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气温变化较大,随着时间推移,天气变冷、气候干燥,是传染病的高发季节。秋冬季常见传染病有流行性感冒、新型冠状病毒、手足口病、水痘、感染性腹泻(诺如病毒)、肺结核等。学校是人群高度聚集的场所,学校和家长需要更好的了解疾病症状,做好预防保健和多病共防工作。
流行性感冒
一、特点
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全年均可发病,冬春季高发,容易引起暴发、流行或大流行。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丁四型。
二、症状
发热,部分可出现高热,体温达到39到40℃;伴有畏寒、寒战、头痛、肌痛、关节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常有咽痛、咳嗽,可有鼻塞、流涕、呕吐、腹泻等症状。
三、防控
(一)个人和家长
1.积极接种流感疫苗,降低罹患流感的概率,并减少重型和危重型流感的发生。
2.在流感流行季节,尽量减少去人员密集的场所,规范佩戴口罩,做好手卫生。
3.尽可能避免与有呼吸道疾病症状的人密切接触。
(二)学校和托幼机构
1.流感流行期间注意戴好口罩,注意手卫生,勤洗手。
2.教室应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3.对卫生间、食堂、楼梯扶手、门把手等重点部位进行消毒。
4.认真落实晨午检和因病缺勤追踪登记制度。
5.确诊为流感的学生需等到体温恢复正常、症状消失 48 小时后方可返校。
新型冠状病毒
一、特点
新冠病毒感染主要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封闭环境中可经气溶胶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造成感染。发病后,主要症状有发热、畏寒、干咳、乏力、肌痛、鼻塞、流涕、咽痛、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腹泻等。
二、症状
儿童感染新冠也分无症状感染、轻型、普通型和重型、危重型。轻型和普通型患病儿童,症状相对较轻,可出现咳嗽、流涕、鼻塞、低热、咽痛等症状。少数患儿可能会出现明显发热症状,体温超过38.5℃。
手足口病
一、特点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少数患儿出现神经系统、呼吸系统严重合并症,病情进展快。手足口病多发生于 5 岁以下儿童。主要经消化道或呼吸道飞沫传播,或接触病人皮肤、粘膜疹液而感染。
二、症状
(一)普通
1.多数患儿表现为急性起病,发热,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口痛、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或溃疡,疼痛明显。
2.手、足、臀部出现斑丘疹,后转为疱疹。
3.皮疹数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不痛、不痒、不结痂、消退后不留痕迹。
4.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
(二)重症
1.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 3 岁者)病情进展迅速。
2.在发病 2-5 天左右出现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
3.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注意:当患儿出现下列表现时,应警惕为重症患儿,及时到医院就诊:持续高热,头痛、呕吐,精神反应差、嗜睡、抽搐,肢体无力、急性偏瘫,呼吸急促甚至呼吸困难、心率增快,面色苍白、皮肤发花、四肢发凉、发绀、出冷汗。
三、防控
(一)个人和家长
1.避免接触病人。避免和病人拥抱,分享玩具、餐具、洗浴用品等。
2.勤洗手。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认真洗手。怀疑接触了病人,可使用肥皂或者含氯的洗手液洗手。
3.注意食品卫生。水果一定要清洗干净或去皮后再食用,避免给儿童食用生的蔬菜和半熟肉食。
4.避免舔玩具等物品的表面。
5.生病后要居家隔离。患儿身上的疱疹都结痂(大约 1 周)后,才可出门接触别的儿童。
6.在疾病高发季节尽量避免去人口密集的场所玩耍。
(二)学校和托幼机构
1.患者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托幼机构等易感人群集中单位在流行期按相关要求做好晨午检工作,发现可疑患儿立即采取送诊、居家观察等措施。
2.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定期开展课室、宿舍、食堂等公共场所的消毒并形成制度。
3.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定期对玩具、儿童个人卫生用具(水杯、毛巾、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