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冬病夏治的由来
冬病夏治是一种古老传统的中医疗法,其基本的理论依据是是最早中医典籍《黄帝内经》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养生思想,早在北宋时代民间已经广泛使用此法进行冬病夏治。张石顽白介子涂法也是我们目前冬病夏治的基本方法来源之一。
二.何为冬病夏治
所谓冬病,是指在秋冬季节容易发作或病情加重的一些疾病。“冬病”发作根源是因为冬季寒邪强盛、阳气亏损。本着中医“春夏养阳”的治疗理论,故冬病重在夏治。
所谓夏治,就是在夏日三伏天,借助自然界夏季阳旺之机,对缓解期病人进行治疗,适当地内服和外用一些方药,使病人虚阳恢复正常,增强抗病能力,从而预防和减少疾病在冬季的发作,体现了中医的阴阳学说、经络穴位、“天人相应”、“治未病”和“肺合皮毛”等理论。
常用的冬病夏治的方法有中药内服、中药穴位贴敷、中药穴位注射、针灸疗法、熏洗疗法和饮食疗法等。
三.冬病夏治的理论基础
《黄帝内经》的养生思想、时间医学、气象医学《黄帝内经》的《灵枢·本神》中就有“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的记载。《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谈到自然界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规律,从养生的角度讲,我们应该顺应自然界的规律,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四.冬病夏治的作用机理
1.冬病夏治是中医择时施治的方法之一,中医认为,天人合一,天人相应,人类依赖大自然而生存,人的生命活动规律、生理和病理都受自然规律影响和制约,风霜雨雪、阴晴冷暖都对人体产生微妙的影响,根据中医阴阳四时消长规律,人体阳气及自然界生物的阳气,生于夏,收于秋,而藏于冬。
2.由于自然界夏季阳气最旺,人体的阳气在夏天也达到最高,因此,一些冬季好发的疾病在夏季治疗,可以达到最好的效果。夏天是疾病缓解期,加上天气炎热,人体阳气旺盛,借助其旺盛之阳气,配以中药穴位敷贴等治疗手段,起到鼓舞正气,祛除体内沉痼之寒邪宿疾,疏通经络,活血通脉,温经散寒等作用,使人体阳气充沛,抗寒能力增强,经络气血融会贯通,尤其在三伏天,人体皮肤的腠理完全开泄,经络气血旺盛,选取特定的穴位进行敷贴,所贴药物最容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
3.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对相应的脏腑起到扶正祛邪的效果,增强机体免疫力,减少冬天发病次数,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即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意,充分体现了中医预防为主的思想。通过穴位经络或者局部给药,可以同时发挥药物和穴位的双重作用;药物通过透皮吸收,在局部达到一定的血药浓度,并且刺激局部经络穴位,发挥最大的全身药理作用。冬病夏治是中医治病的一个重要思想,方法很多,其中三伏天中药穴位敷贴疗法简单、易行,坚持夏季治疗能大大缓解冬季的病情。
五.贴敷主要治疗哪些疾病
冬病夏治贴敷主要治疗的疾病为:
(1)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反复呼吸道感染(咽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等)等。
(2)风湿病,如类风湿关节炎、风湿寒性关节痛、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颈椎腰椎退行性病变等疾病。
(3)皮肤病,如冻疮、寒冷性慢性荨麻疹、皲裂等。
(4)小儿病,如小儿哮喘、变应性咳嗽、鼻炎等。
(5)其他如过敏性鼻咽炎、慢性咽炎、肩周炎、胃寒病、腰腿疼痛和部分肾脏疾病等。
六.主要药物
麻黄: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细辛:辛,温。有小毒。归肺肾心经。 功效: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
白芥子:辛,温。归肺胃经。 功效:温肺化饮,利气散结。
桂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七. 敷贴的常用穴位
大 杼
定位:在第一胸椎棘突下的陶道旁1.5寸
主治:咳嗽,哮喘及背部病症。
肺 俞
定位:在第三、四胸椎棘突之间旁开1.5寸
主治:咳嗽、哮喘、肺结核、肺炎、胸膜炎、鼻塞及背部疾病
膈 俞
定位:在第七、八胸椎棘突之间,旁开1.5寸
主治:慢性出血性病症,贫血,急性胆道 感染,呃逆,食道痉挛,咳嗽,哮喘,肺结核。
肾 俞
定位:在第二、三腰椎棘突之间,旁开1.5寸
主治:尿路感染,尿潴留,遗尿,遗精,阳萎,月经过多,肾虚气喘,慢性腹泻,耳鸣,耳聋,慢性腰背痛
膏肓俞
定位:在第四、五胸椎棘突之间,旁开3寸,当肩胛骨脊柱缘的凹陷中.
主治:咳嗽、哮喘、肺结核咳血、潮热等。
天突
定位:胸骨上窝正中
主治:咳嗽、哮喘、失语、喉头异物感、吞咽困难、呃逆等。
内关
定位: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胃痛,恶心,呕吐,呃逆,心痛,心悸,胸闷。
足三里
定位: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主治:腹胀,腹痛,食欲不振,泄泻,便秘,四肢无力等。
八. 冬病夏治的禁忌症
(1)孕妇及2岁以下儿童;
(2)有严重心肺疾患的人;
(3)对药物过敏的人;
(4)皮肤长有疱、疖以及皮肤有破损者;
(5)疾病发作期(如发烧、正在咳喘者)。
九.冬病夏治的注意事项
(1)时间为每年三伏天,一伏一敷,连续三年以上。
(2)每次敷贴以中午为宜,敷贴2~4小时。
(3)敷贴前局部要干燥,擦干汗水,贴敷后避免运动出汗,以免影响敷贴的效果;
(4)敷贴的部位不要着力,以免移动,影响穴位的准确性;
(5)多数病人局部有灼热发红发痒等反应,属正常反应;
(6)如果局部出现水疱应该用注射器抽吸,局部用紫草油涂擦、严禁用肥皂等刺激物擦洗,以免引起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