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况:我校有专职教师 1 人,兼职劳动教育教师 27 人,校内劳动教育基地 1 处,进行农业种植活动。
一、课程开课情况
学校根据课程设置要求开足开齐开好劳动课程,每周 1 课时。学校以课堂教育为主,劳动课教师根据每个年级的劳动课进行教学活动。统筹安排课内外时间,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安排家务劳动、校园劳动和校外劳动等。课外根据劳动清单,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劳动。
二、劳动基地建立情况
结合实际,学校对劳动实践基地建设作了整体规划,学校后面专门开辟了一块“绿地”作为学生劳动实践园,各班级划片管理“责任田”,种植蔬菜或农作物。责任落实到班主任和生物教师,班主任规划每学期学生劳动实践的内容和时间。
三、经费投入情况
学校每年投入一定经费约3000元左右,用于劳动实践园平整土地、施肥、购买劳动工具以及蔬菜种子和农作物小苗、奖励劳动过程中表现突出的班级和学生等,为学生劳动教育提供可持续的经费保障。
四、选用教材情况
我校根据生物教材的相关内容为教材进行教学。
五、学校劳动教育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劳动教育纳入 学生培养全过程,做好学校劳动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根据烟台市教育局《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全面实施意见》、芝罘区教育和体育局《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二)育人目标
1.通过开展劳动教育,让学生理解劳动创造美好生活,领悟劳动的价值,能够尊重普通劳动者,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的观念。
2.通过实施劳动教育课程,让学生学习必要的劳动知识,掌 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并为将来的生产、生活奠定基础。
3.通过劳动实践,对学生进行遵守劳动纪律、爱护劳动工具和珍惜劳动成果的教育,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助人为乐的精神品质,增强集体荣誉感。
(三)课程实施
坚持学校和家庭、社会相结合开展劳动习惯养成教育,突出抓好校园日常劳动训练、生活实践劳动教育、传统工艺劳动教育。通过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实践,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劳动知识,逐步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良好的劳动习惯。
1.落实劳动课程设置
学校开足开齐开好劳动课程,实行 1+X 课时制度,每周 1 课时,统筹安排课内外时间,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安排家务劳动、校园劳动和校外劳动等。学校加强日常督导,确保落实劳动实践时间。每学年开设一次劳动周活动,鼓励学生走向社会、参与集中劳动。
2.确定教育内容
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结合实际,开展一些家政、烹饪、手工、园艺等相关内容和活动,提高劳动教育实效性。
3.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1)加强校内劳动实践教育。学校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把劳动教育纳入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规划,开展劳动主题教育,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校园文化。
① 注重学生的自我服务。学校日常工作中渗透劳动教育,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班级的物品可以分工管理,让学 生人人参与。
② 建立校园值日生制度。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清洁和绿化美化,做好校园种植活动。学校加强各项工作的日常管理,班主任加强本班学生劳动技能培训,通过“争先创优”提高学生的劳动光荣感和集体荣誉感。
③开展好劳动教育活动。学校依托学科教学和社团活动,指导学生灵活掌握各类知识和技巧,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2)鼓励日常家庭服务劳动。家庭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密切家校合作,树立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家长根据孩子年龄特点,要求孩子主动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利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机会,让孩子学会掌握必要的家务劳 动技能,每年有针对性地学会 1 至 2 项生活技能。
① 各班级教育学生自己事情自己做,家里事情帮着做。利用家访或家长会的时机,让家长成为孩子家务劳动的指导者和协助者,形成劳动教育合力。
②家长督促检查,形成固定的家务劳动岗位。利用节假日期间,为学生布置适合学生身心年龄的实践活动,规定时间内学会做某一件事,由家长作指导,让孩子有所收获。
③形成班级劳动教育课程。
(3)丰富社会劳动实践活动。学校以“研学活动”为载体,组织公益活动,创造机会让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家庭、社区组织的助老助残、绿化美化公益劳动。利用相关的节日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家长还要创造机会让学生走进新农村,体验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文化。
(四)督导评价
建立学生劳动评价制度,评价内容包含参加劳动次数,劳动态度、实际操作、劳动成果等方面,突出家务劳动评价,形成劳
动教育评价体系。坚持自我评价,辅以教师、同伴、家长等评价,指导学生进行反思改进。定期开展劳动素养监测。在活动过程中举办劳动成果和作品展示,可以通过文章、照片、艺术作品、视频、表演等形式分享活动经验。针对劳动实践教育活动,各班级可以充分利用公众号进行分享与推广,扩大社会影响力。
(五)条件保障
1.组织保障
学校成立了劳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分管副校长任副组长,中层领导和各年级组长为成员。领导小组负责对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组织实施作出决策和部署,负责总体协调、人事安排、经费投入、资源开发等方面工作,并及时管理和调控实施过程,全面把握实施状况。
2.师资保障
采取多种措施,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根据学校劳动教育需要,聘请一些校内外相关行业专业人士担任劳动实践指导教师,积极开展劳动教育的教研活动,提高劳动教育专业化水平。
3.统筹协调
加强组织协调,充分要发挥班主任、任课教师的作用。借助家庭、社会的力量,共同关心支持劳动教育,每学期安排中高年级学生利用研学活动到社会综合实践基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的劳动教育。
4.安全保障
加强对师生的劳动安全教育,强化劳动风险意识,建立健全安全教育与管理并重的劳动安全保障体系。科学评估劳动实践活动的安全风险,认真排查、清除学生劳动实践中的各种隐患,在场地设施选择、材料选用、工具设备和防护用品使用、活动流程等方面制定安全、科学的操作规范,防患于未然。
六、劳动周方案
(一)活动主题:
想摆脱困境,你就去劳动;想创造未来,你就去劳动;想寻找快乐,你就去劳动;想实现梦想,你就去劳动。诚实的劳动,创造了美好的世界,也彰显了劳动的光荣。因此,“我劳动,我快乐"便成为我校这次劳动活动的主旋律。
(二)活动目标
1、通过集体劳动活动,广大学生能够明白劳动的必要意义,学习中华民族勤劳朴实的优良文化传统。
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爱劳动意识,知道劳动的艰辛、懂得尊重、爱惜劳动成果。
3、通过集体劳动活动,学生能够养成爱劳动的良好习惯, 能较主动的投入到劳动的队伍中,能体验劳动的快乐,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
(三)活动形式:
1.组织“劳动”主题班会
具体要求:各班围绕“劳动”的主题,组织一次主题班会。同时,刊出一期“劳动使我快乐”主题黑板报。通过各种形式,了解劳动模范的光荣事迹,领悟中华民族勤劳朴实的传统美德。
2.开展劳动小能手活动
具体要求:高一至高三的学生利用周末或节假日的时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庭劳动,尤其是从整理自己的内务入手,如:整理铺床、整理书柜、收纳衣物等,并留存照片或者影像作为记录。通过整理家务等活动,学生能够理解父母持家的不易和奔波操劳的辛苦,培养学生感恩之情和独立自主的能力。
3.组织班级大扫除活动
具体要求:高一至高三各班利用校内的时间,每周四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校内大扫除活动。从小处着手,扫地、擦桌子、擦黑板等,动员全体学生都参与到劳动活动中。通过身体力行的卫生打扫活动,学会尊重和关爱身边的普通劳动者,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
七、劳动清单
(一)校内劳动清单
1.桌面、桌洞、书包等个人区域干净整洁,课本资料分类存放。
2.创意布置教室内文化,黑板报、读书角。
3.垃圾及时投入垃圾桶,定时倾倒垃圾。
4.校内室外卫生区,操场、甬道、宣传栏、楼梯。
5、实验田的耕种、除草、浇水、收割。
6.节约水电,离开教室立刻关灯关投影仪。
7.按时值日,积极参加班级大扫除。
8.简单修理日常劳动工具。
9.积极参与计算机编程、创客教育等活动。
(二)家务劳动教育清单
1.房间清洁与布置。
2.书籍整理。
3.家庭垃圾分类处理。
4.洗衣服刷鞋熨烫衣物简单缝制。
5.修理简单物品。
6.掌握烹饪技巧,制作拿手菜或面点。
7.饭前,盛饭摆碗筷,饭后收拾餐桌碗筷。
8.外出旅行收拾行李。
八、教学设计
(一)课程主题:小麦的种植与培养
(二)课程目的:了解农作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亲身感受培养对劳动、对自然、对生命的热爱之情;学会如何进行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和变化。
(三)活动安排
1.活动内容:引领学生种植小麦,体验种植的过程。
2.活动形式:包种植、包培育、包管理。具体操作由老师组织学生实施。
4.活动要求:学生对各自小组种植的小麦播种、浇水、除草、施肥。
(四)成果展示
展示学生观察日记。
九、成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