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立疫情防控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
为强化聚集性疫情的快速响应处置,确保第一时间控制疫情,经学校支委会和校委会决定成立学校疫情防控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在全市疫情防控和经济运行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和栖霞市教育和体育局统一领导下进行。
组 长:牟振雁
副组长:潘光辉、衣新伟
成 员:李巧云、米旭燕、牟华利、李淑娟、于春华、牟旭光、于洪亮、李晓、邱书海。
主要职责:
1.统筹全校及幼儿园疫情防控工作,负责综合协调各小组日常事务工作,梳理、总结工作推进中问题和意见,研究提出工作建议;
2.指导各班和辖区幼儿园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早做谋划,向上请示、向下沟通、左右交流,分析、研判学校疫情防控工作形势,确保出现新情况、新问题能及时有效应对;
3.为应急工作提供服务保障。
(一)综合协调组。
组长:牟振雁,成员:衣新伟,李巧云。
负责开学复课疫情防控工作统筹、协调和调度,汇总报送工作信息等工作。
(二)数据处理组。
组长:衣新伟,成员:米旭燕、李巧云、牟华利、邱书海、李慧琳及各班班主任。
1.统计汇总师生员工及共同生活成员每日行程和健康监测工作;
2.负责重点人群摸排、上报等工作;
3.其他疫情防控相关数据统计工作。
(三)舆情控制组。
组长:潘光辉,成员:于春华、于洪亮。
1.宣传转发上级疫情防控信息。
2.负责疫情防护知识宣传培训;
3.及时处理网络舆情,开展舆论引导工作。对突出舆情事件,及时上报,跟踪舆情舆论,及时澄清事实。
(四)网络课程组。
组长:潘光辉,成员:李淑娟、张新新、王美丹、
于春华、史本玉。
1.负责线上教学指导等工作。
2.制定线上授课方案,提前做好预案制定、录制教学视频、组织教师在线授课、设备维护等准备工作。
3.做好居家学生的心理疏导和安全管理工作。
(五)物资保障组。
组长:衣新伟,成员:牟旭光、于洪亮。
1.负责学校做好物资储备、供应工作,口罩、消毒液和体温枪等应急物资储备调配和经费保障。
2.及时补充口罩、消毒液、体温枪等应急物资。
(六)应急处置组。
组长:李晓,成员:林小栋,王文东,邱书海。
1.做好发热学生的体温监测。
2.做好流行病学调查、终末消毒等工作;
3.做好学生就地隔离和发热学生就医处置,配合有关部门工作。
(七)通风消毒组
组长:牟旭光 组员:张金锋、韩延锋、史本玉、林培东
二、核酸检测
1.全员核酸检测。衣新伟、李巧云负责统筹安排师生全员核酸检测试管编号及班级检测顺序。现场秩序维护由米旭燕、李晓、林小栋及各班主任。检测在医护人员到来前将第一批学生安排好等候医护人员,师生前后间隔一米,队伍整齐有序,禁止大声喧哗,班主任负责按试管号编排好学生路队,做到不出任何问题。
2.扩围加密核酸检测。李巧云负责安排每天抽检的学生人数及人名,每班不得少于10%,不得重复计算,提前安排好,师生同检,食堂、保洁、务工人员、校车司机可以自由选择是否在学校做。医护人员到校后由班主任根据名单顺序组织本班学生进行检测,确保不出差错。衣新伟负责带领医护人员做环境采样。
三、疑似病例处置流程
1.现场处置。在校期间,出现不明原因发热、干咳、气促、乏力、腹泻、结膜充血等症状的师生员工,第一时间上报隔离组李晓并督促其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隔离组安排隔离员(穿防护服)带到学校临时隔离室(隔离室不得同时安排不同病例),隔离组负责上报疫情报告人米旭燕,由米旭燕上报总指挥牟振雁逐级上报,由校医进行复测,再次确认体温和症状(体育课或体育活动后学生会出现体温变化,学校对可疑情况者要注意询问,如是此类情况, 待学生身体恢复常态后进行重测)待确认不明原因发热时,学校立即送其到医院诊断,同时马上通知家长跟进处置,询问行程史记录密切接触者。
2.送医上报。根据前期摸排《个人健康备档卡》信息,结合现场复测和核实情况,做出如下处置:
对有中高风险区旅居史、途经史或有与确诊、疑似病例、密接者的接触史者,立即拨打 120 急救电话,由救护车送定点医院就诊。
无中高风险区旅居史、途经史或无与确诊、疑似病例、密接者的接触史者,学校送医院发热门诊,同时联系家长跟进处置。教职工出现上述情况由学校送医院发热门诊,同时联系家属跟进处置。
数据处理组第一时间将相关情况报告教体局和属地疾控机构。
3.异常症状处置。师生员工一旦出现发热等异常症状,出现咽痛、乏力、干咳、嗅觉减退、腹泻等症状,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做到四个一律:一律由学校第一时间隔离,按程序就医,组织核酸检测,不得由家长接回自行治疗。一律在就诊医院隔离观察,未出结果前小区域隔离。家庭成员有密接者、次密接者,一律3天3次核酸检测。师生及家庭成员出现发热症状,一律对本人和共同生活成员3天3次核酸检测,学生禁止上学。
四、因病缺勤追踪。
李巧云、衣新伟及各班主任要对缺勤学生、教师时行逐一落实,监测其居家行程、体温,并要求提供每天的核酸检测情况。
五、应急启动
当可疑情况者诊断为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学校立即启动以下工作:
积极配合。要按照卫健、疾控部门的要求,应急处置组协助卫健、疾控部门做好流行病学调查,确定密切接触者范围,实施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等各项工作。数据处理组按规定上报信息,同时通知学校所在地社区、师生居住社区。
调整教学。出现上述患者的班级,网络课程组要根据实际立即启动线上教学预案。
通风消毒。通风消毒组要在疾控机构的指导下,对隔离室及可疑症状者活动过的场所进行终末消毒。
宣传引导。舆情控制组及时向师生和家长通报情况,加强心理疏导,回应社会关切。
后续措施。如果可疑症状者经定点医疗机构排除为非疑似病例,则由其家人接回居家隔离,满足《师生健康复课查验实施 方案》的复课标准后方可回校。
六、有关细则
(一)离校就诊指引。
前往医院路上,应该根据病情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
有条件的情况下,应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前往医院,乘车路上需打开车窗。
时刻佩戴口罩,随时保持手卫生。在路上和医院时, 尽可能远离其他人(至少 1 米)。
如路途中污染了交通工具,建议使用含氯消毒剂或过氧乙酸消毒剂,对所有被呼吸道分泌物或体液污染的表面进行消毒。
(二)居家隔离医学观察注意事项。
居家隔离医学观察的人员每天早晚测体温各 1 次,并记录在册;若出现发热或者干咳、气促、肌肉酸痛等症状,应立即向班主任或学校疫情报告人报告,并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学校立即向属地疾控部门报告,配合做好排查和后续相关工作。
居家医学观察期间,尽量开窗通风,不能自然通风的用排气扇等机械通风。被观察人员与家庭成员尽量避免近距离接触(至少间隔1米以上距离),有条件的独居一室,最好处于居家位置的下风向。日常佩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注意手部卫生;咳嗽或者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衣服遮掩口鼻;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应立即使用流动水和洗手液洗手。设置套有塑料袋并加盖的专用垃圾桶。被观察人员用过的纸巾、口罩等放置到专用垃圾桶并及时清理,清理前用有效氯浓度为 500-1000mg/L 的含氯消毒液喷洒或浇洒垃圾至完全湿润,然后扎紧塑料袋口。生活用品专人专用,单独洗涤消毒处理。
(三)返校管理事项。
患病学生病愈且隔离期满后,班主任应督促其先到医院或社区开具痊愈证明,复课前持医院病愈证明到卫生室复核确认登记,方可复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