育家精神》《大先生——中国教育名家列传》《大教育家》《老师,您好!》等一系列教育家精神精品栏目,开展“时代楷模”、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和最美教师选树宣传活动。借此时机,学校将组织教师通过学习教育家精神,开展校内师德师风演讲活动,引领教师自觉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人,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

2.提升理论学习,凝聚育人智慧。

在新时代背景下,引领教师深刻理解“大思政课”对于全面育人的重要性。学校以“童蒙养正 立德树人”为鲜明特色,不断深化创新理论成果的学习与应用,使广大教师成为坚定实践者。我们致力于构建师生共同参与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体系。通过红色宣讲、传统文化宣讲和教师行动等多元形式,我们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勇于担当时代使命。

3.加强队伍建设,提升育人水平

我们坚持“经师”与“人师”相结合的原则,大队部以及辅导员队伍建设为核心,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大思政”师资队伍。学校积极发挥这支年轻队伍的活力与潜力,通过名师导教、结对帮扶等活动,充分发挥班主任工作室和市区名教师工作室的引领示范作用。我们鼓励青年教师向榜样学习,不断追求卓越,为实现更高目标而不懈努力。

(二)以“日常+节点”的方式,助力教师成长

1.加强学校课程建设,强化监督管理

1)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本学期,我校将继续严格按照国家课程计划,开全开足课程,确保正常教学秩序的进行。严格落实音体美刚性化管理有关要求,严禁教室张贴两张课程表、严禁在课程表上随意涂画、严禁存在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随意挤占音乐、体育、美术、科学、综合实践、传统文化、安全/心理健康、课外活动/心理健康等课时的情况。学校会加大每周巡课力度,坚决杜绝教师拖堂、私自调课、占课等不规范的教学行为。

2)构建全员育人体系。将德育目标和内容融入教育教学各个环节(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形成育人体系。开学第一周,2-5年级教师要采取多种方式方法帮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重视习惯培养;一年级教师要做好幼小衔接,帮助学生适应一年级的学习节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

2.教学常规管理精细化,助力教师成长多元化

1)重视日常教学常规的检查与指导,(重点检查个性化修改和教学反思)不断优化各学科常规制度。在确保教学“量”的基础上,对教学质量提出更高要求。同时,加强对新接班教师的常规管理,通过学情会商帮助教师深入了解班级情况、分析问题成因、提供针对性策略指导以及跟踪阶段性成效达成情况,实现全景式剖析和过程式优化,助力教师与新班级快速融合。

2.青蓝合力,双向成长

青年教师的成长离不开经验丰富的教师的指导。学校将师徒结对落到实处,确保青年教师在课前准备、上课讲授、课后作业批改、疑难问题解答等环节都能得到认真学习和探究的机会。同时,深化师徒结对的评价考核机制,激发师徒双方的积极性。学校也将进一步完善校本培训方案,建立以骨干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为核心的校本研修制度,助力教师双向成长。

3.任务驱动,卷入式研修

我们积极组织教师积极参与区教育局、教科研中心为教师发展提供的各类平台和机会。同时,深入研究学科各类竞赛,将个别教师参加竞赛的机会转化为整个备课组、教研组成员共同提高的良机。通过一课多次磨、个人多次上、多人同上课等方式,实现深度参与和广泛研讨。这种“卷入式”的研修方式将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教师从“参与式”向“卷入式”转变,实现个人和团队的共同成长。本学期将开展大单元备课、讲课系列活动。备课组共同研究,先后上课,从而提高教师结构化教学水平,提升教师对教材的驾驭能力。

4.用好新教材,践行新理念

了解新教材的突出特点:

1)语文强调整本书阅读

以学习任务群来整合课文单元,以单元主题为经、学习任务群为纬来整合单元教学;强调整本书阅读,倡导单元整合教学、群文阅读,强化阅读技巧和思辩性阅读;以任务群要求设计单元相关学习活动。

2)数学遵循“四个重视”

数学新教材部分内容调整较大,特别是小学部分内容上移到初中,增加了数学素养文章和综合实践内容,力求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

虽然版本不同,但均遵循如下核心理念:重视数学核心概念学透,知识、概念的本质;重视思考过程,拒绝背公式,要理解内容反映的数学思想和方法;重视数学模型和思维方法,提炼关键信息;重视生活中的数学。

3)英语更加突出主题式项目学习

英语新教材则更加突出主题式项目学习,每单元围绕一个大主题展开,注重实际应用及思维能力的培养。教材编排更强调四个核心素养的达成,更强化六要素结构体系。

英语新教材另一特点表现为四重一轻:重思维、重运用、重阅读、重写作,轻语法。第三个特点为从强调传统的听说读写,到强调听说读写看问与思。

“三新”时代对教师提出新要求:

三个读懂:读懂政策导向,读懂课标要求读懂编者意图和变化理念。

三个理解:在新的背景下,理解学科,理解学生,理解教学。

对待教材的三个阶段:消化吸收(理解教材吃透课标、教材变动精神落实),探索创新和循证研究。

5.以终为始,提高教师命题能力

命题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驱动系统中的重要引擎,是教师的高阶能力。命题实质上是站在学习的“终点”评估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成果。随着《2022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颁布,素养导向的课程实施成为时代新要求。以数学学科为例,①一道题目除了考查知识和技能,还可以考出哪些数学核心素养?无论是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在作业设计和考试评价中,教师都要有意识地选择或编制培养素养的高质量题目,这必然对提升教学质量有积极的促进作用。②教师命题研究的核心目的不是题目本身,而是促进人的发展,教师命题时要“目中有人”。③从学科孤立转向跨学科融合。增强试题的应用性、探究性、开放性,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中建构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素养”。

本学期将开展命题大赛,让更多教师有机会、有信心参与到命题过程中,以命题为研究点,撬动教师专业能力提升,通过命题质量的提升促进教学和育人质量的提升。

“减负增效”为核心,引领教学品质提升,凸显办学特色

1.课后服务课程:优化升级,提质增效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我们将继续优化课后延时服务,确保“全覆盖、广参与”的同时,进一步丰富课后服务课程和活动内容。我们将遵循“教学评一致性”的原则,根据新课标中学业质量标准,科学合理地设计作业,确保基础作业巩固基础,拓展作业提升能力,分层作业满足个性化需求,实践作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幼小衔接课程:创新模式,无缝对接

学校将在本学期加大幼小衔接工作研究力度。通过课前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设计有趣的课程和活动,促进幼儿与小学之间的双向奔赴。备课组将加强教育理念、课程内容、教育目标、教学方式、学习习惯等方面的沟通与合作,坚持零起点教学,实现学段间教育教学的无缝对接和科学过渡。

3.提优提升课程:精准施策,突破瓶颈

本学期,我们将继续推进提优提升工作,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薄弱项目,制定精准的帮扶计划。我们将强化过程管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实现课程“提质增效”的目标。

4.社团课程:丰富内容,提升品质

学校将继续做好周三下午社团课程工作,通过丰富的社团活动和多样化的课程安排,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展示机会。我们将借助学科展区等平台,将学生作品做成系列展品进行展示,用可视化、主题化的方式强化学生综合课程学习成果,提升学生校园生活品味。

5.品牌亮校

注重我校学生英语演讲和写作的发掘与培养,制定培养计划,力争在各级赛事上成绩位于前列,争创学校英语品牌。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