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教研室的指导下,我校认真落实上级各项教育科研工作指导精神,紧紧围绕学校教育工作的重点,充分发挥教育科研"研究、指导、服务”的功能以及教育科研在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一如既往地坚持为教学服务、为基层教师服务的科研工作方向,依托全校教师,以教研活动、集体备课、实现“优质、高效课堂”为抓手,切实有效地进行教学研究,具体做好以下几点:
一、制定教育科研工作目标,做到教育科研工作有标可依。
1、聚焦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课堂教学改革,把教师的教育教学与研究有效整合。
2、建设科研型教师队伍,提高教育科研的水平。
3、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地指导和培养学科骨干教师,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在教学、教研、科研中的作用,切实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4、做好作业及批改的指导、督查工作。
5、做好小组合作学习的相关学习、研究与实施。
6、加强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含“华为智慧云课堂”)日常教学的有效运用的培训、指导及过程跟踪。
7、加强“劳动教育”的课标学习、研究及实施。
8、做好课题研究,争取新课题立项。
二、紧抓具体工作,措施力求落实到位。
1、加强教师专业培训。
(1)督促各教研组开展各项培训。培训内容以“小组合作学习”、新课程标准(2022)等学习与研究、“教学评一致性”的深度学习课堂教学研究及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建设、“德育课程一体化”、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和华为智慧云课堂、劳动教育等学习与研究为主。
(2)采取邀请专家做讲座、组织教师积极参加校外科研学习培训。
(3)做好青年教师指导培养工作。
<1>让业务水平高,师德高尚的教师与他们结对。老教师要没有保留,倾囊相授。
<2>从备课、听课、教学理念等方面进行指导、培养。
<3>创造机会让新教师多听课,多上公开课。
(4)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地指导和培养学科骨干教师。
2、发挥好教研组长的领头雁作用。教研组长组织本教研组成员制定本学科教研工作计划,确定本教研组教研内容,引领本教研组进行教育科研活动。
3、搞好教研工作。
(1)继续完善教育科研活动评估细则,将教育科研工作与绩效考核挂钩。
(2)加强教研组活动管理,教研活动定时间、定地点,提前定内容,并定期进行教研活动检查。
(3)健全集体备课制度,将教研活动育集体备课相结合,备课组出现的问题提交教研组,进行集体研讨。内容包括: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作业设计、新理念的有机融合等。
(4)定期召开教研工作会议,每学期至少举行一次主题突出的科研活动。本学期举行“小组合作探究”专题教科研活动。
(5)做好小组合作学习的相关学习、研究与实施。结合培训、听评课、专题研讨、教学大比武、“学习小明星”评比等活动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
(6)加强毕业年级、结业学科的教学研究,重视毕业复习指导工作。找出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策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7)做好语文单元拓展整合阅读。研究制定“与单元拓展整合阅读相结合的大阅读活动规划”, 结合教研组活动、听评课活动、专项活动,分级部规划阅读清单,规划阅读时间,规划阅读内容序列;推进阅读措施:进行阅读方法指导,明确并提出阅读要求,做好课前五分钟演讲、晨诵和午读,单元拓展阅读进行三对比(类比)阅读法,书写专题读书笔记等,举行演讲比赛、读书报告会等,实行假期阅读打卡活动,注重多元评价,将阅读与训练相结合,教师做到名著阅读的“阅读引领”等。同时,对老师提出严格要要求:必须遵守新课堂教学模式,课堂以学生“读”为主,教师要做到先读,各项工作扎实、不走形式。
对于单元整体教学,继续要求做到:①精心设计单元课程,通过调整、拓展、合并内容,系统优化单元教学内容,不断提升学生的学科思维和关键能力,实现学科教学的提质增效。 ②加强单元导读课、精读引领课、群文阅读课、读写结合课、习作讲评课等单元整体教学课型的研究,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8)加强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含“华为智慧云课堂”)日常教学的有效运用的培训、指导及过程跟踪。采取教研与学习、备课、上课、听评课相结合的方式,教研组之间、教师之间建立帮扶对子,力争校内微课题立项至申报课题、推广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9)做好劳动教育课程的研究、实施,建好劳动教室。
4、开展听、评课活动。
(1)完善听评课制度,开展“即听即说即评”教研特色活动,对听评课要求进一步深化,达到老师会听课、会说课和反思、会评课,从而提升自己的目标。
(2)采取学校统一安排和领导推门听课、备课组相互听课相结合的形式,试水课、探究课、示范引领课、同课异构磨课、课堂大比武等形式,以推进“小组合作学习”、“提升教师授课水平,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科思维”为目标,促进教师课堂教学的高效发展。同时注意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含“华为智慧云课堂”)的研究与运用。
5、继续学习、探究符合新课标的课堂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并注意及时收集和整理相关的资料,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
(1)开学第一周,班主任牵头任课教师了解学生,划分小组。开学三个周内,开展专题研讨听评课活动,分学科、以青年教师为主。
针对发现的问题及老师的困惑,开展针对式研究。如“如何让小组每一位成员动起来”?我们探究了小组捆绑评价、优秀小组的评价标准及优秀小组成员的评价标准;针对“差生如果在里面捣乱怎么办”的困惑,研讨“如何培训组长,以组长带动、管理差生”的问题。针对“找学生写黑板,是找同学号的学生、还是根据题的难易找学生”的疑问,探讨“小组评价公平”的问题。听课活动中发现有的老师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运用得当、效果良好,立即请该老师介绍经验,从小组的划分、座次安排、小组分工及操作、运用时机、评价标准等进行细致的经验介绍,对其他老师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老师们发现自己的问题,改进自己的做法。(如老师提问学生的原则是什么;小组合作学习时“谁主导”、“谁发言”;
小组回答问题谁回答,谁计分;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评价标准怎样更实用、操作简便、调动学生积极性;不动的、不参与的如何让其动;抢答时不同水平学生如何赋分评价;备课时注意必答+抢答的结合,分类,从而能照顾到每一名学生)老师们纷纷感觉:课堂的学习面貌大大改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了,学生之间关系融洽了,后进生动起来了。
(2)小组合作领导小组走进,深入课堂,深入教研组活动。检查各级部教师的课堂实施,关注教师的操作程度,检查学生的倾听、小组组织技能、交流展示技能,着重关注学生使用的规范化和学生展示的精神风貌。针对集中出现的问题研究解决策略。对掌握运用小组合作不熟练的老师进行专门培训。开展级部学科骨干教师带动本学科组其他教师的模式,骨干教师带头讲课,其他教师观摩、研讨,实现共享提高。
10月,初一、初二5名教师先后展示小组合作课堂教学,从教师的组织、引导到小组和组研、对研合作学习,发现教师基本掌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要领,学生也基本适应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尤其初一效果显著。又发现新问题,有个别教师对小组合作持懈怠情绪,部分学生积极性不高。我们又召开领导班子、级部主任专题会议,强调小组合作必须是每位教师课堂上必须持有的教学方式,告知学生小组合作与综合素质评价挂钩,关系到本人。同时向学生进行“小组向心力,人人有责“的教育。
对课堂上发现的具体问题及改进措施:①问题:为什么有的小组积极性不高?——研讨改进办法:组长培训、评价、教师注意均衡提问机会。②如何改进“小组讨论中组长唱独角戏”现象——研讨改进办法:注意组长运用好发言者的评价加分机制。③问题:抢答时怎样杜绝混水摸鱼的学生,如何提问体现小组公平?——研讨改进办法:适量限号回答,问题设计的难度、数量、提问的学号方面提高小组评价的公平性。
(3)为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扎实进行“小组合作”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应用,大力推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培养、选拔课堂教学优秀骨干人才,11月下旬,学校开展了“小组合作暨校级骨干教师课堂大比武”活动。一是为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以及比赛结果的公平公正,统筹推进相关工作,特成立领导小组。成员为校长、分管教学副校长、教导主任、教科室副主任、级部主任、教研组长,评委成员由领导小组选取。二是制定实施方案,对时间、地点、参赛对象等进行活动安排,同时研究制定活动要求及评分办法及奖励办法。研究制定了评分标准。三是召开级部主任会议,级部组织报名工作。提前下发活动方案及具体评分标准给全体教师。本次教学大比武共有13名教师参加,涵盖多个学科。参赛教师十分重视和珍惜这次展现自我、提高自我的机会,赛前紧扣评价标准,精心准备、反复打磨。课堂上,老师们教态、仪表自然大方,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教学方法丰富多彩、教学过程严谨有序、师生互动效果良好,充分展现了优秀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赢得了评委一直好评。创新课堂模式—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为载体,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和评价,有力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课堂上,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们自主学习、运用小组合作互帮互助,在课堂中学生积极抢答、板演,抢着补充与纠正错处。学生的学习阵地不止在座位上,还在讲台上。同时突破了传统教学时间、空间上的限制,智慧云课堂助力“教与学”。这种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的混合课堂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现场拍照、上传、同步答案图片,当堂检测、扫描等信息技术,如:数学课上,同学们自己剪纸图片,进行实践性学习。语文课上老师巧妙运用智慧树,进行系统化学习。英语课上老师巧妙运用小组合作,积极举手发言。物理课上老师将智慧云课堂与物理实验结合,效果直观。道法课上老师引导同学们自主归纳知识点,同学踊跃发言。活动后,活动结果在宣传栏进行了公示。公示后,获奖教师颁发荣誉证书并相应计入绩效考核。
此次“大比武”活动,紧张而充实,同学科老师纷纷参与听课。活动搭建起了教师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平台,既对教师教育思想的转变、专业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引领作用,又有力促进了教师提升自身教育教学技能和教育科研能力的积极性。
5、开展好劳动教育教研活动。完善劳动教育管理制度。做好劳动教育总体规划,建立健全劳动教育工作机构,在学校“一主三维十践行”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初中部特点,细化、构建、实施“一主+三三融合”劳动课程体系,组织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的学习,同时结合“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课程指导”,以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为总目标,围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以“学校”为主导,融合“家庭”、“社会”的力量,形成课程实施的融会贯通。先后研究制定了“劳动项目安排参考表“、“兰高学校初中段劳动清单”、兰高学校初中部家庭劳动清单、家庭劳动清单评价、学生校内劳动评价表、阶段综合评价表等;做好“1+1+X”课时保障 (“1+1+X"课时保障即每周设置1节“劳动”必修课,每学年1个集体劳动周,“X”指每周课外和校外劳动时间),落实师资保障和劳动基地保障;研讨、制定“兰高学校家务劳动致家长一封信“,向家长介绍劳动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及需要家长配合对孩子进行的家务劳动教育措施,结合家务劳动清单让家长明确孩子要独立完成的家务劳动任务。促使孩子养成劳动习惯,感受劳动带来的幸福感,提升劳动能力和劳动素养。
6、期中考试结束后,马上组织各教研组进行质量分析,查摆原因,研究对应措施。针对集中问题“学生理解能力低”、“审题不到位”的问题,学校修改教研活动形式,由原来的“问题式教研活动”改为“优质课例观摩研讨”和“专题训练研究”,以期针对性解决问题。
7、继续做好作业管理工作。根据上级“双减”要求、“作业管理制度”、“作业设置与批阅规范”。 针对“作业设计”进行教研,从设计目的、设计内容、下水作业、批改反馈等方面进行研讨。对作业的布置、批改进行指导和督查,做到“作业备课、作业备案、作业公示、作业批改”四一致。由教科室牵头,级部主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参与,每月进行一次作业监测。发现问题当场指出并要求在规定时间内整改,整改完毕再次检查,确保不再出现问题。力求做到真正“减负”、真正实效。同时将实行优秀作业推广制度。
8、争取新课题立项。各教研组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课堂教学研究专项课题申报立项,确定一个专题开展教学研究。专题研究必须做到:将专题“立足点”与学校当前的教育教学工作重点同步;将"着眼点”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将"切入点”放在挖掘学生的主动性及课堂效益上;整合力量,集体攻关;注重发现和培养课堂教学研究骨干力量。
三、成果成效。
2023年9月,6名教师(邹丽娜、孙超、林美艳、于贞祖、赵杰、王磊)获“龙口市教育教学工作先进个人”称号;5名教师(成晓艳、杜国选、李忠慨、孙晓丽、尹丽丽)获“龙口市师德标兵”称号;1名教师(史宪亮) 获“龙口市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工作先进个人;2023年10月, 1名教师(王军)被评为“龙口市优质课”。
本学年中能够充分发挥教育科研"研究、指导、服务”的功能以及教育科研在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主要依托全校教师的积极参与、高效参与。今后将一如既往地坚持为教学服务、为基层教师服务的科研工作方向,以教科研活动、集体备课、实现“优质、高效课堂”为抓手,切实有效地进行教学研究,为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