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规划】海阳市育才小学中长期发展规划

日期:2024-08-29     

字号:

一、学校现状分析

1.基本情况。育才小学始建于1993年12月,2014年9月整体搬迁至现校址(海阳市海天路59号),占地面积38966平方米(约55亩),建筑面积24060平方米。学校现有教学班81个,在校学生总数4143人,教职工233人,平均年龄为33.37岁,30周岁以下青年教师115人,占比47.33%,其中研究生9人,本科学历205人,是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学校拥有音乐舞蹈室、美术室、科学实验探究室、校本课程活动室、计算机室、网络机房、数字化录播室、慕课室、师生阅览室、心理咨询室、大小报告厅、餐厅、室外运动场、体育馆等各类专用教室和学生活动室,设施完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近年来,学校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教体局的精心指导下,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力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先后被授予国家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国家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国家足球特色学校;山东省教学示范校、校本教研示范校、随班就读示范校、首批信息化试点学校、卫生健康先进单位;烟台市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安全文明校园、教科研工作先进单位、常规管理示范校、教学工作先进单位等60余项荣誉称号。

2. 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师资队伍建设: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部分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有待更新,骨干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引领作用需进一步加强。

课程与教学改革: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和整合性有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需进一步提升,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二、办学理念与发展目标

1. 办学理念

多年来,学校秉承“关注细节,成就人生”的办学理念,以陶行知先生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为校训,形成了“和美致远 至真至善”的校风,“和风细雨 润物无声”的教风,“和而不同 乐学共进”的学风。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努力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 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在未来5年内,将学校建设成为一所教育理念先进、管理科学规范、师资队伍精良、课程体系完善、教育质量优良、校园文化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小学。

具体目标

学生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教师发展: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培养一批在区域内有一定影响力的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课程建设: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整合与实施,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和有效性,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各学科教学成绩在区域内名列前茅,学生在各类竞赛和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

学校管理:建立科学、民主、规范的学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营造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

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校园文化内涵,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文化品牌,提升学校的文化软实力。

三、发展策略与措施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 师德师风建设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定期组织师德培训和学习活动,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

建立健全师德考核评价机制,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评价的首要内容,对师德失范行为实行“零容忍”。

2. 教师专业发展

制定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明确教师个人发展目标和路径,为教师提供个性化的专业发展支持。

加强校本培训,通过专题讲座、教学研讨、课堂观摩、课题研究等形式,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和研修活动,拓宽教师视野,更新教育理念,提升专业水平。

建立教师成长档案,记录教师的专业发展历程和成果,激励教师不断进取。

3. 骨干教师培养

选拔和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教育教学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骨干教师,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发展机会,如参加高级研修班、承担课题研究、指导青年教师等。

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成立骨干教师工作室,定期开展教学研讨和交流活动,带动全体教师共同成长。

(二)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

1. 完善课程体系

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需求,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特色课程”的课程体系。

加强课程整合,打破学科界限,探索跨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开发校本课程,如传统文化课程、科技创新课程、艺术修养课程等,丰富课程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2. 优化课堂教学

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加强课堂教学常规管理,规范教师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开展课堂教学评价改革,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推进教育信息化

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校园网络全覆盖,配备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为教育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培训和研究活动,鼓励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整合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为师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便捷的学习平台。

(三)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1. 加强教学常规管理

建立健全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明确教学各个环节的标准和要求,加强对教师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辅导、考试等教学常规工作的检查和指导。

定期开展教学常规检查和评价,及时反馈检查结果,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跟踪整改,确保教学常规工作落到实处。

2. 强化教学质量监控

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加强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的监测与分析。

定期组织阶段性考试和学业水平测试,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加强对教学质量的跟踪和反馈,定期召开教学质量分析会,对教学质量进行全面总结和分析,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3. 开展教育教学研究

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以课题研究为引领,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建立健全教育科研管理制度,加强对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和指导,确保课题研究的质量和成效。

定期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交流和推广活动,将优秀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四)完善学校管理体制

1. 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

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提高领导班子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增强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完善领导班子选拔任用机制,选拔任用德才兼备、业务精湛、管理能力强的干部担任学校领导职务。

加强领导班子培训和学习,定期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参加培训和学习活动,不断提升领导班子的管理水平和领导能力。

2. 推进学校管理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学校各项管理制度,完善学校管理体系,使学校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加强制度的宣传和学习,使全体师生员工了解和熟悉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自觉遵守制度。

强化制度的执行和监督,确保各项制度落到实处,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3. 加强民主管理与监督

建立健全学校民主管理制度,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的作用,保障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监督的权利。

加强校务公开,及时公开学校的重大决策、财务收支、干部任免、职称评聘等事项,接受师生员工和社会的监督。

积极开展家长委员会工作,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充分发挥家长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

(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1. 物质文化建设

加强校园环境建设,精心设计校园景观,营造整洁、优美、富有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

完善校园文化设施,建设校史馆,完善各类功能室,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文化活动空间。

2. 精神文化建设

深入挖掘学校的历史文化底蕴,提炼学校的办学理念、校训、校风、学风等精神文化内涵,形成全体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文化节、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等,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团结协作的班级氛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 制度文化建设

建立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形成规范、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保障学校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

在制度建设过程中,注重体现人文关怀,充分尊重师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加强对制度文化的宣传和教育,使师生自觉遵守制度,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风尚。

四、保障机制

1. 组织保障

成立学校发展规划领导小组,负责规划的制定、实施、监督和评估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明确各成员的职责和分工,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

2. 制度保障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为学校发展规划的实施提供制度保障。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确保制度的有效落实。

3. 经费保障

合理安排学校经费预算,确保学校发展规划所需各项经费的投入。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和社会各界的资助,拓宽经费来源渠道,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经费保障。

4. 监督评估保障

建立健全监督评估机制,加强对规划实施过程的监督和评估。定期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和反思,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