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实现全环境立德树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校立足常规管理和学校实际,本学期将重点围绕学生管理、提高教学成绩、优化工作作风、提高服务能力等四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政教工作创新,学生管理上档次
结合常规管理年活动的相关要求,政教处本学期工作主要围绕常规管理年活动、安全保卫、学生网格化管理、德育、家校沟通携手育人、团委活动、消防等方面展开。
(一)筑牢安全防线,树立安全底线思维意识
1.继续强化1530安全主题教育。
2.坚持教师课堂安全管理效率提升和深化。
3.加强校园及周边安保工作。
4.加强教室和宿舍管理,严格控制学生请销假。
5.扎实开展相关的安全培训和演练工作。
6.完善学校各种安全制度和各种应急预案,规范安全管理档案。
(二)实施校园网格化管理,降低安全风险
依据我校实际情况,合理划分学校网格单元,建立系统的班级、教室、宿舍、外围四位一体化网格单元。
1.选拔具有高度责任心的学生担任网格员。
2.定期召开网格管人员会议,进行部署和安排相应工作。
(三)畅通家校沟通渠道,提高联合育人水平
1.召开家委会会议,加强家校沟通。
2.举行校园开放日活动。
3.不定期向学生家长推送学生教育、安全等相关信息,指导家庭教育。
4.密切班主任与学生、家长的沟通。
5.进行心理健康排查,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四)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五)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增强德育工作成色
本学期的学生德育工作将以加强学校德育序列化工作机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主要内容,根据《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等文件精神,开展序列化德育活动。
1.每周召开主题班会,贯穿党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2.利用周六晚自习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教育等内容的视频,利用直观的教育方式,提高教育效果;
3.进行党史教育征文比赛、演讲朗诵比赛等主题活动;
4.加强常规德育工作活动,通过选树表扬和宣传手段,弘扬学生志愿者活动、好人好事等主流精神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进行植树、爱老敬老、志愿者服务等多种实践活动,践行德育教育主题;
6.加强团的建设,做好团委相关工作,充分发挥青年团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7.加强社团活动,通过社团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在成立的13个社团组织基础上,本学期将按照计划开展相应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领学生依据个人兴趣爱好和特长全面发展。
(六)重视学生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
1.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上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数据系统。
2.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生体育比赛活动。
3.规范学生眼保健操活动,降低近视率。
(七)实施校园网格化管理,降低安全风险
健全完善网格化管理配套措施办法,科学划分网格单元,选优配强网格员,建立起集日常监测、定期排查、研判处置、督办反馈于一体的快速反应闭环管理机制,有效防范化解舆情等隐患。同时实行岗位目标责任制,责任落实到人。
二、抓常规管理,提高教学成绩
1.研究新课标,提升办学理念
以《栖霞市第二中学课程标准学习实施方案》为抓手,以“新常规、新理念”为导向,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紧紧围绕课程改革,以科研为先导、素质教育为核心,通过校本教研,落实教学常规,变革教学方法,优化作业实施,改革评价方式,加强研训过程管理,提高校本教研管理水平和校本教研质量,不断提升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水平。
2.家校协作,开创育人新途径
依托家庭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推进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开办与家长面对面的家庭教育专题性讲座,组织班主任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的专题培训活动,组织主题班会(家长会)研讨活动,做好对学校各项工作的引领和指导。密切家校联系,向家长介绍工作思路,及时沟通,收集家长反馈,取得学生家长的配合,共同解决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上的有关问题,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研究高考,提升备考精准性
反复试做高考试题,及时收集有效高考信息;精心准备烟台市三月份诊断测试和五月份适应性练习;关注新高考动向,关注省内外高三模拟考试的题型变化,分析山东省的数据。注重凝聚教师力量,注重学生心理情绪调整,通过方法引导,分层递进,培养学生能力。研究好强基计划招生、综合评价招生、农村专项招生以及单招、艺体生招考等工作,确保学生进入理想院校。
4.强化习题训练,提高解题能力
要加强练习与测试,使练习数达到一定的量,完成年级所下发的各种练习,但要防止题海战术。练习测试要及时批改,认真统计分析,讲评突出重点,重点学生力求面批到位。
5.加强课堂管理,消除违纪现象
加大级部主任、班主任对班级的巡视频次和力度,加大对学生各方面纪律和秩序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跟进处理,稳定课堂秩序。
6.加强学法指导,提高教与学效率
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做好学科跟进式指导,通过深入教学过程的跟进式指导,提高薄弱教师授课水平,同时加强学科建设,精心打造品牌学科。
7.探索教学新模式,优化课堂结构
全面探索和推进传统教学和网络教学混合式教学新模式,深入实验,总结其优缺点,进行对比和综合,从而择优使用。改进教师和学生的课堂结构,助推线上和线下混合式教学,为常规课堂外的自习、假期学生自主学习拓展有效路径,构建大课堂教学体系,不断改进教法和学法,有效提升课堂授课效率,既要有效保证正常的教学需求,也要开创特殊背景下教学教研的新路径。
9.强化教师培训,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在教师培养工程上,要高目标、好措施和真落实。落实以“青蓝工程”为代表的青年教师培养工作,让青年教师不但能够站稳讲台,更要发挥青年人敢闯敢拼的个性,在讲台上创造出优异的成绩。组建骨干教师教学教研团队,发挥群体力量,实现以点带面、全面发展的目标,营造良好的教学教研氛围。配合推动名师和名校长培养工程建设,让师德高、业务精的老师成长为业界的明星,借此树立榜样,引领学科建设,树立教育良好口碑。
10.以教研促进步,提高课堂效率
教研活动以成效为标准,以教学中的问题或困惑为研究内容,确立一个教研主题进行研究,各教研组围绕主题进行集体备课,再上公开课,通过听课、评课等多种形式展开讨论,谈自己的想法、看法,集思广益,达到同伴互助、共同提高的目的。严防三个误区(以讲为懂,、以懂为会、以会为通)。要在复习讲授的过程中重视学生的积极参与, 要加强训练、运用, 要让学生对所讲所练的内容进行思考、领悟、消化、反思、订正。注重把握复习课的深度和广度,该讲就讲,该舍就舍,确保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1.加强常规管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抓好集体备课,加强集体备课和听课的检查,走进课堂听课,提高课堂效率。备课,要做到每科有备课,课课有教案;要有学期目标单元目标,有教材与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作业设计、板书设计等内容,环节全面细致。
12.以例会促管理,跟进式解决问题
建立年级例会制度(每周日晚班主任会、每周备课组会、学情调查分析会等),确保年级工作正常有序地开展;每周利用周六看班的时间召开班主任碰头会,交流一个周的情况,以便及时总结、及时跟进,提高班级管理水平。
13.强化质量意识,突出教学推进率评价
做好教学质量分析。对于省、市统一质量分析,要细化各项分析指标,加强教学的过程性评价,对比分析每个学科、每个学校、每个班级、每名教师的教学情况,真正达到最佳效果。重点分析若干次考试的教学进步变化情况,切实发挥推进率评价的作用。
14.创新教师评价,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
彻底改变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从物质和精神多个层面采取措施,用好、用实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审在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中的作用。要改革以往单一的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方法,将评价方法、评价手段和方式由单一的、定量的、静态的变为多元的、定性的、动态的。
三、发挥党委纪委功能,着力优化工作作风
2024年学校纪检监察工作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市党委、纪委工作安排和部署,进一步抓好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建设、政风、行风建设。坚持“端正校风师风,促进教育发展”,实行阳光工程,加大源头预防和治理的力度,为我校教育、教学的良性发展,起到监督、保护和促进作用。
四、优化后勤保障,提高服务能力
总务处作为学校的后勤保障部门,地位极其重要。其工作设计范围广泛,涵盖完善学校设施设备、提供教育教学物资、保障师生生活、维护维修各种设施设备等方方面面,具有保障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确保师生健康发展的重要地位。在新的一年里,为有效推进学校各项工作顺利实施,准备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一)优化后勤保障服务
1.加强后勤员工的培训和管理,提高服务意识和专业技能,确保后勤保障优质高效。
2.定期对学校的设施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设施设备的正常运行。
3.提升餐饮服务质量,提供营养均衡的饮食,保障师生的健康。
(二)加强设施设备管理
1.建立完善的设施设备管理制度,规范设施设备的采购、使用、维护和报废流程。
2.定期对学校的设施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各类设施设备运行安全可靠。
3.做好设施设备的更新、维护和升级工作,提高学校的现代化水平。
(三)提升校园环境质量
1.加强校园绿化和美化工作,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
2.联合政教做好校园清洁卫生工作,保持校园的整洁和卫生。
(四)保障学校食品安全
1.建立严格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确保食品来源可靠、加工过程规范。
2.定期对学校的食品进行抽检,确保食品的质量和安全。
3.加强食品安全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师生食品安全意识。
(五)规范财务管理
1.制定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规范学校的财务行为。
2.加强学校的预算管理,合理安排经费支出。
3.定期进行财务审计,确保学校财务状况健康。
(六)推进节能减排
1.推广节能技术和设备,降低学校能源消耗。
2.加强节能宣传和教育,提高师生节能意识。
3.落实减排措施,减少学校污染物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