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当地时间6月28日,第160届法国巴黎国际艺术沙龙展“烟台非遗主题日”活动在法国巴黎东方中心举行。独具烟台特色且在欧洲有较好市场潜力的烟台国家级非遗项目莱州草编,省级非遗项目烟台绒绣、海阳绿茶、莱阳梨膏和市级非遗项目钟表制作技艺共5个项目以数字化全景显示和VR互动的形式亮相法国。
在本次“中法建交60周年特展”上,巧夺天工的烟台绒绣一经亮相,就凭借其精湛的绣制工艺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赢得了欧洲友人的广泛的赞誉和喜爱。 发源于欧洲的绒绣技艺,经过在烟台的百年传承发展,既传承了中国的传统刺绣针法,又融汇东西方审美风格,是中西方文化对话与融合的例证,展现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Part.1 历史与传承
烟台绒绣起源于20世纪初,英国传教士詹姆斯·马茂兰在烟台开设“仁德洋行”时,开展烟台绒绣的大宗出口加工业务,由此开始了烟台绒绣第一个黄金时期。百余年来,烟台绒绣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20世纪初,烟台及周边地区曾有20多万人从事绒绣产业,呈现“街街晾锦、家家织绣”的繁荣景象。20世纪80年代,烟台绒绣迎来鼎盛期,产品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额高达数百万美元。烟台绒绣不仅作为艺术品受到欧洲市场的追捧,还广泛应用于台布、椅垫、靠垫、枕套等生活日用品,精美的挂毯和壁饰更是绒绣中的佳品,深受欧洲消费者的喜爱。
Part.2 艺术与工艺
烟台绒绣又称毛线绣花,是由技艺高超的绣工将不同颜色的优质羊毛绒线,运用不同针法绣制在特制的钢丝布上,连缀成各种复杂漂亮的图案,制作成可供欣赏和实用的精美艺术品。烟台绒绣传承百年,工艺针法由原始的斜针,发展到现在的乱针、十字针、扒针、掺针、拉毛、铺针、打籽等60多种,毛线色彩多达2000余种,产品分30多个品种、1万多个型号。烟台绒绣色彩庄重、画面生动、表现能力强,常被用作室内壁画。毛主席纪念堂的《祖国大地》、人民大会堂的《东海日出》、宁夏自治区党委的《长河红日》《沙湖秋色》、烟台市政府驻京办的《烟台山》等,都是烟台绒绣的代表作。
Part.3 发展与创新
2009年6月,烟台绒绣被列入烟台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3月,被列入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烟台绒绣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不仅被作为城市礼品进行推广,还积极研发绒绣文创品、衍生品,带有绒绣元素的抱枕、托特包、拖鞋、留言夹、装饰挂件、挂毯等产品,深受年轻消费者喜爱,开创了新的市场前景,“针尖上的油画”走进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