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灾过后,如何预防肠道传染病?

日期:2024-06-14     

字号:

       洪涝灾害发生后,灾民聚居的场所环境卫生较差,人口密集,如果水源污染,粪便、垃圾和腐烂变质的有机物质(包括牲畜尸体)得不到恰当处理,蚊蝇便会滋生,加上不注意个人卫生和食品卫生,很容易发生肠道传染病。

       肠道传染病是病原体经口侵入肠道并引起腹泻和/或其他脏器及全身性感染的一类疾病。主要有霍乱、细菌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甲型肝炎、戊型肝炎、手足口病等。其它还包括如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等细菌引起的细菌性腹泻病,轮状病毒等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腹泻病,以及隐孢子虫等寄生虫引起的寄生虫腹泻病。

       重点介绍几种比较常见的肠道传染病: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属(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主要表现为畏寒、高热、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以及里急后重等,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或中毒性脑病。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病原菌随患者粪便排出,污染食物、水、生活用品及手,经口感染;亦可通过苍蝇等媒介传播。生活接触是引起散发病例的主要途径,水、食物污染常引起暴发。

       伤寒和副伤寒:是由伤寒沙门菌和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上以持续高热、相对缓脉、特征性中毒症状、脾肿大、玫瑰疹与白细胞减少等为特征。肠出血、肠穿孔为主要并发症。水源污染是本病最重要的传播途径,常可引起暴发流行。

       甲肝: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为发热、食欲不振、恶心和呕吐、腹部不适、深色尿和黄疸(皮肤和眼白发黄)等症状,儿童通常症状不明显,成人和老人得病后症状较重。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食用不洁贝类易造成甲肝的暴发流行。

       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以手、足、口、臀部皮疹、疱疹、溃疡为主要表现,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本病传染性强,接触污染的手、日常用品、衣服以及医疗器具等均可感染。

       灾后如何预防肠道传染病?

要做好饮用水源保护,搞好饮水卫生。饮水卫生是灾后预防控制肠道传染病的关键措施,做好水源保护,防止水源污染。要推行用漂白粉或漂白粉精片对饮水进行消毒,确保受灾群众喝上合格饮用水。不喝生水,只喝开水或合格瓶装水、桶装水。

       注意饮食卫生。做到不吃腐败变质的食品、不吃淹死的家禽家畜,不吃霉烂变质的粮食,不使用污水洗瓜果、碗筷,不吃未煮熟的贝类等海鲜,生熟食品要分开,食物要煮熟煮透。

       注意环境卫生。洪水退后,水淹地区的村落和社区必须进行彻底的室内外环境清污,及时清除垃圾、人畜粪便,重点区域清污后再进行消毒处理。对粪便和呕吐物污染的地面、容器、厕所、水龙头、衣物被褥等进行清洁和严格消毒。

       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饭前便后、加工食物前要洗手,把住“病从口入”关。

       发生患有发热、腹泻等肠道传染病症状,及时寻求医生救助。遵听医嘱,配合传染病隔离。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