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目标与任务
(一)课程目标
1.课程总目标:在海阳市“1+1+X”新时代劳动品质教育全域推进的实施理念引导下,规划校本化“1+3+X”课程体系,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五育融合,保障三种课程形态的落实,以启蒙劳动意识、掌握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提升劳动素养为目标。
2.学校发展目标:重视劳动课程的重要性,统筹安排教师劳动技能与劳动素养的培养;知行并举,把劳动教育的点做细、做实,将劳动教育与学校育人目标相结合,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培育有学校特色化的劳动教育课程,打造成劳动教育示范学校,成为学校的品牌课程。
3.学生发展目标:结合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场域和不同学段的课程需求,准确把握劳动教育的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的培养要求,聚焦发展核心素养,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劳动精神,获得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二)课程任务
1.打造既有理想,又有实践的特色劳动文化,把劳动教育的价值融于师生的学习中,显于师生的行动中,营造“劳动最光荣”的浓厚氛围。
2.以劳动教育为途径,打造既敬业又专业的特色师资,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3.立足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活动,创建劳动教育特色学校,促进学生全面自主发展。
二、课程设置与具体实施
(一)课程设置
建构起以劳动实践为载体,以培养学生劳动核心素养为统领,连接学校、家庭、社会,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互融合的“1+3+X”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体系即:上好“1”节必修课、“1”个集体劳动周,培养劳动技能;结合“3”项制度,落地劳动项目;开辟多元“X”校外基地,丰富课程体验。
(二)具体实施
1.落实课程实施
(1)上好“1”节必修课、“1”个集体劳动周,培养劳动技能
确保每周1课时的劳动必修课,以劳动清单为基础,把劳动课程与综合实践课程、学校特色课程密切结合起来,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设置渐进式课程、丰富劳动课形式,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既提供了丰富的劳动机会,也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确保每学年开展1次劳动周,结合校情,以年级或者班级为单位设立集体劳动周(或每月设立劳动日)课程,可采用专题讲座、主题演讲、劳动技能竞赛、劳动成果展示、劳动项目实践等形式进行。
(2)结合“3”项制度,落地劳动项目
结合家务劳动契约制,开展“做爸妈的帮手”活动。坚持劳动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依据签订的劳动契约,要求学生每天坚持帮助家长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扫地、洗衣、叠被……同时要求学生自己能干的事自己干,如自己烧饭、自己做好个人卫生、自己上学等。
结合校园劳动竞标制,开展“爱学校的集体劳动”,每个学生在学校、在班上,通过竞标制,寻找适合自己的小岗位。在为集体、为他人服务劳动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劳动的快乐,培养责任感。各班竞标到的劳动责任区,各班主任要组织学生到责任区参加劳动实践活动,把责任区作为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另一课堂,确保“时间、地点、人员、效果”四落实。
结合社会劳动申领制,组织“爱社会的公益劳动”,加强学校劳动教育与社区教育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社区的作用,给孩子积极参与并实践劳动技能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与平台,让其感受劳动的快乐与光荣。
(3)开辟多元“X”校外基地,丰富课程体验。
加强基地建设。推进“1+3+X基地建设”,建设1处校内劳动基(园)地,3处校外挂牌(或协议)劳动实践基地,充分利用X处校外“社会实践大课堂”或市级劳动实践基地、中小学研学基地,通过自建、共建和充分利用现有社会资源等方式,加快劳动实践教育场所建设。结合校情,有目的,有主题的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校外劳动教育活动。
2.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1)加强学科融合
坚持劳动课程与各学科教学融合推进,积极推进跨学科劳动教育,结合学校发展特色和课程建设计划,对劳动教育主题进行组合、优化和再开发,建构具有地域及学校特色的劳动教育项目。在德育、语文、道法、外语等学科教学中加大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培养,在科学、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学中加大动手操作和劳动技能训练,在其他学科教学和团队活动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
(2)加强家校社共育
坚持校内外相结合,创新劳动课程的实施方法,提升劳动教育效果加强家校合作。转变家长对孩子参加劳动的观念,使他们充分认识劳动教育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作用,成为做好劳动教育的指导者、参与者和协助者。
3.强化课程实施效果
(1)强化成果要求。
根据学段要求,1-2年级学生每学年完成至少1件劳动技术作品,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集体劳动;3-5年级学生每学年完成至少2件劳动作品、完成1次服务性劳动和1种生产劳动,积极参加家务劳动和公益劳动。
(2)强化评价结果使用。
认真落实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有关要求,将参与劳动情况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及时指导学生记录、遴选重要劳动实践经历及主要表现,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成长档案等。积极探索有效的劳动课程评价方式,探索“成果展评与综合表彰结合”“日常表现与阶段增值结合”“量性达标与质性考评结合”“个人竞赛与团队比赛结合”等方式的多维、多元化评价。
三、课程评价
(一)对教师的评价
1.过程性评价:(1)根据各班级劳动课的课表安排,进行课堂巡查。主要巡查项目为:上课内容是否与课表一致、教师组织教学是否规范有序等。巡查结果纳入教师年度考核。(2)对利用劳动教育基地和专用教室开展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阶段性评价。主要评价项目为:各基地和专用教室的使用情况、农耕基地作物打理情况等。以农耕课程为例,“劳动教育评价小组”会在整地、播种、管理、收获、售卖等关键节点,现场进行等级评价。
1.终结性评价:学期末,学校统一组织“劳动课程评价展示”活动,依据考核方案计入教师年度考核。评价包含现场展示和文本资料两部分,各占总成绩的50%。现场展示和文本资料两部分采取百分制。文本资料包含点名册、备课、劳动过程性材料等。现场展示主要是师生利用课件、视频等方式展示本学期的课程开展情况。
(二)对学生的评价
1.过程性评价:借助劳动清单、劳动任务单、劳动档案袋等收集学生学习成果,坚持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对学生劳动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合作精神、学习能力等进行评价,全面反映学生在真实情境下的劳动素养水平。
2.终结性评价:每学年举办劳动教育课程学习成果展示评价活动,对所选“1+3+X课程”进行综合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劳动档案、学生笔记、劳动日志、劳动成果等。依据过程性评价及终结性评价结果,分别授予学生“劳动小模范”“劳动小标兵”“劳动小能手”等荣誉称号。
四、课程保障
(一)加强组织保障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学生劳动教育保障机制,充分考虑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培养目标、教育内容等,统筹制定劳动实施方案、劳动学期教学计划、劳动评价方案等。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劳动课程领导小组,结合实际情况设置专门的劳动课程中心或教研组,具体承担劳动课程实施规划、组织、协调与管理等方面的责任,切实履行好组织者、推动者、执行者的职责。充分发挥学校优势,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积极打造劳动教育特色学校。
(二)加强师资保障
建立专兼职结合、相对稳定的劳动课程指导教师队伍。加强对《纲要》《意见》《标准》的学习和培训,把劳动课程教师的培训纳入各级教师培训项目统筹实施,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组织开展经常性的劳动教研活动,指导教师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核心,对劳动课程进行整合实施。充分调动社会力量,聘请家长、校外活动场所指导教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社区人才资源作为兼职指导教师。
(三)加强安全保障
建立健全劳动实践安全风险管控机制,完善劳动实践活动安全管理制度、风险防控预案和应急与事故处置方案。强化风险意识,认真研判劳动实践活动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加强对师生的劳动安全教育,防患于未然。加强劳动教育基地的安全设施建设,按照中小学安全规范标准配备“人防、物防、技防”等安全设施,保障师生劳动安全。探索建立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劳动教育风险分散机制,鼓励购买劳动教育相关保险,保障劳动教育正常开展。
(四)注重宣传引导
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支持配合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加强劳动教学研究,宣传推广劳动实践教育典型经验、典型案例,讲好海阳市新时代劳动教育故事,弘扬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主旋律,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切不劳而获、贪图享乐、崇尚暴富的错误观念,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