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校发展背景分析
(一)学校基本情况
海阳市方圆学校位于新元街12号,是一所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市直属学校。近两年来,学校在办学规模日益扩大的时代背景下,学校顺应海阳市新品质教育,践行“合融教育”的办学理念,开展“新学校”建设、“新课堂”研究、“新教师” 塑造三项行动,以构建自主学习型课堂;以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抓手,以“合作共进,智行融美”党建品牌为引领,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五育并举的“合融少年”。
学校先后荣获烟台市师德建设先进单位、烟台市书香校园、烟台市教育教学先进工作单位、烟台市教科研先进单位、海阳市教育教学工作先进单位、烟台市劳动教育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方圆学校把坚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学校年度工作总目标,把群众满意教育的根本立足于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升,通过实施系列举措,发展学校内涵,提高群众教育满意度。
二、学校总体发展规划
“合融教育”结合学生核心素养培育要求和学校育人目标,从人文环境、德育课程、学科课程、学校课程、常规管理、主题活动、德育网络等六个方面入手。搭建学校教育框架,努力实现文化育人、活动育人、课程育人、协同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的具体目标,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五育并举的“合融少年”。
一、 合融教育的提出与核心理念
“合融”教育理念下的“合”,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等诸多因素间的和谐共处;追求校园人际关系即师与师、师与生、生与生、干与群、家与校、整体与个体、人与环境等诸多关系的合作共融、合作共生、合作共进;追求最有利于人的发展的合作与竞争的辩证统一,即“和而不同”。 “合”是途径、是方式,以“合”促教,以“合”促学,师精于教,生精于学,学校质量提升、和谐发展。
甲骨文
(融),下边是土,上边是三条蠕动的蛇,本意是“冬眠的虫蛇在暖春复苏蠕动”或“炊气上升”。“融”有“固体受热变软或化为流体;调合、和谐;流通;长远、永久”四种基本字意。晋代孙绰在《游天台山赋》中说“融而为川渎”,这里“融”的意思是“融化、消溶”;宋代朱熹在《朱子语类》中首次使用“融会贯通”一词,取“融合”之意;“融”也引申有“通达、流通;和煦、暖和”的意思。
我们提出“合融教育”,就是要做有温度的教育。学校为落实“合融”教育理念,提出了“一个”办学目标即“合而达智,融而促合,给学生最美好的童年,给人生最坚实的起步。”“四项”实施方向即“合融德育”、“合融课程”、“合融课堂”、“合融文化”;“六大”机制:责任追究管理机制、民主议事机制、合作教研机制、合作学习机制、绩效管理机制、激励评价机制。
二、学校合融教育发展的框架
(一)合融德育
1.融传统:以诵读经典教育为抓手,传承传统
孔子在《论语》中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如此方能将民众的直觉经验和大道人心融合在一起;孔子说“为仁由己”,就是说,每个人只要挖掘自己,就能找到仁,而“致良知”(王阳明语)。《弟子规》教育应运而生,它是一部教人养成良好习惯的国学经典,继承了孔子重视个人修养、追求完美人格的理论,文质鲜活、易于接受,有厚重的文化底蕴。我们以《弟子规》教育为抓手,汲取精华,剔除糟粕,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修身立人处世,教人向善、宽容、诚信,养成良好的习惯。
2.融礼仪:以礼仪教育为抓手,倡导文明礼仪
孔子在《论语》中写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表达了人能够通过修身的方式获得人格的享受的观点。我们应当让学生沐浴《弟子规》的传统光辉,进而借助“空乘”特色教育的力量开发仪式课程,开展礼仪教育,让每一个四十四中学子都能够接受礼仪的熏陶,做彬彬有礼的人,成为“德才兼备、温文尔雅、充满自信、勇于担当,具有创造力的现代公民”。
3.融正气:以班风学风建设为抓手,激浊扬清
班风学风是一个班级的灵魂。卓越的班级工作,需要带好四支队伍,一是年级长队伍,二是班主任队伍,三是家长队伍,四是学生干部队伍。要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专题研讨、培训、家长课程等加强家校联合、日常管理、班风建设、班级文化建设促进班风学风积极向上,激浊扬清,志存高远,学而不厌。
4.融品德:铸就品牌特色德育
通过研发丰富多彩的德育课程,培育学生良好的德行。在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在活动中加强德育实践,注重环境熏陶挖掘潜在德育,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针对性地开展德育活动,进行德育研究,构建科学有效的德育课程体系,实施全员、全程、全方位的立体全景德育,铸就德育特色品牌。
(二)融课程
1.在课程体系中规划融合课程
学校将五育课程进行通融,构成和谐课程体系;纵向围绕学校育人目标,完善“合融”特色课程体系,构建了“正德塑人、启智育人、健体强人、尚美怡人、习劳达人”的课程体系,横向立足国家课程构的“合谐”课程体系,共同丰富和完善了课程,初步形成了具有“合融”教育特色的校本化和谐课程体系。
2.在课程开发中倡导融合理念
在课程开发中,一是针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2.0与学校课程规划开展通识培训,促进观念转变,选择合适路径开发课程;二是组建 “教师俱乐部”,倡导“个人跨界”、“交叉感染”与“互换苹果”式学科融合,实施“多元共享,资源整合,链接互通,智慧互联,思想交融,创新融创”等融合策略,使得课程开发由普及逐渐走向融合。
3.在课程评价中提升融合品质
完善多元评价体系,将定性与定量,过程性和成果有机结合。评价结果不但显示学生各类知识的掌握程度,评价过程更能体现学生创造性、沟通能力、协作精神、应变能力、组织能力等的提升程度。通过多元的评价体系,及时反馈,正向激励学生,使学生在学科融合中成长。
(三)合融课堂
1.遵循的理念与原则
一是坚持立德树人。不断强化在课堂中落实“核心素养”的意识,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把自主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二是坚持坚持以人为本。关注课堂中活生生的人,要让学生在自己的课堂上体会、体验到成长的快乐、生活的幸福,使课堂呈现鲜活、有趣,富于思考、思辨的生态,促进学生主动地学,深层次地学。三是坚持合道至德。本立而道生,合融课堂必须遵循符合教育规律、成长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着力营造良好的课堂生态、构建良好的课堂文化。四是坚持坚持合作和谐关系。和谐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钥匙,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效果的催化剂,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是在教育过程中实现的。
2.实现的路径与策略
“合融课堂”建设,按照“合融课堂研讨培植年”、“合融课堂模式深耕年”、“合融课堂课堂品质提升年”的三年构建路径,逐步扎实推进课堂建设,稳步提升教学质量,并从课堂模式构建、智慧课堂实践、作业设计、校本课程品质提升、教师队伍学习力改进、青年教师培养工程、强化质量分析与过程评价等环节,着力解决队伍建设与课堂效率中的难点问题,强化过程管理,构筑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夯实教学质量根基。
3.构建的模式与环节
坚持课改理念,构建合融课堂模式,前提在于课堂管理,保证课堂教学的实施在有纪律保障和有序的基础上进行;关键在于课堂环节的有效搭建,分课型差异化构建相应环节:新授课突出情景导入与构建生成,复习课注重问题诊断与构建归纳,讲评课重视纠错整理与讲评点拨;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主线明晰明快,动静结合,张弛有度,兼顾预设与生成,有效避免教师的独白,让课堂走向合作与对话,走向和谐与高效,走向科学与艺术,让学生实现“德能并举,知行合一。”
4.工作的重点与抓手
狠抓教师专业发展,从师德师能两个方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视青年教师培养,努力实现青蓝同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以合融课堂模式构建为重点,以课堂教学探索、研讨及作业建设为抓手,广泛开展引领课、研讨课、汇报课、常态课的观课议课活动,深化教研效果。为了保障课改理念的落实,在推进融课堂构建的过程中,要突出备课或教学设计的作用,不上无准备的课,上课须有教案,依案施教,保障课堂模式在课堂上得到有效落实。按照“学、评、教一致性”做好质量分析,通过数据实证,构建质量分析体系,充分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促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四)融关爱
1.注重课程教学调适
充分尊重和遵循随班就读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规律,结合每位学生度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课程教学内容,科学转化教学方式。
2.培养生活劳动能力
学校针对随班就读学生的特性,制订个别化教育教学方案,落实“一人一案”,努力为每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既要重视学生学习必要的文化知识,更要关注开发潜能、补偿缺陷,特别是要加强公共安全教育、生活适应教育、劳动技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体育艺术教育,帮助其提高自主生活质量和劳动能力,培养正确的生活、劳动观念和基本职业素养,为适应社会生活及就业创业奠定基础。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在做好无障碍环境建设基础上,最大限度创设促进随班就读学生与普通学生相互融合的校园文化环境,积极倡导尊重生命、包容接纳、平等友爱、互帮互助的良好校风班风,把生命多样化观念、融合发展理念,办成学校鲜明的特色。对随班就读学生,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加大关爱帮扶力度,并建立学生之间的同伴互助制度,在确定品学兼优的学生轮流给予关心帮助的基础上,鼓励全班学生通过“一对一”“多对一”等方式结对帮扶。鼓励通过征文、演讲、主题班会、微视频等形式展示关爱帮扶优秀事迹,大力弘扬扶残济困、互帮互助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4.强化家校共育
要密切与随班就读学生家长联系与沟通,加强家庭教育工作与指导,引导家长树立科学育儿观念,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加强宣传引导,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合力,共同为学生成长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