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蓬莱一中坚持以“创办区域名校”为指引,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内涵发展为中心,实现观念突破、管理突破两个突破,落实党建引领、质量提升、队伍建设、安全保障四大重点,聚力常规管理精细化、师德师能常态化、学科建设特色化、学生成长全面化四个抓手,明确学校发展工作思路,不断优化管理措施,全面落实科学育人观。学校荣获山东省普通高中省级学科基地建设成果推广案例、山东省首批海洋文化教育领航校、山东省第一批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学校、山东省优秀考点和烟台市最美校园、烟台市教师专业发展示范校等十多项省市级荣誉称号。现将2023年度学校工作总结和2024年工作思路简要汇报如下。
一、2023年工作总结
(一)下好党建引领“先手棋”。学校构建“党建+”引领模式,强化思维导向,加强业务纵深,融合特色项目,推动党建与教育教学工作深度融合,破解“重业务轻党建”“党建业务两张皮”等问题,打造互融互促工作平台,以高质量党建推动学校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2023年,蓬莱一中获评烟台市级党建品牌示范校。
一是加强理论学习。开创领导带头学、党日普遍学、培训重点学、微信随时学、竞赛督促学、基地实践学的“六学模式”,活化教育形式。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组织开展并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带领全体师生,守正创新,知行合一,增强了党组织战斗力。同时,以学习强国、灯塔党建等平台为依托开展全体教师和党员教师政治学习,每周发布最新思想政治学习内容,撰写学习笔记。学习强国每天平均登录率达到99.6%以上。
二是夯实基层党建。坚持把党支部和党小组建在级部和学科组上,使党员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党性修养和业务水平。以领导干部“上讲台”、骨干力量“外出训”、专业人才“集中训”、青蓝工程“带动学”、常态化开展“大比武”、定期组织“知识测”、百舸争流“擂台赛”等七项行动为抓手,实现党员素质提升。
三是提升党建质量。开展“红烛先锋-每月一星”展评活动,形成了比学赶超,争当模范的深厚氛围。精心选取了胶东红色革命陈列馆、甲午海战纪念馆、天福山革命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展馆,通过实地参观,真正达到了震撼心灵、洗涤灵魂的目的。在信息化赋能党建工作上进行了大胆尝试,探索利用VR虚拟现实技术的沉浸式、互动式体验,加深党建工作的吸引力和参与感。
(二)守住教学质量“生命线”。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是社会衡量学校的重要标志。蓬莱一中聚焦教育教学,秉承“以人为本,激发潜能”,营造“紧张有序、科学高效”教学氛围,加压奋进、持续发力,擦亮一中的教育名片。2023年高考,蓬莱一中最高分686分,675分2人、672分1人,620分以上86人,600分以上168人。普通类考生1220人,特招线上线624人,上线率51.15%(山东省18.8%)。一段线上线1069人,上线率87.62%(山东省46.07%)。特招线上线率、一段线上线率再创蓬莱一中历史新高。
一是强教研,提师能。研究“三新”背景和近三年山东省高考题,制定科学详细的二、三轮复习计划,月计划、周主题安排表;加强集体备课、周公开课和教学交流,立足学生实际开展分层次教学;充分发挥考试功能,及时分析反馈不同版型边缘生、尖子生的学习效果,因材施教。本年度省级课题立项2项、结题1项;市级课题立项2项、区级课题立项7项、结题8项;国家级论文1篇、省级1篇;国家级公开示范课6人次、省市级优质课获奖人次10余人。
二是深课改,增效果。践行核心素养导向下“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精准教学”课改教改理念,注重“四式一体”教学模式,打造特色生态活力课堂。借助信息化推进“互联网+课堂”教学模式,实现移动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做到教学资源有效整合。创建AR+VR学科基地教室。年内,中国教育学会“领航计划”河南省高中新课程新高考省外研修项目专家团的130余名高中校长分四个批次来我校进行交流学习;山东省普通高中学科基地“启成”论坛第九期思想政治学科活动在我校成功举行;我校受邀参加山东省东部片区基础教育重点领域改革交流研讨活动。
三是多途径,育优生。聚焦强基计划,探索符合校情的奥赛培养模式。加强奥赛教练间跨年级协作和培训力度。在关注学生整体发展的同时,各年级整体有序地加强优生辅导,与北京,山大等多个机构沟通、审核、鉴别,有选择的推荐优秀机构,利用周末、寒暑假推进高二高三的网课培优工作,习题推送,提升优生的整体水平。2023年数学奥赛省二等奖1人,物理奥赛省二等奖2人,三等奖4人,化学、生物奥赛省三等奖各1人。
四是广合作,促提升。加强与高校、兄弟学校的交流合作,本学期先后与山东师范大学、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合作共建教育实践基地;与高唐二中、安丘青云学府结对共建,与海阳四中、栖霞二中、蓬莱二中、姚琪学校、蓬莱开发区中学结对帮扶,推进全域范围内思政学科教师团队建设、提升研究、实践成果辐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学资源共享、课堂教学改革和学科质量整体提升。
(三)建强全面育人“主力军”。学校坚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重要基础性工作来抓,一体构建厚师德、优培养、强发展、建平台、重保障、促协同的教师工作体系,着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一是领导班子队伍建设。出台校级领导包管级部、24小时空间管理、领导坐班三项制度。学校中层以上党员领导干部早上6点前到岗,晚上9点后离岗,全程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真正做到了一线教师不下班,领导不离岗。领导干部的积极态度、敬业精神和无私格局,感染辐射全体教师,形成团结和谐、生动活泼的育人氛围。
二是班主任队伍建设。实行班主任例会制度,每月结合实际开展班主任培训,提高班主任管理教育能力,班主任通过考前辅导、榜样教育、班教导会、谈话等方式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因势利导,培养学生乐观向上、不怕失败的积极心理品质和行为方式。
三是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幸福教师建设配套制度和职称推荐量化积分办法的第6轮修订,增强教师干事创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落实全员育人导师制,努力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确保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蓬莱一中作为烟台市教师专业发展示范校,迎接全市高中60余名参训人员现场观摩学习。本年度培养烟台市学科带头人2人、烟台市教坛新秀3人。
(四)打造五育并举“生态圈”。构建协同育人共同体,形成有序的良性运行机制,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网络教育全面贯通的“五育融合育人体系”。
一是优管理,提档次。细化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学生对规章制度的敬畏意识。用好国旗下讲话、仪式教育等德育阵地,开展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安全教育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等。
二是德为首,育新人。投入30万元,在三个级部楼内,以明德修德、家国情怀、奋斗拼搏等为主题设计文化墙和LED电子宣传屏,打造楼宇文化、走廊文化、提升学校整体文化氛围,以文化建设,涂亮立德树人“底色”。组织升旗仪式、2020级高考百日誓师励志大会;“缅怀革命先烈 传承红色精神清明节”等系列主题团日活动。围绕“12345”德育活动体系开展“三节”“四礼”活动。本年度学生在省、市区级比赛获奖人次达110余人。
三是多社团,齐助力。制定《蓬莱一中五育融合社团工作实施方案》,打造学生学习交流、思想碰撞的全新阵地,使学生不断提升自我、发展自我。其中,语文、英语社团在全国创新作文大赛及英语外语素养大赛、英语能力测评中获国家级奖项达200余人次;政治思辨社团,在山东省“学宪法 讲宪法”知识竞赛中斩获山东省一等奖;音乐社团民乐合奏《花好月圆》荣获省三等奖。学校美育工作再创佳绩,并在2023年烟台市美育工作现场会中做典型发言。
四是联家校,共携手。一年来,学校以“线上+线下”的方式,组织召开了4次家长会;邀请家长参与了毕业典礼、运动会、成人礼等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了3期教师家访志愿服务活动,累计120余名教师参与,加强了家校沟通,提升了“家校共育”实效。组织了三个级部的心理普查,撰写数据分析及统计报告,筛选重点追踪学生,有重点地反馈给家长。定期征集家长意见,采纳合理化建议,微调办学行为,增进共建共享。
(五)筑牢一排底线“压舱石”。筑牢“一排底线”做好学校安全工作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学校强化安全工作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坚决克服麻痹松懈思想和侥幸心理,切实增强做好校园安全稳定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一是筑牢意识形态阵地。常态化召开意识形态联席会议,定期开展意识形态隐患排查和宗教信仰情况排查,签署党员不信教承诺书,对重点人员每周开展上门帮教转化工作并留存过程性资料。
二是夯实廉洁从教根基。集体研究“三重一大”问题时,邀请派驻纪检组领导参加,会后形成会议纪要和三重一大事项登记表,实施的过程性资料定期报送纪检组备案。定期组织党委学习《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一本通》。利用全体教职工大会、领导干部会议、党委班子会议等形式持续开展党风廉政教育。
三是全力打造平安校园。强化层层管理,落实“一岗双责”责任状,实行定期安全检查和责任追究制度。做好“三个清单”工作、安全日志、每月隐患整改报告,组织教育培训和安全、反恐防暴、防汛演练。加强与紫荆山街道、派出所、消防等相关部门的联系,积极开展校园及周边综合治理工作。暑期后,学校以全力提升食堂自营水平作为一项政治工程、希望工程、民生工程抓全抓细抓实,为打造平安校园提供保障支撑,为持续助推学校教育管理水平高质量发展增效赋能。年内学校未发生安全事故。
二、存在问题
2023年,学校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这离不开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区教体局的科学指导,也离不开全体教职工的积极作为,更离不开广大家长和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但是对照领导要求、群众期盼和特色高中建设标准,学校工作还存在短板和不足。
一是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老龄化严重,名师缺口大。学科间发展不均衡,50周岁以上教师占比30%,名师、名班主任匮乏,尤其数学学科缺少优生培养教师,办学水平向更高层次发展受限。
二是东部人口发展态势明显,优质生源生态不平衡,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受限。城市化进程加速,人口东移,中等偏上学生选择就近入学,生源质量下降问题凸显。
三是学生心理问题逐年攀升,积极心理品质亟待培养。随着升学压力的增大,父母及社会的期望增高等因素,学生承受越来越多的心理负担,引起对生活的不适应感,心理活动异常活跃而复杂,心理矛盾比较突出而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