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抓好劳动教育,两者是有机的结合体。本学年,我校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开展了劳动教育。
一、落实课程实施机制
1.上好“1”节必修课、“1”个集体劳动周,培养劳动技能
确保每周1课时的劳动必修课,以劳动清单为基础,把劳动课程与综合实践课程、学校特色课程密切结合起来,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设置渐进式课程、丰富劳动课形式,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既提供了丰富的劳动机会,也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确保每学年开展1次劳动周,结合校情,以年级或者班级为单位设立集体劳动周(或每月设立劳动日)课程,可采用专题讲座、主题演讲、劳动技能竞赛、劳动成果展示、劳动项目实践等形式进行。
2.结合“3”项制度,落地劳动项目
结合家务劳动契约制,开展“做爸妈的帮手”活动。坚持劳动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依据签订的劳动契约,要求学生每天坚持帮助家长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扫地、洗衣、叠被……同时要求学生自己能干的事自己干,如自己烧饭、自己做好个人卫生、自己上学等。
结合校园劳动竞标制,开展“爱学校的集体劳动”,每个学生在学校、在班上,通过竞标制,寻找适合自己的小岗位。在为集体、为他人服务劳动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劳动的快乐,培养责任感。各班竞标到的劳动责任区,各班主任要组织学生到责任区参加劳动实践活动,把责任区作为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另一课堂,确保“时间、地点、人员、效果”四落实。
结合社会劳动申领制,组织“爱社会的公益劳动”,加强学校劳动教育与社区教育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社区的作用,给孩子积极参与并实践劳动技能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与平台,让其感受劳动的快乐与光荣。
3.开辟多元“X”校外基地,丰富课程体验
有效推进“1+3+X基地建设”。建设1处校内劳动基(园)地,3处校外挂牌(或协议)劳动实践基地,充分利用X处校外“社会实践大课堂”或市级劳动实践基地、中小学研学基地,通过自建、共建和充分利用现有社会资源等方式,加快劳动实践教育场所建设。结合校情,有目的、有主题地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校外劳动教育活动。
二、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1.加强学科融合
坚持劳动课程与各学科教学融合推进,积极推进跨学科劳动教育,结合学校发展特色和课程建设计划,对劳动教育主题进行组合、优化和再开发,建构具有地域及学校特色的劳动教育项目。在德育、语文、道法、外语等学科教学中加大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培养,在科学、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学中加大动手操作和劳动技能训练,在其他学科教学和团队活动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
2.加强家校社共育
坚持校内外相结合,创新劳动课程的实施方法,提升劳动教育效果加强家校合作。转变家长对孩子参加劳动的观念,使他们充分认识劳动教育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作用,成为做好劳动教育的指导者、参与者和协助者。
三、强化课程实施效果
1.强化成果要求
根据学段要求,1-2年级学生每学年完成至少1件劳动技术作品,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集体劳动;3-5年级学生每学年完成至少2件劳动作品、完成1次服务性劳动和1种生产劳动,积极参加家务劳动和公益劳动。
2.强化评价结果使用
认真落实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有关要求,将参与劳动情况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及时指导学生记录、遴选重要劳动实践经历及主要表现,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成长档案等。积极探索有效的劳动课程评价方式,探索“成果展评与综合表彰结合”“日常表现与阶段增值结合”“量性达标与质性考评结合”“个人竞赛与团队比赛结合”等方式的多维、多元化评价。
综上,我校立足学生的长远发展,进一步打造高效的劳动教育课堂,以劳动实践教育的开展,与学生同在共行,帮助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品德修养,增长技能、增强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