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70600004260280U/2024-13049 成文日期: 2024-08-01
发布机构: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组配分类: 经济建设

第143020号:关于进一步促进我市海工装备产业发展的提案的答复

日期:2024-08-01      来源: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字号:

民盟烟台市委:

贵委提出的“关于进一步促进我市海工装备产业发展的提案”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烟台市工信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结合贵委提案建议内容,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向海洋进军、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论述,以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工装备产业集群为目标,积极构建链式发展、富有活力的海工装备产业体系。

一、前瞻谋划,强化海工产业前端布局

烟台市聚集中国船舶工业协会、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中船集团等协会、科研院所、企业资源开展经略海洋领域高水平、前瞻性、综合性、持续性的战略咨询与研究,分析国内外海工产业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结合烟台产业基础,布局海工产业发展方向,研究出台实施《烟台市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建立“3+1”联动推进机制,沿链梳理“一图五库”,充分发挥中集来福士作为全省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链链主企业的聚合效应,先后开展融链固链对接活动17次,实现16个、总投资近300亿元的延链补链项目签约,有力推动海工装备产业链条化、集群化发展。2022年,烟台市海工装备产业实现产值263亿元、增长19.5%,获评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

二、特色发展,明确海工装备发展方向

(一)聚焦链式发展,做强产业集群。深入实施“链长制”,将海洋工程产业纳入全市16条产业链重点培育,由市级领导任链长,构建起“链长统领链条、链办建在园区、链主领航建链、链办部门联动”的支撑服务体系,2022年,组织开展招商活动17次,签约延链补链项目16个,总投资近300亿元。不断提升产业能级,编制实施《烟台市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推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海工装备产业入选全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雁阵形”集群,蓬莱海上风电装备产业获评山东省特色产业集群。

(二)加快创新突破,激发产业动能。加快创新平台建设,拥有国家级科创平台5个、省级8个,深海工程装备与技术重点实验室投入使用,启动建设国家级海底深部探测开发平台。推动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合作共建,组织召开海洋工程产业链技术创新大会,中集来福士、哈工程研究院、飞龙集团共同签署产学研合作协议。加快创新项目实施,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科技集团挂牌成立,杰瑞集团牵头的国家高技术科研项目顺利通过验收。扩大首台(套)装备示范应用,烟台中集来福士插桩式抢险打捞工程船等2个项目获得山东省首台(套)保险补偿。加快创新人才培育,全市拥有船舶海工技术人才4000余人,依托烟台中集海工研究院、哈工程烟台研究院等科研院所,成立了由55名专家组成的海工装备产业“重点人才库”,持续为烟台海工装备产业注入人才活力。

(三)推动项目建设,夯实产业基础。目前,全市船舶海工装备产业在建重点项目26个,计划投资237亿元。海上风电领域,中国海上风电国际母港项目,打造全产业链母港基地,启动建设总投资76亿元的东方电气风电智能制造基地等一批重点项目。深远海渔业装备领域,全市建造交付各类海洋牧场平台28个、智能网箱10个、养殖工船1艘,其中,全球最大最先进的深水养殖工船、“耕海1号”一期海洋牧场综合平台等一批标志性装备先后交付。海上航天领域,加快推进中国东方航天港建设,国内首艘专业化海上发射船和坐底式发射平台投入使用,形成“机动+固定”的海上发射新能力。

三、下一步重点工作

(一)以创新驱动为引领,积极打造海工装备科创高地。加强校企合作,依托我市龙头企业、哈工程研究院、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海军航空大学等本地院所,发挥在前沿基础研究、人才培养、重大项目、技术应用场景等方面优势,整合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智力资源,加快建设山东高效油气开发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亚欧海洋产业研究院、海底深部探测与开发平台等一批科创平台,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发展,努力把烟台建设成为国内重要的海工装备创新中心。

(二)抢抓“双碳”战略机遇,加快海上风电“两园”建设。积极推动蓬莱风电母港产业园、海阳海上风电产业园建设,加快打造以海上风电为主,海洋牧场、波浪能、潮汐能、氢能、储能融合发展的清洁能源生态体系,积极谋划海上光伏发电装备、海上浮式核电平台、海上风电制氢等海洋清洁能源装备的研制应用,重点抓好全球最大的海上风电安装船、大金重工风电叶片、上海电气风电主机等一批在建项目,打造全国海上风电装备(清洁能源)示范基地。

(三)赋能海洋渔业转型升级,加快深海渔业装备发展。围绕“海洋渔业+海工装备”新业态,推动智能养殖网箱、大型养殖工船等深远海养殖装备的研制和推广,重点推进总投资100亿元的“百箱计划”项目,建设亚洲规模最大、装备水平最高、综合效益最好的“海上粮仓”;年内开工建造新一代全球最大智能无人养殖工船,助力海洋产业走向深远海。

(四)探索“航天+海工”新业态,助力航天事业发展。统筹推进东方航天港产业园区建设,依托中集来福士海上平台建造优势,抢抓“一箭七星”首次海上发射试验机遇,打造集发射、制造、配套、数据、应用、文旅为一体的全产业链、高附加值产业集群。加快建设海上发射工程船、“东方慧眼”智能遥感星座等一批重点项目,进一步助力航天事业发展。

再次感谢贵委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希望多提宝贵意见,进一步促进我们各项工作的开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