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四中劳动教育实践与成效:筑梦未来,以劳育德
一、组织领导与机制建设
烟台四中高度重视劳动教育,成立了由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的劳动教育实践工作领导小组,集体研究制定劳动实践教育计划。领导组下设劳动教研组和学科组,以多层次、多渠道和多种形式在学生中开展劳动教育活动。同时,学校制定了劳动实践评价机制、劳动教育安全管理等制度,确保工作有计划、活动有安排、安全有保障、过程有记载、阶段有总结。
二、课程设置与教学实施
课程设置:学校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劳动教育课程制度。每周开设一节劳动教育必修课,由班主任组织和带领学生在教室内、劳动基地、卫生责任区等地开展劳动体验和实践。此外,学校还安排每日的家政劳动、校园劳动及校外劳动,确保学生每周完成3小时以上的劳动体验。
教学实施:学校采用任务驱动教学,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增强劳动意识。同时,重视学科整合课程,促进学科教学与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例如,通过思政课堂创设议学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传统技艺的同时,自觉弘扬大国工匠精神。
三、实践基地与活动开展
校内基地:学校充分利用校园内的蔬菜种植实践基地、植物园等资源,供学生进行劳动实践、观察和记录。同时,组织学生参与校内卫生大扫除,体验劳动的责任与快乐。
校外基地:通过家校联系和社会支持,学校建设了多处校外劳动教育基地,如蔬菜种植基地、工业体验基地、果园实践基地等,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劳动的艰辛,掌握劳动的技能,感悟劳动的快乐。
四、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建设了专兼职相结合的中小学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同时,校本教师培训增加了劳动教育内容,提高全体教师实施劳动教育的自觉性和专业化水平。此外,学校还聘请了各级劳模、大国工匠、非遗传人等兼任劳动教育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
五、家校共育与激励机制
家校共育:学校密切家校合作,转变家长对孩子参与家务劳动的观念,让家长成为孩子家务劳动的指导者和协助者。结合学校劳动教育目标,指导家长注重抓住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机会,鼓励孩子自觉参与劳动。
激励机制:学校每学期开展“劳动之星”的评选活动,并向获奖学生颁发荣誉证书。同时,通过学校的升旗仪式、大屏幕以及宣传栏等途径对先进事迹予以宣传。此外,劳动成绩出色的同学在班级考评中可获得酌情加分,并作为评选省、市“三好学生”、优秀干部等活动的重要参考依据。
六、成效与展望
通过一系列劳动教育活动的开展,烟台四中的学生在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校园环境焕然一新,学生的劳动热情和劳动技能得到了有效提升。未来,学校将继续加强劳动教育工作,创新劳动教育实施模式,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