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忙碌而充实的本年度即将结束。本学期培基学校在教体局正确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学校工作计划,落实“双减”政策,立足我校实际,全面深化素质教育,以育人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为主要目标,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切实加强各学科的教学研究和业务上的指导与检查,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加强教师业务素质培训,努力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加大常规教学管理力度,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确保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有序、高效开展。
一、加强集体备课 助力教学质量
本学期,我校有效落实“三个关注”,将单元整体备课、作业设计及试题命制进行有效融合,提升教师备课专业化 。
学期初,教务室依据学校工作计划,整体设计本学期的常态化研究,整体推进各学科教研组进行常规化的集体备课,学校领导及教务室持续跟进常态教研开展情况。
1.准备阶段。学校制定了“定主题、定时间、定地点”的“三定”安排表,基于“三定”安排表各教研组确定在规定时间进行教研,根据教材编排体系并兼顾各年级教学进度,确定每周教研的具体活动内容以及主备人。
2.研讨阶段。主备教师通过从单元的视角说课标、说教材简析、说学情、说单元目标、说单元课时重构及关键课例实施策略及建议,说作业设计、说试题命制等进行说课,通过现场改课的形式,重构方案。
3.实践阶段。同年级组教师进行追踪听课,及时记录听课过程中的疑惑、见解。听课后,及时开展评课活动,相互答疑解惑。
4.评价、反思阶段。授课教师针对主讲内容进行说课及教后反思,记录自己所思所感所悟,同组人员借助课堂观察表的数据统计、围绕目标的达成度及课时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评课、改课。我们通过组内研课、校内展示课、研讨课等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有合作精神,集体备课让教师发挥集体的智慧,可以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更多的火花,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学思路。
二、注重课程建设,强化课程育人
各教研组围绕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个方面实施课程育人,有效落实“双减”,打造高效课堂,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1.在基础性课程方面,我校注重教研组集体备课,开展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结合学科课程标准、学情分析,教材分析制定学习目标,探索”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研究。
2.在发展性课程方面,我校通过开展“ 数学节”“体育节”等节日活动强化学科实践,发展学生学科素养。本学期九月份,我校开展了生动有趣的“体育节”,通过开展队列比赛、跳绳比赛、柔韧操比赛等各种赛事,学生强健了体魄,锤炼了品格,锻炼了毅力。本学期十月份开展了“艺术节”活动,学校通过开展口风琴表演、合唱比赛、绘画比赛、超轻黏土展、书法比赛等多种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放飞理想的舞台,展现当代小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党的情怀和良好的精神风貌。
3.在拓展性课程方面,我校通过课后服务开展多种多样的兴趣活动课程。目前我校开设的拓展性课程有体育类:篮球、足球、跆拳道等;艺术类:版画、国画、合唱、书法等;科技类:魔方、编程、创课、象棋等;阅读类:经典国学、演讲与口才、主题阅读等。不同种类的拓展课程满足同学们的个性化发展,促进学生兴趣培养及特长发展。
4.在阅读课程方面,滴水穿石、润物无声,夯实阅读素养,筑牢阅读习惯。本学期,为了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我校以打造儿童阅读课程、构建阅读课程体系为抓手,促进“双减”政策的有效落实。主要通过整本书共读以及国学经典两条主线,推动儿童阅读课程的实施,真正实现我校“读好书、写好字、做真人”的办学理念。各语文教研组依据教材课标要求拟定推荐书目和晨诵内容并制定详细的课程进度计划及安排。每一位语文老师根据各班学情,稳步推进本班的阅读课程。
除了师生共读一本书,我们也倡导亲子共读。通过共读,父母和孩子共同学习,一起成长;通过共读,家庭之间增添了更多沟通交流的机会;通过共读,带给了孩子欢喜、智慧、希望与勇气。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学习、阅读与成长的融合,进一步实现了家校共育的目标。
“读书月”活动,将学生的生活同书本相链接。各级部通过开展晨诵、阅读活动、读书成果展示等活动,为全校师生营造了良好的阅读氛围,同学们浸润在书的世界,感受阅读的乐趣。
三、细化常规管理,优化作业设计
为有效落实“五项管理”及“双减”政策,学校注重细化常规管理。围绕备讲批辅评,抓实抓牢每一个环节落实情况。例如:各年级的复习课备课情况,数学课堂的课前三分钟口算,语文课堂的常规作业与特色作业、学困生辅导等工作。通过教学常规检查及整班随机抽查,发现问题,寻找不足,以问题为导向,及时改进提升。例如,个别班级学生的书写问题、作业内容不能紧扣学习目标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教务室及时整理并当天反馈到具体教师本人,后续及时跟进整改情况,形成闭环管理。
四、做好培训提高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继续探索以“面-线-点”的形式扎实开展教师队伍建设。所谓“面”,就是全校教师通过研训一体的形式促进提升。主要包括师德师风建设、校本教研、精细常规、理论学习。所谓“线”就是采取分层培养,促进不同层次教师更好的发展。制定了骨干教师培养计划与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骨干教师以参加名师工作室、课题研究、担当师傅、示范课、讲座等形式发挥其引领示范作用的同时促进自身成长。青年教师通过读书分享、研讨课例、教材梳理、汇报课、基本功赛、校际赛课等形式提升自身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所谓“点”就是针对相对薄弱教师进行重点跟进,以日常推门课、常规管理指导、搭建平台等形式促进其更快地成长。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力量源泉,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打造能力卓越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的迫切要求。为此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青年教师提升活动,从基础入手,紧抓教学常规,开展“青蓝结对”工程,校领导听推门课蹲点指导,采用公开课、示范课、汇报课、研讨课等,加强交流指导,实现教师队伍传承、创新、融合、共研共进的整体发展目标。
五、存在的问题
1.当前我校部分教师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教材解读不到位,课标理念落实不到位。部分教师课堂管理较为松散,教学内容容量少,课堂节奏进展缓慢,效率低;在备课过程中,未从大单元视角进行知识关联与建构,只是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及习题的机械训练,不能高屋建瓴从课程高度、学科本质角度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2.学困生转化工作。个别教师的服务意识还有待提高,培优辅困工作还需要进一步的优化和提升,要注重效率和质量,课内和课外,校内和校外,个人和群体之间的协调等。
3.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工作。当前个别教师课堂管理松散,学生书写质量不高,归根结底是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问题。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到全体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及个别学生,在平常的作业批阅过程中,针对学生的书写教师要高标准、严要求,规范格式,榜样示范。
六、改进措施及下一步工作展望
1.注重课程建设,强化课程效能。下学期我校将从课程规划、学科课程实施方案、个人课程实施纲要整体推进,从课程的高度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发挥课程育人功能,有效落实2022版新课程标准理念。
2.深化校本研究,继续探索“教学评”一体化下的大单元整体备课。
结合本学期开展的校本研究,持续深入推进大单元整体备课、作业设计、试题命制深入融合,有效落实“教学评”一体化整体设计。通过继续理论学习(专业书籍共读及网络专题培训)与教学实践研究相结合,持续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稳步推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3.进一步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工作。重点关注学生的书写,同时要关注学困生转化工作,重在跟进与落实。要持续跟进教师单元整体备课情况,尤其是“三个关注”的落实与研究,寻求问题,以问题为导向,不断改进提升。
4.加强学习,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利用假期及课余,教师要再学习,再读书,再思考,继续研究,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通过网络研修向专家学,通过期刊杂志向优秀同行学,通过课堂实践向同事学,教学相长,且研且学且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