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海阳市教研室教研计划为指导,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中心,以课例打磨为抓手,提升教师专业发展。
一、提出背景
学校层面:学科领导执行力不强,工作力度与深度不够。
教师层面:部分老教师存在形式主义,注意力不够;青年教师知识把握不准,传授知识不系统。
学生层面:好学生大量涌向民办、县城,农村学校素养不高,计算能力差,学习习惯较弱。
二、工作目标
1.通过集体研讨,提高教师教材分析能力,教师能够找准核心概念,找齐知识点,弄清知识本质,打通知识的前后联系,努力做到学习一致。
2.通过课例打磨(计算类),真正使教师理解核心概念,并落实到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推进策略
(一)抓好理论学习培训
将数学课程标准、核心素养培养系列、教研室下发的数学培训材料、教师个人喜欢的案例、论文等装订成册,做到及时充实。学校购买《小学数学教育》供教师查阅,使大家有法可依、有据可查。努力使教师弄清什么是核心概念,怎样提炼核心概念等。
学习采取教师个人自学和集体学习相结合。每期1名青年教师做主持人,主要交流最吸引你的片段(文字或视频),一句话一句话分析,为什么说这句话,好在哪里,蕴含着哪些核心素养。主持人梳理总结,教师上交体会及模仿片段。
(二)扎实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1.研究课程标准。
找出课标内容要求,对课程标准中动词进行深入分析,结合教学提示,找准大概念,列举出学习方法与学习目标。
2.研究教材。
弄清教材编排意图,找准红点、绿点蕴含的知识点,教材信息窗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认真进行单元学情分析与重难点分析,找准核心概念,弄清传授知识的本质,设计学习目标。
3.研究活动设计。
集体研讨授课环节中每个活动设计,基于学评教一致性,做好预设。研讨数学文化与知识的梳理统整,设计好单元整体性作业。
(三)狠抓课例打磨,提升教师授课质量
1.合理进行课堂观察。我们重要关注核心概念的具体落实、学习方法的迁移等。
2.基本流程如下:
一名教师初讲一个信息窗,大家评课,领导点评共同注意的问题;学科领导及骨干教师单独议课,执讲教师要谈自己对本节课的认识及体会,骨干教师谈环节设计及意图说明,执讲教师复述,教师结合自己理解,写出教学感悟。
一名教师讲下一个信息窗,看理解程度及落实情况。评课时,主要谈教师核心概念的落实,学生学习质量是否提升等。执讲教师要把这个过程的收获及成果整理出来,自己认真做好反思,消化吸收。
(四)开展好学习名师活动
学校安排吴正宪、张齐华等名师授课视频,通过教研活动时间组织教师进行观看,并安排专题研讨活动。教师要整理课堂实录,同时要写出最欣赏的片段(旧知同化,学习方法的迁移),要对每一句话或每个字进行分析,分析出好在哪里,为什么好。在此基础上组织进行研讨交流分享,撰写心得体会。
(五)抓实专项教研,提升学生学习质量。
各年级要充分把握好中午自律时间,进行运算能力专项训练。各年级可统一内容,把握好尺度与时间(每天在校5分钟或50个小题,晚上同要校一致),每月进行一次抽测,内容为现行教材,计入考核。
四、活动安排
三月份
1.理论学习(数据意识)责任人:宋玮
2.集体备课
3.传达落实教研会精神,梳理教学常规,制定计划。
4.常规展评及作业设计研讨。
5.主题教研:曹一鸣《小学数学数据意识培养》。
责任人:宋玮
6.学习名师及课例研讨。于华静《百分数》
7.教师备课设计比赛。
8.计算能力抽测。
四月份
1.理论学习。责任人:徐聪
2.集体备课。
3.学校基于单元整体教学的品质课堂授课活动。
4.主题教研:吴正宪《如何推进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责任人:徐聪
5.学习名师及课例研讨。罗鸣亮《三位数乘一位数》拓展练习课
6.常规检查。(学生基本能力检测)
7.计算能力抽测。
五月份
1.理论学习(课程标准)责任人:王琨鹏
2.集体备课。
3.常规展评及作业设计研讨。
4.主题教研。苏明强大单元整体教学视角下数与运算教学研究 责任人:王琨鹏
5.学习名师及课例研。苏明强《分数单位》
6.计算能力抽测。
六月份
1.理论学习。责任人:宋玮
2.集体备课。
3.主题教研:吴正宪《“数与运算”主题教学的一致性与阶段性》。责任人:宋玮
4.学习名师及课例研讨。吴正宪《分数的意义》
5.常规检查。(学生基本能力检测)
6.计算能力抽测。
七月份
1.理论学习。责任人:徐聪
2.集体备课。
3.主题教研,整理档案。
4.学习名师及课例研讨。
5.常规检查。
五、保障措施
1.实施青蓝工程。每周师傅听徒弟一节课或指导一个教学设计,进行一次主题研讨。学校听评课比赛、教学设计比赛等实行捆绑式评价,确保活动落到实处。
2.搭建平台,助推专业成长。
每学期每名教师至少安排1次外出学习机会,更新理念,拓宽视野。学校将积极邀请教研室领导到校指导工作,给青年教师安排课堂汇报,力争让4名青年教师每学期执讲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