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知识

日期:2024-06-15     

字号:

01  什么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一种新布尼亚病毒,简称 SFTS 病毒)引起,是一种主要经蜱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发热、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消化道症状及多脏器功能损伤等,病情严重者可出现抽搐、昏迷、休克、全身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甚至导致死亡,目前报道病死率达 10%,并可引起人-人传播。

(一)发热伴血小板减少征的流行病学特点


1、地理分布。主要分布在河南、湖北、山东、安徽、辽宁、江苏等省份的山区和丘陵地带的农村,呈高度散发。

2、发病季节。本病多发于春、夏季,不同地区可能略有差异。

3、人群普遍易。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生活、生产的居民和劳动者以及赴该类地区户外活动的旅游者感染风险较高。


(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征的传播途径


1、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传播媒介是蜱虫,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蜱叮咬携带病原体的宿主动物后,再叮咬人时,病原体可随之进入人体引起发病。蜱虫吸取人体血液的同时,还将会把它体内的毒液(新型布尼亚病毒)带入到人体血液中,病毒随着血液循环逐渐散发到全身,引起多脏器功能损害,威胁人的生命健康。

2、人与人之间传播。直接接触病人血液或血性分泌物可导致感染。


(三)蜱的特点


蜱在分类上属于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蜱螨目蜱总科,蜱总科又分为硬蜱科及软蜱科。俗称壁虱、扁虱、草爬子、犬豆子、八脚子等,通常寄生在鼠类、家畜等体表。一般呈红褐色或灰褐色,长卵圆形,背腹扁平,从芝麻粒大到米粒大不等。蜱的一生包括卵、幼虫、若虫和成虫4个阶段,其中成虫、若虫有8条腿,幼虫有6条腿。春秋季是蜱的活动高峰,冬天基本不活动。

蜱一般寄生在动物皮肤较薄、不易被搔动的部位。蜱离开动物后附着草上,可叮人、吸血。蜱吸饱血后,虫体膨胀后如黄豆大小。


(四)蜱的分布


国内各省(区、市)都有分布,不同地区蜱种类不同。蜱大多生活在草地、农田、森林等野外环境,因蜱种不同而异。一般须具备较适宜的温、湿度条件。如全沟硬蜱主要见于北方森林地区、长角血蜱多见于丘陵地区、草原革蜱多见于草坪和草原牧场,而二棘血蜱主要见于南方丘陵、山区等。山东省常见的蜱种类有长角血蜱、血红扇头蜱、微小牛蜱等。


(五)蜱的危害


蜱叮咬人后可引起过敏、溃疡或发炎等症状,一般均较轻微。

蜱是媒介生物,常通过叮咬吸血传播病原体(病毒、细菌、寄生虫)使人患病。蜱可传播多种疾病。已知蜱可携带83种病毒、31种细菌、32种原虫,其中大多数是重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人兽共患病,如森林脑炎、蜱传出血热、Q热、蜱传斑疹伤寒、野兔热、莱姆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巴尔通体感染等,给人类健康及畜牧业带来很大危害。

蜱传疾病极少见人传人现象,但是,接触含有较大量病原的血液或分泌液,有可能感染发病。


02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7-14天,急性起病,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C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C以上,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伴乏力、明显纳差、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


体格检查可见面颈部潮红,球结膜充血、水肿,表情淡漠,相对缓脉,可有浅表淋巴结(以腹股沟淋巴结多见)肿大,伴触痛,偶见皮疹。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03  我市发热伴疫情形势


肥城是发热伴报告病例和死亡病例高发区,已被划入省级发热伴防控Ⅰ类县。


04  前期工作措施

1、做好发热伴常规监测。及时开展个案调查和标本采集,调查处置率100%。

2、加强业务培训。5月13日市疾控中心对全市各级医疗机构、厂矿企业、学校校医等相关医务人员及镇街卫计办主任进行传染病防控工作线上线下培训,针对发热伴的早期识别、诊断和治疗开展专题培训,进一步压实当地党委政府在传染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中的属地责任。

3、开展现场指导和应急处置。与疫情高发镇街政府、卫生院、村委和卫生室相关同志进行座谈,通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疫情的严峻防控形势,书面提出了科学、具体、可操作性强的防控措施,深入村居查看环境、开展蜱密度调查等,现场技术指导村委(社区)、镇街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社区服务站),采取综合防控措施,科学防控发热伴。


05  下一步工作重点


(一)组织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镇街村委组织居民开展辖区环境卫生治理,清理铲除居民住家周围和道路两旁的杂草、垃圾,定期喷洒除草剂,清除病媒孽生地,从源头控制疫情发生。在4-10月份流行期间,每月至少组织一次灭蜱,降低生活环境中媒介蜱的密度。羊、牛等家畜尽量采取圈养方式,定期杀灭家养动物身上的蜱。动物除蜱的方法建议镇、村专项咨询肥城市动物防疫部门。

(二)组织开展广泛的健康宣教活动。利用喇叭广播、村民微信群、宣传栏、宣传标语、健康讲座等方式,对辖区居民进行预防蜱传疾病的健康教育,普及防治知识。


(三)动员高危人群加强个人防护

1、应当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环境中长时间坐卧。

2、裸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如避蚊胺(DEET,只推荐2岁以上年龄的人员使用),可维持数小时有效。衣服和帐篷等露营装备用杀虫剂浸泡或喷洒,如氯菊酯、含避蚊胺的驱避剂等。

3、蜱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一旦发现有蜱已叮咬皮肤,可用酒精涂在蜱身上,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下蜱,或用烟头、香头轻轻烫蜱露在体外的部分,使其头部自行慢慢退出,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无论是在人体或动物体表,还是游离在墙面、地面发现蜱,不要用手直接接触或挤破,要用镊子或其他工具夹取后烧死,如不慎皮肤接触到蜱,尤其是蜱挤破后的流出物,要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

4、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当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有蜱叮咬暴露史。

5、都市中除大型公园、植被茂盛地区外,一般社区内极少有蜱类生存,无需过分担心生活在都市里会感染上该病。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