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夏季,气温过高、湿度大、风速小等条件下,非常容易引发中暑。“热死人”不再是高温难耐的形容词,而是真实事件的描述,如何识别中暑已成近期大众关注的热点。
什么是中暑?
中暑由轻到重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
大多数中暑者有头晕、眼花、头痛、恶心、胸闷等前驱症状。而重症中暑患者可能在高温环境中突然昏迷。按发病症状与程度,可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
热射病是高温相关急症中最严重的情况,一旦发生,死亡率极高。
高温高湿的气候因素和高强度体力活动是导致热射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
热射病的常见症状
01体温升高体温升高是热射病的主要特征,患者核心体温多在40℃以上。皮肤红热且干燥无汗。
02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也是热射病的主要特征,如谵妄、嗜睡、昏迷等;还可出现其他神经系统异常表现,包括行为怪异、幻觉、角弓反张等。
03其他症状头痛、恶心、呼吸急促、心率加快、肌肉痉挛或无力。
热射病的死亡率超过50%,即使治愈部分患者也会出现后遗症:语言障碍、认知障碍或是记忆力减退等。
应如何急救处理?
热射病可能危及生命,在试图给患者降温的同时,周围其他人应帮忙拨打急救电话。
将患者转移至阴凉通风处。
迅速给患者降温。如吹送凉风、喷凉水,或以凉湿床单包裹全身。
热射病患者的肌肉可能发生不自主的抽搐。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不要试图给患者喂水,若患者发生呕吐,应立即让其侧躺,以确保呼吸道通畅,避免误吸发生。
“高温杀手”如何防?
01避开高温高湿及不通风的环境
应尽量避免待在高温高湿及不通风的环境里,出行时要避开高温时段,做好防晒防暑。
02多饮水
可以喝一些白开水、淡盐水,或喝含有钾、钠、氯等离子的电解质饮料,不建议饮用含酒精饮料和高糖饮料。
03保证充足睡眠
炎炎夏日要保证充足的睡眠,科学合理饮食,注意营养均衡,从而保持充沛体力。
高温作业及高温天气作业职业健康风险提示目前,全国各地已进入夏季高温季节,为加强高温作业和高温天气作业劳动保护,预防和避免职业性中暑的发生,保障广大劳动者健康权益,特发布高温作业及高温天气作业健康风险提示。
一、高温作业和高温天气作业基本概念
(一)高温作业。
是指有高气温,或有强烈的热辐射,或伴有高气湿(相对湿度≥80%)相结合的异常作业条件、湿球黑球温度指数(WBGT指数)超过规定限值的作业,如金属冶炼、金属铸造、纺织印染、玻璃制造等。
(二)高温天气作业。
高温天气是指地市级以上气象主管部门所属气象台站向公众发布的日最高气温35℃以上的天气。高温天气作业是指用人单位在高温天气期间安排劳动者在高温自然气象环境下进行的作业,如野外考察、露天装卸、建筑施工、环卫作业、巡线巡检等。
二、中暑及症状
(一)中暑先兆。
在高温环境下工作一定时间后,出现头晕、头痛、乏力、口渴、多汗、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但低于38℃,可伴有面色潮红、皮肤灼热等,短时间休息后症状即可消失。
(二)中暑。
由于热平衡和(或)水电解质代谢紊乱、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而引起的一种以体温升高和(或)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和(或)心血管功能障碍等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全身性疾病,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三)职业性中暑类型。
按照《职业性中暑的诊断》(GBZ41-2019),职业性中暑包括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三种类型。
1.热痉挛。
在高温环境下从事体力劳动或体力活动,大量出汗后出现短暂、间歇发作的肌痉挛,伴有收缩痛,多见于四肢肌肉、咀嚼肌及腹肌,尤以腓肠肌为著,呈对称性;体温一般正常。
2.热衰竭。
在高温环境下从事体力劳动或体力活动,出现以血容量不足为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如多汗、皮肤湿冷、面色苍白、恶心、头晕、心率明显增加、低血压、少尿,体温常升高但不超过40℃,可伴有眩晕、晕厥,部分患者早期仅出现体温升高。实验室检查可见血细胞比容增高、高钠血症、氮质血症。
3.热射病(包括日射病)。在高温环境下从事体力劳动或体力活动,出现以体温明显增高及意识障碍为主的临床表现,表现为皮肤干热,无汗,体温高达40℃及以上,出现谵妄、昏迷等症状;可伴有全身性癫痫样发作、横纹肌溶解、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