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预·导·拓”促课改,“合·辅·并进”立常规
为了全面落实学校的教研常规,规范教学行为,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艺术,实现课堂的高效低耗,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品质,学校结合先进的教育理念,进行一系列活动:
一、学校组织开展各项活动,为教研明方向
(一)健全组织领导
组长:孙言芝
副组长:孙沐辉 周翠荣 仲波
成员:李婵娟 黄文静 王阳 曾照楠 李光 张文勇 张长山及各学科组长
(二)明确目标任务
1、以“一二三”工作思路为指导,即围绕一个中心,两条工作线,三个转变来推动我校课堂教学全面改革。
2、依据课程标准、学生实际水平和发展需要编制导学案,明确学习目标,梳理知识体系,加强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指导,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分层习题,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三)抓好“集·预·导·拓”模式培训
1.抓实集备: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梳理学习目标。备课组提前一周做好导学方案。可以直接提出具体要求,可以化为问题展示,揭示方式应求新求奇,有吸引力,能留下深刻印象。使学生学有目标,练有方向。
⒉预习温故:(5分钟左右)出示预设的自学任务,指导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研读、交流。包括两个步骤:一是指导学生独立研读,主要方式是查找资料(可在预习作业中进行)、阅读课本、尝试答问、提出新疑。二是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在小组内交流答疑,互学互教,取长补短,为下一步班内展示做好准备。
3.分组导学:(15分钟左右)围绕导学案中学习重点、难点,创设学生展示自学成果的教学情境,指导学生分组展示,集体研讨。内容是课本上重点例题和习题,注重基础性,难度要小。当学生完成后,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自学程度,特别是学困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教师重点点拨,学生会的坚决不讲。
4.巩固拓展:(8分钟左右)根据考试重点和后面教学涉及到需要的知识编制1-2道练习题。学困生优生分层完成,二人小组互查,教师选择展示点拨,使学生达到提升,主要是固本培优。
二、“合·辅·并进”立常规,教改实验初见成效
(一)“合”力推进,有章可循。
学校的稳步健康发展,离不开教育的“合力”。穴坊中学依托校本培训,为促进中青年教师在业务、教科研、班级管理等各发面发展助力。
1.完善校本研修体系。
分管副校长直接抓,从制度的落实、教师参与度的考核、培训的内容、具体的实施方案、工作推进配档表,在学期初就已制定完善。通过专题会议,传达到每一位分管领导和教师,确保每一位教师非常清楚,在哪个时间段应该进行哪一块的培训和学习,进行哪一方面的检查评比。校本培训涵盖师德、科研、赛课、班主任培训、爱岗敬业等内容,采用座谈、交流、演讲等多种形式,以培训促活动,以活动促发展,加快学校的中青年教师的发展意识。
2.发挥大学科集备作用。
在原有级部集体备课基础上,进步增强学科组之间的合作意识。在制度上进一步追求资源共享的实效性,青年教师采用同课异构的方式,共备一节课,一人主备,其他教研组成员共同参与者,集体备课后由主备教师上好一堂教学评估课,再由其他全组成员共同参与评课,以此提高全组教师的教研积极性。期末对大学科组工作进行总结、评比。此项活动,能有效地帮助青年教师对大学科的知识总况有一个更清晰明确的把握,让学科知识的训练更体系化、更规范化。
学校定时组织“青年教师赛课”“立标课”“示范课”“达标课”的课堂展示活动,对教研组磨课进行硬性规定,计入各教研组年度考核。
3.“结对帮扶”,“请进来走出去”效果更明显。
做好教师素质提升工作,稳步提高中青年的教师业务水平。“师徒同上一节课”“师傅推门听课”活动的开展,是结对帮扶的硬性指标。“最美师徒”“结对比拼”又对帮扶效果的检验添加了弹性考核,充分发挥老教师的帮教作用。
同时还 “走出去”与“请进来”、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形式,全面实施“优教工程”。承办乡村教师能力提升培训会,邀请市级的名师团队送课,分享名师的授课经验,受益教师达60人次。校际间学科交流,学习同学科优秀教师的课堂组织、课后辅导,从交流中寻找差距,从学习中自我成长。
(二)“辅”“服”理念,教学相长。
1.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做好优尖生的辅导工作。
加大“服务教学、服务学生”的服务意识建设,突出“以教学为中心、提高教学质量为突破口”的服务宗旨,学校有一把手亲自抓,制定了详细的培优尖生辅导方案,分管副校长、级部主任、学科组长协调推进。首先以“面对面、心交心”的方式通过学习座谈会,来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接着以“不时表扬、鼓励先进”的方式在学期中不定时地召开学生动员大会,扬起学生信心与希望的风帆。其次有学科骨干教师精心挑选习题,分时间段、分学科,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手把手辅导。级部组定期开设“教师讲坛”,学科教师互相交流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为展示教师个性风采提供一切力所能及的机会,增强教师辅导学生,服务学生的责任感和幸福感。
2.加强为教师成长的服务理念,规范教学过程管理。
①进一步完善领导推门听课制度,增强听课的透明度与教师的交流环节的记录,要求中层以上与教研组长每周听课一节,并及时交流听课情况,以便从形式向实质上的进步深化,使上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听课教师的教学理念在听课过程中都能有所受益、有所提高。
②深化教案检查制度,以定时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教案检查进行分等级评定,对无案或教案不齐全的进行适当扣分,对认真备课、备详案的进行适当加分,增强教师对备课重要性的认识,使“课前有案、无案不进课堂”的观念成为大家的共识。同时,让学校主要领导参与教案检查,以加大监督力度,切实做好教案这一环节的工作。
③细化常规作业检查制度,以定时检查与不定时随机抽查相结合,以集中和走进教室分散查为主,并增加检查的透明度与操作的可行性,及时公布作业检查结果,以真正起到为教学服务、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的目的。
④积极开展教育科研,规范课题研究。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在研究中解决问题,积极带动“研究型”教师发展。学校推选课题研究骨干,专项课题专项档案,定期组织分析会,月总结,月汇报,推动教科研工作向积极方面发展。注重过程性资料的积累,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素材。
三、发现问题,及时查找原因
在实施阶段,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阻碍学校教研工作的规范实施,通过调查分析,原因有以下几点︰
1.诸多老师对新课程改革的意义认识不到位,他们认为课程改革是专家们的事,他们只是一个普通教师,想改也改不了,一副事不关己的模样。
2.导学案的编写问题。目前,教师们的集体备课还不够落实,所提供的导学案基本上没有体现“导学”的思想,有的只是把书本知识以问题形式搬到导学案上,没有对知识形成过程的诱导、没有对学习知识过程的方法指导、没有对学习活动的安排指令。
3.预习过程中的问题。教师对学生的预习重视不够,没有深入细致的研究,没有认真的组织安排,学生之间的对学、群学过程没有落实。学生的预习基本上还流于形式,教师对哪些问题是学生能解决的,哪些问题是学生解决不了的,还没有做到心中有数。
四、砥砺前行,厚积薄发
1.加强理论培训,更新教育理念。
一是从“以教师教为中心”逐步转向“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二是课堂教学价值观的转变。教学中注意关注孩子们未来的成长,为孩子们健康成长铺路搭桥,为生命奠基。三是师生观的转变。对教师是教育者又是服务者,师生之间的关系是民主、平等、合作、和谐的理念有了新的认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正在慢慢地建立起来。
2.必须推进教学方法的转变
面对新教材,教师必须要有新的教学方法才能完成课改实验任务,先进的教育理念要通过先进的教学方法体现出来。
当前,我们叫得最响的口号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而往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体现在向学生不停地提问,学生的主体表现在马不停蹄地回答问题,图了个表面热闹。这样的教学不是“主导”、“主体”的真正内涵,应该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指导学生探研解决问题的能力。
3.建立健全校本培训制度,以制度促行动。
新课程不仅重视、考查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倡导用灵活多样的开放性的动态的考试方式来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不断完善校本培训等相关考核制度,从制度上引领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学校教研发展之路,道阻且长,我们将继续学习优秀理念,在摸索中前行,在前行中摸索。为学校的长期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尽心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