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丽红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多方协调促进中小学劳动教育有效实施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非常感谢您对我市教育工作的关注。您提出的建议,对于我们今后做好中小学劳动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您提出的“关于多方协调促进中小学劳动教育有效实施的建议”,在党和国家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文件中有明确要求。2020年3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发〔2020〕7号)明确提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022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学校开展劳动教育与实践提供了政策依据和目标要求,指明了新时代学校的办学方向。近年来,我市根据国家劳动教育政策文件的系列要求,结合实际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政策保障。近年来,为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劳动教育的文件精神,烟台市教育局先后出台了《烟台市教育局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全面实施的意见》《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关于建立中小学生劳动教育清单制度的意见》《关于开展市级中小学劳动教育试点培育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深化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意见》等系列文件,针对劳动教育整体规划、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考核评价、督导评价、特色创新等方面,规范劳动教育的组织实施,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整体规划与指导跟进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基本保障。
二、体系构建。为解决全市中小学劳动教育缺乏可操作的引领实施体系的问题,我市从“1+X”劳动教育课时制度入手,到“1+1+X”,再到3个、6个直至9个“1+1+X”,在总结近年劳动教育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从落实劳动教育课时、师资、基地、实施路径、支持策略和评价助推等各方面构建了系统完整的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体系,出台了《烟台市全面实施“1+1+X”劳动教育体系工作方案》,为全面深入推进区域中小学劳动教育提供了实施支架和基本策略。2023年9月,本方案被省教育厅评为优秀方案,且作为唯一地市方案在全省全文印发推广。案例《烟台市教育局:“1+1+X”劳动教育体系让中小学劳动教育走深走实》被省教育厅评为山东省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和制度创新十大典型案例。2023年8月24日,《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以《山东省烟台市全域推进劳动教育,构建“1+1+X”体系——在这里品尝劳动百味》为题刊发烟台全域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经验。
三、师资培训。为有效推进全域劳动教育持续发展,我市不断重视和强化中小学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烟台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内设机构专门设置了劳动教育研究室,配备4名劳动教育专职教研员,各区市教研部门均配备了1名以上劳动教育专兼职教研员,全市还先后选聘了两批市级劳动教育兼职教研员,2016年开始借助财政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启动了千名实践教育骨干教师培训工程,目前已遴选培养两批220名市级骨干教师,第三批121名骨干培养人选正在有序培养中。逐步形成“专任+兼职”“骨干+全员”的团队指导模式。另外,我市还举办了区市教体局分管领导、实践教育特色校校长等不同层次的培训,更新观念,凝聚共识,不断提高劳动教育课程的领导力和实施水平。一大批骨干教师通过市、县两级有计划、有目的的培训脱颖而出,成为全市劳动教育实施的主力军。
四、场地建设。为劳动教育提供有效载体和基本依托,我市足额落实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支持学校包括劳动教育在内等教学业务与管理等工作开展,近年来加大了校内外劳动教育基地建设。校内基地方面,我市遴选42所中小学校启动了校内综合实践与劳动教育中心试点项目建设,为每所学校提供10万元经费支持,撬动数百万元用于校内劳动教育基地建设。全市中小学利用校内或周边资源基本建立起自己的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如牟平区第二实验小学的“袖珍菜园”、开发区六中的“尚和之城”,栖霞市蛇窝泊中心小学的“桃李园”和“真知园”等。校外劳动教育基地方面,一是打造示范性劳动实践教育基地,使之成为引领区域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排头兵,如黄渤海新区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学校。二是整合“社会大课堂”场馆、劳动实践研学基地等,拓宽劳动教育空间载体。其中,烟台“社会大课堂”活动已连续开展了八届,每年确立110多所“社会大课堂”场馆免费为全市中小学生提供劳动实践教育服务。公布了五批市级研学实践基地81处,其中27处省级基地。这些基地,逐渐成为中小学落实劳动教育的重要阵地。
下一步,我们将根据您所提出的建议,积极听取全市各界人士的宝贵意见,集思广益,认真研究,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加强监管。我们将进一步全面落实《烟台市全面实施“1+1+X”劳动教育体系的工作方案》,强化9项举措,抓好劳动教育课时、师资、基地、实施路径、支持策略和评价助推等各方面要求,加强行政监管与教研视导,坚持正面引导和抽查鞭策相结合,在重点培育68所家务劳动契约制、校园劳动竞标制、社会劳动申领制三项劳动制度试点学校基础上,积极开展特色课程构建、素养课堂提质与校本课题增效三项基础工程,聚焦“三课”,依托三支队伍,突出抓好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每周一节劳动课、每学期一个劳动周、“一校一案”多策略落实劳动清单制度、强化学校劳动文化建设、开展劳动技能大赛、推动劳动教育与研学实践融合实施等,巩固“劳动教育效益提升年”实践成果,不断提升劳动教育实施成效,切实提升学生劳动素养和综合素质。
二、强化评价。以我市承担的山东省教育评价改革项目库完善提升类项目《改进学生劳动教育评价》为抓手,落实好每学年一次的劳动教育综合考评,分别做好市对区市、区市对学校、学校对学生三个层面的考核评定。按照当年市、区(市)的劳动实践教育重点工作考核要求,开展好对区市、学校的考评,考评结果纳入年终考核。根据学生劳动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任务等的完成情况以及标志性成果,开展好学生学年度课程的综合评价。评价结果以“等次+评语”呈现,等次分A优秀、B良好、C合格、D不合格四个等次,学生劳动素养评价结果按要求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探索完善对本学年开展劳动教育成绩突出的学校或班级给予A等次学生数量比例上浮奖励的机制。
三、加大投入。加大劳动实践教育经费投入,建立学校、社会、家庭共同承担多元化经费筹措机制。提高经费支持力度,保障用于建设校内劳动教育场所并配置相应的劳动教育器材、耗材,支持劳动教育试验校的相关研究实践经费等。学校可按照规定统筹安排公用经费等资金开展劳动教育,不断提高中小学劳动教育投入占比,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鼓励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吸引社会力量提供劳动教育服务,积极利用好已建成的劳动实践基地和高校资源等开展研学实践与劳动教育。
四、家校社协同。建立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劳动教育协同实施机制。通过家长会、家长委员会等途径,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让家长放弃包办代干的不当做法,放手让孩子在劳动中锤炼意志、强健体魄、学习生存技能和服务技能,成为学生家务劳动、社区劳动的指导师和督促员。鼓励各中小学要与周边社会实践基地开展合作,构建一对一“课程开发共同体”,联手研发劳动实践基地课程,有效提升劳动实践教育实效。进一步加强校外劳动研学基地建设和开发,充分利用好社会大课堂资源,带领学生走进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商业企业等,参与到公益劳动、生产流通、服务贸易的社会实践中去。鼓励和吸引更多的企事业单位,给学生开展劳动研学提供条件和保障,积极积极营造全社会支持劳动教育氛围。推动政府职能部门、学校、社会统筹协调多方资源,推动辖区机构、生产单位、社区等能支持配合参与劳动教育,推动劳动教育在各学校和全社会落地开花。
再次感谢您对烟台劳动教育事业的关心与支持。欢迎您继续关注烟台教育事业的发展,多提宝贵意见。
烟台市教育局
2024年4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