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活动成果总结
一、主持人引言:
交代本次活动的主题——如何提高中阶学生阅读素养
二、中心发言人:
分级阅读,就是按照少儿儿童不同年龄段的智力和心理发育程度为儿童提供科学的阅读计划,为不同孩子提供不同的读物,提供科学性和有针对性的阅读图书。分级阅读起源于发达国家,在香港、台湾地区发展了十几年,分级阅读概念产生于对少年儿童生理和心理特征的科学分析。少年儿童在不同的成长时期,阅读性质和阅读能力是完全不同的。
三、交流研讨:
1.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课本内数量有限的文章只能举其一,只有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才能反其三,才能在应用中化方法为能力,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因此,学生每学一篇课文,只要有相关的资料,我都会向学生介绍与这篇课文有相关内容的课外书,让学生去阅读,并指导学生怎样读。教师要多接触少儿报刊、图书等,根据学生的胃口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报刊杂志,把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带进教室,供学生传阅。学生能读到自己喜爱的书,兴趣自然也就提高了。
2.建立优秀的书香班级: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资源和班级图书角,成立班级读书组织,制定详实可行的学期阅读计划,定出合理的读书措施,完善并落实图书借还登记制度,确定阅读评价规则,每月开展“围绕一个主题的阅读”评比活动。在有序、有竞争的读书氛围中,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是一种动力、一种提升。
3.借助课堂,这也是一种推动力。语文课好在一点是许多课文都与读书有关,如:教师讲《后羿射日》的故事时,可以推荐《山海经》中的其它故事: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等;讲解诗歌《你别问这是为什么》时,推荐安徒生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等。课文只是一个例子,通过教师的推荐,将把学生的目光引向广阔的课外阅读。这样,阅读真正做到了从课内走到了课外。
4.低年级应多以童话、寓言,特别是动物故事来吸引孩子;高年级要多以历史典故、英雄人物事迹来吸引。要认识到只有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的阅读习惯才有可能逐步建立,不要生硬去抓习惯培养。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各种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读书的兴趣也必然在读书的实践中形成。经常阅读课外书的学生,知识面往往宽一些,理解能力强一些。
四、中心发言人:
阅读和写作自古就是一对好兄弟,引导得好,可以相得益彰。所以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的时候,也注意结合重大节日、突发新闻事件等开展主题阅读,并让他们及时写出相关作文,如读后感、演讲稿等,对写得好的学生进行表扬:贴到班级学习园地,上交学校大队部适时朗读,向相关刊物投稿等。这样,在让学生提高他们写作水平的同时,更进一步认识到阅读的好处,增强阅读的兴趣。
五、主持人总结
通过本次交流研讨,我们交流了真正掌握中阶学生的阅读需求,面对实际问题该如何规范的去引导与引领学生进行阅读和写作的有机结合,将课内与课外做到真正的一体化,相辅相成,互为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