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规划】烟台傅家中学教学发展规划

日期:2024-08-25     

字号: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年,为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实现烟台傅家中学跨越式发展,结实我校实际,制定《烟台傅家中学教学五年发展规划(2021年-2025年)》。

第一部分  学校现状与背景分析

学校成立于2021年,是一所全日制公办初中,地处烟台市芝罘区黄务街道,计划教学班32个,在校生1760名。学校建有标准的环型塑胶跑道运动场、室内篮球场、录播室、微机室、理化生实验室、图书馆。学校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成长为出发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多元发展的需求,使每个学生在中学阶段体验到不同的“成长幸福感”。

第二部分  规划目标与实施途径

一、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

秉持“发现自我 追求卓越 公共责任 国际视野”核心价值,继续坚持“公民素养 国家担当 国际视野”的学生培养目标;坚持打造具有“高尚的师德 科学的理念 精湛的业务 全人的教育”品质的教师队伍;努力把我校建设成师生共同成长的共同体,早日实现我校“自然和谐的生态学校”这一发展目标。

二、目标的实施途径

1、愿景引领,形成合力

2、完善制度,提高效能

3、培养名师,促进发展

4、丰富课程、形成特色

5、依托教研,提升质量

6、细化管理,强化保障

7、积淀文化,发展内涵

三、规划的实施阶段

2021年为规划制定启动阶段。年内完成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形成各分目标的规划及具体工作措施,在全校上下形成学规划、促发展的氛围。

2022-2024年为规划落实提升阶段。各部门要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形成合力,使学校的各项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2025年为规划完成突破阶段,日常管理水平再有新突破。要使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师资水平、办学声誉达到预期的目标。

 

第三部分  分目标及具体措施

“课程建设与课堂改革”部分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为主线,以落实教学常规为抓手,以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为重点,以优化教育资源和创新教学方法为手段,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成长为出发点,创造丰富的课程体系,使每个学生每位教师在各自不同的教育愉悦中成长成就自己。

二、达成目标

1、挖掘学校的课程资源,结合学生实际需求,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新课程体系,形成国家、地方、综合实践三种课程齐头并进的格局。

2、全面落实教学常规,强化各级管理职能,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着眼每个学生,激发潜能,发展个性,形成特色。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市教科院《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学部课堂教学改革方案》和区教科研中心活力新课堂建设有关“教学评一致性”精神,聚焦学科核心素养,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

3、坚持五育并举,加强美育、劳动教育、体育健康教育,打造体育、卫生、心理健康教育特色。

4、积极探索“聚焦素养,基于标准,多元评价”的教学管理模式,开展“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规范化课堂建设”。

三、阶段目标及实施措施

第一阶段:2021-2022年

1科学实施国家课程

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同时,重视理科的实验教学,适当增加实验内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学习能力;重视文科的阅读训练,指导学生课外中英文阅读,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览能力,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表达、交际能力。

2健全课程管理与评价体系

制定《烟台傅家中学新课程实施方案》,建立分管副校长、教务主任、指导老师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加强对三种课程的管理。

3关注学生核心素养,深入探究学科本质,明确学科素养的内涵,探究课堂教学改革方向。

第二阶段:2022-2023年

1、课程资源:开发拓展型课程。

根据学生个性发展需要,进行课程结构的平衡性调整,如学科类与活动类、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文化类与艺体类、理论与操作技能之间的平衡等。满足学生的探索兴趣与发展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经历,丰富其学习经验,挖掘其潜力,促进个性发展。

1)制定研究型、拓展型课程实施办法细则,鼓励教师结合自身专业特长,积极开设拓展型课程,三年拟打造10门以上的研究型、拓展型课程,确保每位学生有选择。

2)逐步增加“文学艺术欣赏”、“珍爱生命”等人文课程。

2、依据“教学评一致性”原则,规范课堂教学流程。

3、加强体育、卫生、心理健康教育

第三阶段:2025年

1推出研究型课程

结合已有研究性学习的成功案例,总结经验,开拓创新,逐步做到四个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延伸研究相结合,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相结合,专题研究与社会热点、生活运用相结合,课题研究与使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相结合。

2进行“大情境教学”的实践和探索。以大情境统领课堂学习,重视情境教学、促进课堂学习有效发生。以统领课堂学习的大情境为背景,以知识迁移与实践运用为目标,以基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为载体,实现学习过程的情境化。

 

“教育科研”部分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实施“两规划”、构建“三平台”。两规划即“教研组长规划”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三平台是指构建“青年教师培训”系列平台、“学科研训平台”和“教师职业生涯练兵平台”。

二、阶段目标与实施策略

(一)培育教研文化,创新教研机制,实施“教师职业生涯规划”

1、进一步加强教科研队伍建设。

健全教科研组织,形成完整的教科研体系,建立一支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中心的教科研队伍。

2、加强教育科研理论培训,构建教科研基础理论工程。

3、规范课题管理,做好立项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

4、各教研组要规范教研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①常规教研要求做到五有:有教研课,有评课,定有单元或章节中心发言人(有其发言材料),有时间保证,有领导参与活动。每次活动各组应结合本校师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明确的研究主题。

②进一步规范集体备课工作,各主要学科成立年级学科备课小组,具体负责集体备课的相关工作。

(二)师培及相关课改工作:

1、注重新课程改革理论培训,学校定期向教师推荐优秀的教育教学经验文章,从整体上提高全体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育科研水平,实现教师结构由知识传承型向创新教育型、经验技术型、科研艺术型转变。

2、组织课改年级各学科教师参加由各级组织的新课程培训活动。

3、开展与新课程改革有关的各种课堂教学竞赛活动。

4、做好各阶段新课程改革的阶段成果总结工作。

学校全体教师应将自己近年优质教案、优秀教研论文、高质量的课改手记、案例评析等课改资料进行整理。

5、进一步做好各项教学基本功的练功和竞赛活动。

6、做好省、市、区教研室各级教研成果的准备、组织、选送工作。

 

“基于信息技术支撑的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部分

一、基本情况

1网络条件:学校已实现校园网络全覆盖、网络设备全接入,wifi覆盖教室、办公区。

2信息化硬件:学校普通教室班班通配备达到100%;教师配备办公电脑比例达到100%,可以满足教师现在的信息化办公要求;此外,我校还建有音乐室、美术室、录播室、理化生实验室、微机室和综合实践室。  

3软件平台:学校逐步开展利用希沃白板5代替传统PPT作为教学平台的实践研究。

二、分阶段目标及工作措施

(一)第一阶段(2021-2022年)

指导教师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完善学科带头人等组织的管理制度和活动方案及活动评价并严格执行各项要求,形成可持续的教师发展模式;提高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

(二)第二阶段(2023-2024年)

目标:坚持学校人性化、民主化、规范化管理,争取产生区级以上名师培养人选或教坛新秀2-4人,市级以上名师或教学能手1-2人。

主要措施:

1、开展师德论坛、读书活动,成立2个教师社团并开展活动。

2、对骨干教师(后备干部)进行正确的方向引领,充实学校的干部队伍。

3、做好青年联合会、学科带头人等团队的选举工作。学科带头人每个学期上示范课,每学年在市级或以上级别刊物上发表一篇论文,引领其他教师。每学年评选一次学校年度人物。推出至少2名教师在市级或以上级别会议上交流经验。争取1名骨干教师出版专著。

(三)第三阶段(2025年)

目标:引导教师转变思想,树立更高层次的价值追求,使教师成为学生精神发展的领路人。争取市级以上名师1-2人。

主要措施:

1、举办以“教师的价值追求”为主题的教学论坛;

2、各骨干教师团队涌现出一批区、市级名师;骨干教师总结五年改进行动,有教师在核心期刊发表的文章或出版专著;

3、教师个人发展规划进入总结推广阶段,自我加压,主动发展;

4、通过对信息化工作的培训应用,更好地推动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精细化管理与评价改革”部分

一、教学精细化管理

1、加强教学督导评估小组的督导、评价职能。

教学督导评估小组由校长、教务主任、学科指导小组成员组成,邀请部分教研组长和学科带头人参与,主要采用集中和分散听课评课相结合,以提高全校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质量为重点,优化学校教学管理。同时通过定期与不定期的对各年级的教学组织专题调研、组织“领导诊断性听课”、“月度教师评选”、学生“我最喜爱的一节课”等活动,推荐优秀,提高薄弱,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2、强化教研组、备课组的教学研究职能,突出特色。

A、组织保障:实行行政分管教研组制度。教务处、行政中层领导定点进入教研组、备课组参加教研活动、集体备课活动,保证教研活动高效有序,确保学科教学均衡提高。

B、制度保障。完善《教研组长工作职责》《备课组长工作职责》等规章制度,对学科教学研究与集体备课等从数量、质量和成果等作出规范要求,促进学科教研水平不断提高。通过优秀教研组、备课组的示范活动、经验介绍等,形成特色,平衡发展。

C、学习机制保障。认真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深入领会课程改革的精神,关注课堂教学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实质,积极开展提高课堂效率的课型研究活动,认真开展针对学生特点的学法研究与指导活动。

D、资源保障。实现资源共建共享,改变零起点备课的传统方式。

二、评价改革

1、结合绩效工资改革,制定科学合理的各类教师考评制度,将教学常规的落实作为重要的绩效考核内容加以推广。

2、全面推行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管理计算机化。对学生的学籍、选科、成绩等进行计算机管理,认真组织考试质量分析,实行纵横深度比较,实现过程监控。根据教学常规管理细则,探索建立符合学情校情的教学考评机制,推行少纸化办公,对教师的教学全程实行网上量化考核。

3、采用定期与不定期结合,部分与全体结合的方式对学生、家长、社会各界等进行问卷调查或网上调查等,广泛听取各方面对学校教学的意见建议,不断调整、优化教学改革。

4、优化教师教学业绩评价方式

1)团队评价与个体评价相结合,班级协调组总评成绩、学科备课组成绩和个人成绩按1:1:1比例计入评价;

2)关注学生基础,从入口看进步,对教师教学业绩进行发展性评价,既关注综合成绩,又关注进步幅度;

3)学生的分层评价。从优生培养和整体教学两个维度评价业绩。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