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是提高辖区居民健康素质的重要内容,是提高人口健康素质,疾病防治的重要环节。行为干预是健康教育的核心,评价健康教育项目和工作效果主要是要看其是否使人们的行为切实发生了改变。为了更好地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结合我院实际工作情况,主要采取了以下干预策略:
一、教育干预策略
健康教育形式多样化,利用宣传栏、讲座、公众健康咨询、健康教育处方、播放影像资料、个性化教育等多种手段开展健康教育。做好宣传和发动工作,提高社区居民参与健康教育的积极性。
(一)开展全部人群健康教育、高危人群健康教育、重点人群健康教育、特殊人群健康教育。通过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普及健康素养知识,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
(二)针对常见的不良行为、习惯开展健康教育。
1、合理膳食:要求居民减少钠盐摄入,建议每人每日食盐量不超过5克,少食或不食各种咸菜及盐腌食品;减少膳食脂肪,每日食油25~30克,包括动物油、植物油;少吃糖类和甜食,多吃蔬菜和水果。
2、戒烟限酒:最好不要饮酒,建议男性如果饮酒,每日饮酒的酒精量应少于30克(约合40度白酒1两),女性则应少于15克(约合40度白酒半两)。要教育广大居民不吸烟,对有吸烟嗜好的居民,应劝其戒烟,并传授戒烟技巧。
3、适量运动:要有规律地进行体育运动,运动频度一般每周3~5次,每次持续30~60分钟,可选择步行、慢跑、太极拳、游泳、气功及跳舞等。通过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健康教育,使超重、肥胖患者减轻体重,保持理想体重。
4、心理平衡:心理失衡是许多疾病的重要诱因,要做到家庭和睦,夫妻恩爱,敬老爱幼,邻里友爱,要学会沟通,学会释放。
(三)针对高血压病、糖尿病、老年人、妇女、儿童家长等特殊人群的健康教育,宣传有关防病治病知识。指导高血压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合理用药。对老年人、妇女、儿童家长进行宣传教育,教育他们如何预防相关疾病、意外伤害的发生。对精神病、残疾人及其家属宣传康复知识和技术,促其早日康复,回归社会。
(四)开展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防灾减灾、家庭急救等健康教育。使人们知道怎样预防传染病,怎样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怎样防止灾害的发生和减轻灾害带来的危害等。
(五)开展食品安全、职业卫生、放射卫生、环境卫生、饮水卫生、学校卫生等公共卫生问题健康教育,创造安全、良好的公共卫生环境。
(六)开展中医药预防保健、防病治病知识健康教育。使居民掌握一定的中医药知识,并乐于接受中医药保健、疾病防治服务。
(七)宣传普及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造福于群众。
二、社会干预策略
制定健康教育有关制度、工作计划、干预策略,动员乡镇政府、学校积极参与,保障健康教育工作体制和健康教育工作的协调和高效运行,以利于健康教育工作的长期、顺利开展。
三、环境策略
创造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支持健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引导辖区内各行政部门、个人积极参与,完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所需设备设施,营造健康行为的支持性环境。如在公共场所张贴“禁止吸烟”、“吸烟有害健康”等标牌或宣传画;医务人员带头不吸烟、不敬烟等。
四、资源策略
积极调动辖区资源,筹集资金,保证健康教育人、财、物的落实,保障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院内配备健康教育办公室、活动室、电视机、照相机、DVD、U盘等设备,印刷了15种健康教育资料。为更好地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做好充足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