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肾综合征出血热是什么疾病?我们如何预防呢?

日期:2024-06-05     

字号:

肾综合征出血热是一种由鼠类携带的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人群主要通过接触鼠类的排泄物、分泌物以及形成的气溶胶而致病,我山东省是该病的高发地区。主要传染源是野鼠及家鼠,通过直接接触这些动物的血及唾液、尿、便而传染。汉坦病毒侵入人体后直接作用于全身毛细血管和小血管引起广泛的血管壁损伤,使血管壁的通透性增高导致组织或器官的水肿,从而出现全身皮肤黏膜的充血或出血引起多器官损害,严重时危及生命。

流行病学

出血热是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以黑线姬鼠、大林姬鼠为主要传染源的疫区,每过几年都会有一次大流行,以褐家鼠为主要传染源的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出血热呈世界性分布,是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北部和中部地区,包括日本、朝鲜、苏联远东滨海区及我国。野鼠型主要发生在农村、野区、垦区,发病高峰多在11月至次年1月,5~7月为小高峰。家鼠型主要发生在城镇及郊区,发病高峰在3~5月,其季节性表现为与鼠类繁殖、活动及与人的活动接触有关,出血热好发于男性青壮年农民和工人。

传播途径

接触感染:被带毒的老鼠咬伤或感染性的鼠排泄物,直接接触皮肤伤口使病毒感染人。

呼吸道感染:鼠排泄物进入空气中与尘埃形成气溶胶,人因吸入而感染。

消化道感染:人因为吃到了受感染鼠排泄物直接污染的食物而受到感染。

虫媒传播:经由革螨作为媒介感染人。

垂直传播即母婴传播,出血热可经宫内或分娩时传播。

好发人群

人群都容易感染汉坦病毒,一般青壮年感染的多,这与青壮年的活动规律有关。

症状出血热潜伏期4~45天,一般为1~2周。典型临床经过分为五期,包括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及恢复期,轻型可有间隔期的情况,重型可有重叠的情况。

起病急,典型病例有高热、畏寒,体温在39~40℃之间,伴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痛)及四肢关节酸痛、乏力。

多数患者食欲减退,重者有恶心、呕吐、呃逆等,患者眼球结膜及颜面部、颈部和上胸部皮肤出现显著的潮红、充血,似酒醉貌,皮肤出血好发于双侧腋下及胸背部,多为出血点或搔抓样、条索样出血斑点。

重症患者有鼻出血、咯血、呕血、便血及血尿等,水肿多见于眼球结膜,为早期特有表现。中、重度水肿常伴有眼睑和颜面部水肿,可出现蛋白尿、血尿和少尿倾向。

并发症

继发感染:患者发热、病毒感染导致抵抗力下降,引起继发的病菌感染导致症状进一步加重。

重要脏器出血

常见的有大呕血、便血、咯血所致的继发休克,腹腔、鼻腔、阴道出血、颅内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多脏器出现的情况。

心衰、肺水肿

多见于休克及少尿期,多在短期内突然发作,病情严重,有明显高血容量的症状。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见于低血压休克期及少尿期,由于休克被纠正后肺循环高压有肺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或者补液过量、肺间质水肿所致。患者胸闷、呼吸极度窘迫,血气分析可有动脉血氧分压显著降低,预后差、病死率高。

就医

出血热属感染科疾病,当怀疑自己或孩子接触过老鼠的分泌物或者被老鼠咬伤时及时到医院就诊。如果出现发热、头痛、腰痛等情况及时去医院检查,不要盲目治疗。

就医指证

怀疑自己或孩子接触过老鼠的分泌物,或者被老鼠咬伤时,及时去医院就诊。

出现三痛,即头痛、腰痛、眼眶痛的症状,以及恶心、呕吐、胸闷的症状立即就诊。

出现三红,即脸、颈和上胸部发红的症状,及时去医院就诊。

注意:如遇发病或者疑似症状尽快就医。

预后

以往出血热病死率高达20%~90%,一般1~3个月体力和精神可全面恢复,合并并发症者预后差。肝、肾功能损害严重者预后差,休克、心衰、肺水肿、高血容量综合征和严重感染是出血热的主要死因。随着透析治疗和呼吸机的应用,目前该病的病死率明显下降。

大多数出血热的患者能治愈,少数合并并发症的患者预后较差。无并发症者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合并并发症者及症状严重者可能死亡。

预防:

出血热的预防主要是以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加强疫情监测为主。防鼠、灭鼠是关键,做好食品、环境以及个人卫生,必要时接种出血热疫苗提高免疫力。

来源:百度百科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