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
近期,不知不觉中也进入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发病高峰期。小纪中心卫生院提醒您:小小蜱虫病毒藏,养殖劳作需提防!
先来认识一下蜱
蜱携带多种病毒、细菌、寄生虫,俗称壁虱、扁虱、草爬子、犬豆子、八脚子等,主要分布在草地、农田、森林等草木茂盛的地方,也会附着在野生动物、羊、牛、狗、鸡、老鼠等动物身上。故从事户外劳作、外出游玩、野外露营的人,以及与携带蜱虫的动物直接接触,更容易被蜱叮咬而致病。当蜱附着在动物和(或)人身上时,蜱喜欢叮咬在人或动物的颈后、耳后、大腿根部等皮肤较薄、不易被发现的地方,叮咬时无痛感,使之不易被发现。 蜱的可怕之处在于它可以传播多种疾病,已知蜱可携带 83 种病毒、31 种细菌、32种原虫,危害极大。
什么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小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主要感染途径是被携带病毒的蜱叮咬。发病季节多为春、夏季。人群普遍易感。另外,研究发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的血液和血性分泌物具有传染性,人直接接触患者血液、分泌液或排泄物可引起感染。
临床表现是什么?
一般认为,经蜱虫传播潜伏期是5-14天,经血人际间传播为7-12天。
急性起病,主要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
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
乏力、明显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
查体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上腹部压痛。
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如何预防蜱虫叮咬?
1.应当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
2.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当注意做好个人防护,穿长袖长裤;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穿浅色衣物可便于查找有无蜱附着;针织衣物表面应当尽量光滑,这样蜱不易黏附;要穿袜子、不要穿凉鞋;野外归来要更衣。
3. 裸露的皮肤、衣物和帐篷涂抹、喷洒驱避剂可维持数小时有效。避蚊胺、派卡瑞丁、伊默宁(又叫驱蚊酯)是抗蜱较为有效的药剂。儿童应按说明书使用驱避剂,不宜用于儿童眼、口及皮肤破损处等部位。2个月以下婴儿禁用驱避药物,3岁以下幼儿不宜用柠檬桉叶油的驱避剂。
4.回家后及时洗澡,检查腋窝、腹股沟、头皮、颈部、腰部及脚踝下方等皮肤褶皱、薄弱部位有无蜱附着。
5.如果同时携带宠物,需及时检查宠物耳部、腹股沟等部位有无叮咬的蜱,并注意切勿徒手捕捉宠物身上的蜱虫或其他寄生虫并进行挤捏。
被蜱虫叮咬后怎么办?
★治疗原则
如果判断为被蜱虫咬伤,最好不要自行去除,应立即前往医院,尽快取出并迅速评估病情,尽早识别过敏性休克和蜱瘫痪,积极进行抗过敏、抗休克对症治疗,同时注意外伤后破伤风的预防。
★咬伤局部处理
●如发现蜱虫叮咬,不要用力撕拉。蜱虫在叮咬时,会将头部扎进皮肤。如果用力硬拽,容易将蜱虫头部残留在人体内,增加感染风险。
●可在伤口周围用盐酸利多卡因、酒精、碘酒作局部封闭,麻醉蜱虫,将镊子贴近皮肤,夹住其头部,慢慢向上提起并及时对伤口进行消毒。在不具备麻醉条件时,可用平头镊子紧贴皮肤夹住蜱虫拉起,当皮肤出现张力时左右晃动缓慢拔出。
●如蜱虫的口器已经残留在皮肤内,则应行手术取出。
●持续观察,如若出现发热、头痛、皮瘆、红斑或其他不适症状,怀疑自己感染,一定要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自己有蜱虫叮咬史。局部发生细菌感染的,应当给予必要的抗感染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