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阳市古柳中心小学,专职劳动教育教师0人,兼职劳动教育教师25人,校内劳动教育基地1处,校外劳动教育基地1处。
一.课程开课情况
学校根据课程设置要求,一至五年级每周1课时。学校以课堂(课外)教育为主,形式有:家务劳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生产劳动。
二.基地建立情况
莱阳市古柳中心小学有校内基地一处,在学校的西北位置,占地面积200平方米,可以进行多种蔬菜和水果的种植。
莱阳市古柳中心小学有校外基地一处为莱阳市古柳中心小学校外劳动基地,在学校西200米处,占地面积600平方米,给学生提供了各种动手实践的机会。
三.费投入情况
学校共投入年度经费约0.5万元,用于劳动教育的校内种植和校外参观实习方面。
四.选用教材情况
学校选用劳动教育教材为:一至五年级使用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五. 学校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 中共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切实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工作,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劳动兴趣、磨炼意志品质、激发创造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依据教教体局相关要求,结合实际,特制定我校劳动教育实施方案。
(一)具体目标
坚持学校和家庭相结合开展劳动习惯养成教育,突出抓好校园日常劳动训练、生活实践劳动教育、传统工艺劳动教育。通过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实践,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劳动知识,逐步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良好的劳动习惯以及热爱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二)基本原则
1.把握育人导向。坚持党的领导,围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
2.遵循教育规律。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安全适度,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提升育人实效性。
3.体现时代特征。深化产教融合,改进劳动教育方式。强化诚实合法劳动意识,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
4.强化综合实施。拓宽劳动教育途径,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力量。家庭劳动教育要日常化,劳动教育要规范化,劳动教育要多样化,形成协同育人格局。
5.坚持因地制宜。根据学校实际,结合当地在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条件,充分挖掘可利用资源,宜工则工、宜农则农,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劳动教育,避免“一刀切”。
6.坚持有机融入。有效发挥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劳动教育功能,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形成劳动光荣的正确观念。
7.坚持实际体验。让学生直接参与劳动过程,增强劳动感受,体会劳动艰辛,分享劳动喜悦,掌握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提高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主要任务
1.课程的有机渗透。依据上级要求,开好国家规定的劳动教育课程,每周一节劳动教育课,在其他学科教育中有效渗透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美德、劳动技术的教育。要结合综合实践课有机地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在语文、数学、品德与生活(社会)等学科教学中加大劳动观念和态度的培养。
2.开展校内劳动。学校常规工作中要渗透劳动教育,组织学生做好值日,认真清扫校园,增强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开展结合学生实际的劳动竞赛活动,提高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开展“爱学校集体劳动”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和绿化美化,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以劳动为荣的观念和态度。
3.社会实践活动。结合实际情况利用“学雷锋活动日”、“志愿者日”、“劳动节”、“元旦”、“春节”等节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使学生通过实践获得一定的生活劳动技能和劳动知识,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以劳动为荣的观念和态度,养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
4.鼓励参与家务劳动。教育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弘扬优良家风,参与孝亲、敬老、爱幼等方面的劳动。结合重大节假日、寒暑假,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适量地安排家庭劳动作业(如洗碗、扫地、洗衣、整理房间等),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体会父母的辛苦,为父母分忧;锻炼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增强劳动意识。
六.劳动周方案
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莱阳市古柳中心小学举行 “劳动周”活动。
(一)活动组织
学校成立劳动教育领导小组,负责学校劳动周活动的方案制定和组织实施,负责学校常态化、课程化、科学化的劳动教育。
组长:分管劳动负责人
成员:各班班主任
(二)活动主题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三)活动时间
每年4月最后一周为我校的“劳动周”。
(四)参与对象
全校学生。
(五)工作措施
开展劳动教育作为塑造学生人格的重要手段,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大环境, 从“自我服务”“学校劳动”“家务劳动”和“公益活动” 四方面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建立劳动教育机制,开发相关校本课程,开展常态化劳动教育活动。
1.劳动教育之教学篇
活动形式:升旗仪式和班会课
主讲人:班主任
活动内容: 班主任利用班会课时间,结合本班学生实际, 上一节劳动教育课。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
2.劳动教育之实践篇
活动形式:家校携手
活动内容:
(1)每位学生每天至少完成自己所在年级段“中小学生各年级劳动项目”列表中的 2 项内容,多者不限。
(2)每天结束家务劳动后,学生要主动向父母汇报完成的情况与心得体会,家长耐心听取并应给予建设性意见,及时反馈。
3.劳动教育之文化篇
(1)劳动歌曲大家唱
活动形式: 班级
活动内容: 组织学生开展唱劳动歌曲活动,分享给大家。
(2)参与综合实践,传承非遗文化
活动形式: 线上线下结合
活动内容: 利用假期学习皮影和剪纸,了解非遗文化。将制作过程以照片或者视频的形式分享给大家。
(3)开展形式多样的“学党史、敬劳模”教育活动。
活动形式: 线上、线下相结合
活动内容: 利用好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学习资源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劳动教育基地等,开展形式多样的“学党史、敬劳模”教育活动,可通过征文、绘画、摄影的方式向我们身边的劳动者致敬。及时将自己的文章、绘画或摄影作品分享给大家。
(六)工作要求
1.高度重视,深入开展。
各年级、各班按照学校要求,依据学生年段特点,有序、安全地开展劳动周活动,确保每一位学生在劳动教育中培育劳动观念,学习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
2.广泛宣传,扩大影响。
结合我校实际,发动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大力宣传在劳动教育中涌现的先进人物和典型经验,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关注学生劳动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选取育人效果好、显示度较高、影响力较大的典型做法,征集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活动之后的劳动日记、实践成果、创意作品等,进行集中展示,形成劳动周教育成果,打造学校劳动周活动品牌。
3.建立机制,形成常态。
学校建立劳动周保障机制,为劳动周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人力、经费、场地等支持,做好活动风险防控预案和常态化疫情防控,明确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