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研】烟台轻工业学校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调整机制

日期:2024-05-23     

字号:

前言

烟台轻工业学校是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山东省示范化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零犯罪学校”、“山东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山东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山东省教学示范化学校”、“山东省教育科研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学校占地12.7738万平方米(191.8亩),建设面积8.0019万平方米,实训设备总值2433.64万元,专任教师  229人,在校生3147人,成人学历教育学生620人,年培训社会人员5000人次。

学校实施分专业部管理模式,设有高考升学部、财经信息部、机电数控部、服装艺术部。开设服装设计与工艺、建筑工程施工、会计电算化、机电技术应用、计算机及应用、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应用、幼儿保育、汽修运用与维修、焊接技术应用、旅游服务与管理、3D打印、无人机、电子商务等专业。

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升学和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实施分类指导异步教学,保障了学生升学有路就业有门。学校注重内涵发展,始终坚持质量为本,实施了“现代学徒制”,采取手把手教授,确保学生能学得一技之长。倡导“教学练合一、手脑口并用”的教学模式,将课堂搭建成学生学习成长的乐园。

一、专业建设发展现状及发展面临问题

(一)建设成绩

学校致力加强内涵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首批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首批山东省规范化中等职业学校。

德育工作创新发展。推行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全员、全程、全方位”为主要内容“三自三全”管理,健全“教育引导、心理疏导、人文关怀、规范管理”的工作机制。学校被评为全国零犯罪学校、全国青少年普法先进单位,2名学生分别被评为省、市最美中职生。专业建设品牌突出。坚持“专业围着产业转,人才围着需求转”,建成市示范性专业4个,省品牌专业2个,省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1个;7个专业实施三二连读联合办学。教学工作成绩显著。积极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近3年共获得国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省赛一等奖5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市赛一等奖15项;连续3年获得烟台市技能大赛团体一等奖。

充分利用学校优势资源,建立12个社区教育中心,建设2个特色农业示范教育基地。年完成成人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等5000余人次/年,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力与智力支撑。

(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学校总体规模较薄弱,课程体系构建和教学内容改革力度需不断加强,产教融合程度还需加深,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骨干教师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谋发展,求特色、创名校”为引领,走科学发展、内涵发展之路,扎实推进示范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课程改革等工作。努力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认真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现代学校制度,提高学校的规范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坚持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努力培养合格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力争在2025年前把学校建设成为示范带动效果明显的全省、乃至全国一流品牌学校,成为山东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

(二)总体目标

在山东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过程中,以“谋发展,求特色、创名校”为引领,走科学发展、内涵发展之路,扎实推进示范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课程改革等工作。努力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认真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现代学校制度,提高学校的规范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坚持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努力培养合格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力争在2025年前把学校建成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示范带动效果明显的全省、乃至全国一流品牌学校,成为山东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技能人才保障和强有力的智力支持、技术支撑。

(三)具体目标

1.办学规模

烟台轻工业学校是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零犯罪学校”、“山东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山东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山东省教学示范化学校”、“山东省教育科研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学校占地12.7738万平方米(191.8亩),建设面积8.0019万平方米,实训设备总值2433.64万元,专任教师240人,在校生1820人,成人学历教育学生620人,年培训社会人员5000人次。

2.优化调整专业群建设

重点建设5个专业群:

(1)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包括机电技术应用业、模具制造技术、数控技术应用、焊接技术应用等专业。

(2)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群:包括汽车运用与维修、无人机技术专业。

(3)幼儿保育专业群:包括幼儿保育、工艺美术等专业。

(4)计算机应用专业群:包括计算机应用、3D打印技术、电子商务、会计电算化、服装设计与工艺、建筑工程施工等专业。

(5)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群:包括旅游服务与管理、航空服务等专业。

专业规划调整:

(1)2023年停招社会福利事业管理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

(2)2024年停招航空服务专业;

(3)2025年停招工艺美术专业和模具制造技术专业;

原有17个专业规划停招5个专业,保留12个专业分属8个专业大类。

3.师资队伍建设

着力加强青年专业教师培养力度,以“传帮带”等模式,打通“老中青”三代衔接链条;发挥教学团队、教研组、骨干教师的力量,积极引导全体教师参加国培、省培、市培等各类培训以及各类教科研活动;实施“人才引进工程”,引“能工巧匠”、“企业金牌技师”进校园,担任专、兼职和技能大赛辅导教师;创新教师评价体系,完善各项教师管理制度,全方位激励教师提高育人能力。加强校园“名师”队伍建设,建立品牌名师工作室,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以及省市“教学团队”建设,全面促进专业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提高育人质量。

4.教科研工作

包春先副校长在2017年11月召开的2017中国(北京)职业技能博览会上进行了创新创业交流,并被授予“职业技能教育匠心导师奖”;于2017年6月在同济大学参加山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能力提升培训班;参编教材《职业素养与法律》;主持了课题《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模式探究与创新研究》。王新宁副校长主持了《职业培训开放教育和信息化教学研究》《终身教育视野下县级职业教育发展策略研究》,2023年12月,山东省教育厅重点课题《传统文化经典诵读助推中职学生职业成长》结题。

5.现代化实训基地建设

学校根据专业教学需要,积极开展校企合作,遴选管理规范、效益突出的知名企业作为专业实习基地,目前每个专业都有实习基地,与国际国内品牌企业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每年有计划安排学生到专业对口企业实习,充分发挥了实习基地的作用。

6.校企合作

深化产教融合、强化校企合作,倡导“工学合一”,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重点,积极推进校企双主体育人,校企共同发展;充分发挥专业联盟和职教集团作用,实现优势资源共享,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同开发实训教材、共同培养学生。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充分发挥学生顶岗实习作用,强化学生职业认知能力提升。

7.课程体系建设

学校积极对接职业标准和行业规范,打破了传统的学科本位课程体系,根据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开发课程体系,形成了以能力为本位、实践为主线、项目为主体的新型课程体系。

(1)建立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学校确定了“一贴近”、“四为主”(即课程教学内容贴近实际工作,培养方向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职业精神、职业能力”为主)的课程体系建设思路,构建了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方向课程、选修课程构成的课程体系。

(2)制定专业教学指导方案。按照“实用、适用、够用”的原则,从学生终生发展需要出发进行公共基础课程综合改革,增加了综合性人文科学课程,如普通话、礼仪、心理健康等课程;重组专业理论教学内容和课程,积极构建职业活动导向课程体系,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3)强化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突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对原有实践教学体系进行转化、重组,形成项目化、任务型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过程中,以实践为主线,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强化学生技能操作水平;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实施以职业岗位为导向的“理实一体化”教学。

8.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学校坚持依法治校,建立和完善学校章程,规范学校各项管理制度,以创建“零事故校园”为契机,狠抓安全管理,严格落实“一岗双责”责任制,建立健全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按照要求每年度进行中等职业学校年度教育质量报告撰写和发布。

9.信息化建设

健全运行机制,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管理信息化应用能力。制定和完善数字校园建设规划,推进优质数字资源共享,建立信息化管理制度,强化管理人员信息化意识和应用能力培养,丰富信息化运用手段,提升专业教师实习实训水平,积极参加各级教师信息化教学大赛,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的水平。规划无线网络基础建设,将网络入口带宽由100兆拓宽至1000兆。增加考勤设备,建设考勤管理系统。重点开发6门公共基础课教学资源,建设3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组织3次骨干教师微课制作技术培训和信息化教学培训,指导教师参加相应专业的信息化教学大赛。

三、2023-2025三年建设期重点工作

(一)加强专业群建设

以骨干专业为基础形成五大专业群:

(1)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包括机电技术应用业、模具制造技术、数控技术应用、焊接技术应用等专业。

(2)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群:包括汽车运用与维修、无人机技术专业。

(3)幼儿保育专业群:包括幼儿保育、工艺美术等专业。

(4)计算机应用专业群:包括计算机应用、3D打印技术、电子商务、会计电算化、服装设计与工艺、建筑工程施工等专业。

(5)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群:包括旅游服务与管理、航空服务等专业。

各专业建设目标如下:

专业群

学校目前开设专业

新工科发展方向

建设目标

机电技术应用

机电技术应用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类

高水平专业

模具制造技术

示范性专业

数控技术应用

示范性专业

焊接技术应用

规范化专业

汽车运用与维修

汽车运用与维修


示范性专业

无人机技术

智能科学与技术类

合格专业

幼儿保育

幼儿保育


高水平专业

计算机应用

计算机应用

智能科学与技术类

示范性专业

3D打印

智能科学与技术类

合格专业

电子商务


合格专业

会计电算


规范化专业

服装设计与工艺


规范化专业

建筑工程施工


规范化专业

旅游服务与管理

旅游服务与管理化


合格专业

1.校企联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深化产教融合、强化校企合作,倡导“工学合一”,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重点,积极推进校企双主体育人,校企共同发展;充分发挥专业联盟和职教集团作用,实现优势资源共享,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同开发实训教材、共同培养学生。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充分发挥学生顶岗实习作用,强化学生职业认知能力提升。

2.分类整合,构建专业群课程体系

学校积极对接职业标准和行业规范,打破了传统的学科本位课程体系,根据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开发课程体系,形成了以能力为本位、实践为主线、项目为主体的新型课程体系。

(1)建立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学校确定了“一贴近”、“四为主”(即课程教学内容贴近实际工作,培养方向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职业精神、职业能力”为主)的课程体系建设思路,构建了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方向课程、选修课程构成的课程体系。

(2)制定专业教学指导方案。按照“实用、适用、够用”的原则,从学生终生发展需要出发进行公共基础课程综合改革,增加了综合性人文科学课程,如普通话、礼仪、心理健康等课程;重组专业理论教学内容和课程,积极构建职业活动导向课程体系,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3)强化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突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对原有实践教学体系进行转化、重组,形成项目化、任务型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过程中,以实践为主线,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强化学生技能操作水平;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实施以职业岗位为导向的“理实一体化”教学。

(二)加强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

改革人才聘用制度,完善《教职工考核意见》、《教师教学工作考评办法》;落实山东省中等职业学校编制标准,足额配备专任教师。建立人才引进机制,吸引行业企业优秀人才、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提高兼职教师比例,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三)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完善学校《校企合作运行管理办法》;深化与海阳方圆集团、海阳海嘉汽车城、海阳樱坤汽修、海阳富国汽修等公司合作,推进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年内与北京商鲲教育控股集团、京东电子商务公司开展合作,重点在汽车运用与维修、高铁服务、电子商务专业共建实训基地。推进校企协同育人,校企双方共同组织招生,实施教学、实训、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共同组织教学评价与职业资格鉴定,推广企业文化。推进校企协同育人,校企双方共同组织招生,实施教学、实训、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共同组织教学评价与职业资格鉴定,推广企业文化,推动学生创新创业。

(四)完善课程体系

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下,校企共同制定4个示范性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标准。校企共同制定4个示范性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标准。6个规范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标准。4个合格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标准。

(五)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落实山东省职业院校管理基本规范,重点强化教育教学管理;完善学校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加强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强化资产财务与安全管理;加强内涵建设,突出品牌发展,推进“3Q7S”管理,促进产业文化和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规范招生就业管理,强化教职工管理;加强学校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建设;对学校理念、校园环境、形象识别系统进行设计,对技能文化节、成人礼、国学诵读等特色活动进行提升,创树文化品牌,创建安全文明校园。

(六)提高信息化水平

学校成立信息化建设委员会,与武汉英福软件公司合作开发数字化校园,实现教育信息化应用全覆盖;以数字化校园管理平台为依托,开发了五处四部九大系统。课程资源平台以十大专业为单位,开发建设了电子教案、电子课件、微课资源、教学视频、教学素材库、学生作品库、试题库等资源。网络终端到达所有教室和实训场所,初步实现了优质资源班班通。实现与兄弟学校互联互通,互相交流,共享教学资源。

四、各专业分年度建设规划(2024-2025三年建设规划建设目标、任务、措施)


1.机电技术应用专业

建设目标

建设任务与具体措施

2023建设年度

2024建设年度

2025建设年度

1.建设省级品牌专业

2.巩固市级示范性专业

1.人才培养方案:

依据学校总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适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2.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学校“校企融合、产学一体、创业促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确定本专业“理实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3.课程建设:

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专业课程体系,依据岗位动态调整修订《电工技术》课程标准。同时完成配套课件、教案、视频等载体的开发。

4.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公开招考等方式足额配备专任教师。举行师徒结对仪式,并签订责任合同。组织教师参加示范课、公开课以及市、省优质课评比等活动。组织专业课教师参加企业顶岗实践。完成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的培养、考核制度建设。提升“双师型”教师比重。聘请1名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组建满足专业教学需求的兼职专业教师队伍。

5.教学管理:

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改革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切实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模式。建立和制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完善量化的评价标准。

6.教科研工作:

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争取市级以上课题研究1个以上。

7.校企合作:

坚持与方圆集团、核电设备有限公司、知名企业、深度合作,实现校企人员互聘互用、双向挂职锻炼,强化教师职业实践,构建学校、企业、社区、家长、学生共同参与的实习生管理联动体系,建立和完善学生实习档案,加强顶岗实习生管理和有效监控,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

8.实训基地:

增强现有校内实训服务能力,增加1个电气安装实训室;新增校企合作校外实习基地1个。

9.实习实训工位数:100个

10.质量效益:

积极参加技能大赛,并力争取得省级一等奖、国家级三等奖以上的名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专业对口率达到80%以上。

11.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80万

1.人才培养方案:

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工作。

2.人才培养模式:

继续完善“理实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实人才培养模式方案资料库。

3.课程建设:

完成《工厂电气控制》、课程标准制定。同时完成配套课件、教案、视频等载体的开发。

4.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举行师徒结对仪式,并签订责任合同。组织教师参加示范课、公开课以及市、省优质课评比等活动。组织专业课教师参加企业顶岗实践。继续实施2名专业带头人与3名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双师型教师达到专业专任教师75%。继续新增1名能工巧匠或企业精英。

5.教学管理:

继续完善与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6.教科研工作:

继续通过培训等方面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争取省级课题研究1个以上。

7.校企合作:

做好培训与职业资格鉴定工作。企业专家进校讲学,1人次。扩大实训规模,引进硬件设备及专业应用软件。继续完善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

8.实习实训工位数:150个

9.质量效益:

积极参加技能大赛,并力争取得省级一等奖、国家级三等奖以上的名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3%,专业对口率达到85%以上。

10.教学仪器设备总值:约350万

1.人才培养方案:

完成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工作。

2.人才培养模式:

完成“理实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

3.课程建设:

完成《PLC控制》核心课程标准制定。同时完成配套课件、教案、视频等载体的开发。

4.师资队伍建设:

举行师徒结对仪式,并签订责任合同。组织教师参加示范课、公开课以及市、省优质课评比等活动。组织专业课教师参加企业顶岗实践。完成2名专业带头人与3名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双师型教师达到专业专任教师85%以上。继续新增1名能工巧匠或企业精英。

5.教学管理:

继续完善与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6.教科研工作:

继续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争取省级课题研究1个以上。

7.校企合作:

继续做好培训与职业资格鉴定工作。企业专家进校讲学,1人次。继续完善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

8.实训基地:

增设1个安全体验中心。新增校外实习基地1个。

9.实习实训工位数:200个

10.质量效益:

积极参加技能大赛,并力争取得省级一等奖、国家级三等奖以上的名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专业对口率达到87%以上。

11.教学仪器设备总值:约500万


2.模具制造技术专业

建设目标

建设任务与具体措施

2023建设年度

2024建设年度

2025建设年度

1.建设省级品牌专业

2.巩固市级示范性专业

3.增设BIM技术应用和装配式建筑两个新工科方向

1.人才培养方案:

依据学校总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适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2.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学校“校企融合、产学一体、创业促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确定本专业“理实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3.课程建设:

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专业课程体系,依据岗位动态调整修订《塑料成型模具》、《模具cad》2门核心课程标准。完成《模具钳工》1门实训课校本教材的修订工作,同时完成配套课件、教案、视频等载体的开发。

4.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公开招考等方式足额配备专任教师。举行师徒结对仪式,并签订责任合同。组织教师参加示范课、公开课以及市、省优质课评比等活动。组织专业课教师参加企业顶岗实践。完成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的培养、考核制度建设。提升“双师型”教师比重。聘请1名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组建满足专业教学需求的兼职专业教师队伍。

5.教学管理:

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改革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切实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模式。建立和制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完善量化的评价标准。

6.教科研工作:

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争取市级以上课题研究1个以上。

7.校企合作:

坚持与方圆集团、海阳天工股份有限公司的深度合作,实现校企人员互聘互用、双向挂职锻炼,强化教师职业实践,构建学校、企业、社区、家长、学生共同参与的实习生管理联动体系,建立和完善学生实习档案,加强顶岗实习生管理和有效监控,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

8.实训基地:

增强现有校内实训服务能力,增加1个材料实验室;新增校企合作校外实习基地1个。

9.实习实训工位数:500个

10.质量效益:

积极参加技能大赛,并力争取得省级一等奖、国家级三等奖以上的名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专业对口率达到80%以上。

11.教学仪器设备总值:321.6万

1.人才培养方案:

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工作。

2.人才培养模式:

继续完善“理实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实人才培养模式方案资料库。

3.课程建设:

完成《冲压模具》、《电火花加工》2门核心课程标准制定。

4.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举行师徒结对仪式,并签订责任合同。组织教师参加示范课、公开课以及市、省优质课评比等活动。组织专业课教师参加企业顶岗实践。继续实施2名专业带头人与3名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双师型教师达到专业专任教师75%。继续新增1名能工巧匠或企业精英。

5.教学管理:

继续完善与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6.教科研工作:

继续通过培训等方面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争取省级课题研究1个以上。

7.校企合作:

做好培训与职业资格鉴定工作。企业专家进校讲学,1人次。扩大实训规模,引进硬件设备及专业应用软件。继续完善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

8.实训基地:

增设1个BIM应用中心。新增校外实习基地1个。

9.实习实训工位数:120个

10.质量效益:

积极参加技能大赛,并力争取得省级一等奖、国家级三等奖以上的名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3%,专业对口率达到85%以上。

11.教学仪器设备总值:约401.6万

1.人才培养方案:

完成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工作。

2.人才培养模式:

完成“理实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

3.课程建设:

完成《加工中心》、《线切割加工》2门核心课程标准制定。

4.师资队伍建设:

举行师徒结对仪式,并签订责任合同。组织教师参加示范课、公开课以及市、省优质课评比等活动。组织专业课教师参加企业顶岗实践。完成2名专业带头人与3名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双师型教师达到专业专任教师85%以上。继续新增1名能工巧匠或企业精英。

5.教学管理:

继续完善与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6.教科研工作:

继续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争取省级课题研究1个以上。

7.校企合作:

继续做好培训与职业资格鉴定工作。企业专家进校讲学,1人次。继续完善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

8.实训基地:

增设1个安全体验中心。新增校外实习基地1个。

9.实习实训工位数:200个

10.质量效益:

积极参加技能大赛,并力争取得省级一等奖、国家级三等奖以上的名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专业对口率达到87%以上。

11.教学仪器设备总值:约481.6万


3.数控技术应用专业

建设目标

建设任务与具体措施

2023建设年度

2024建设年度

2025建设年度

1.建设市级规范化专业

2.建设智能数控新工科方向

1.人才培养方案:

依据学校总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适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2.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学校“校企融合、产学一体、创业促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确定本专业“理实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3.课程建设:

构建以能力为本位,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理论实践一体化、与职业资格标准、行业规范相融合的专业课程体系。按照国家和省相关要求,合理确定公共文化基础课程9门,专业技能课程14门。依据岗位动态调整修订《数控技术应用》核心课程标准。完成配套课件、教案、视频等载体的开发。

4.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公开招考等方式足额配备专任教师。举行师徒结对仪式,并签订责任合同。组织教师参加示范课、公开课以及市、省优质课评比等活动。组织专业课教师参加企业顶岗实践。完成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的培养、考核制度建设。提升“双师型”教师比重。聘请1名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组建满足专业教学需求的兼职专业教师队伍。

5.教学管理:

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改革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切实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模式。建立和制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完善量化的评价标准。

6.教科研工作:

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不断发展提高技能大赛水平,争取省级国家级赛项中获得荣誉。

7.校企合作:

坚持与方圆集团等知名企业、工作室的深度合作,实现校企人员互聘互用、双向挂职锻炼,强化教师职业实践,构建学校、企业、社区、家长、学生共同参与的实习生管理联动体系,建立和完善学生实习档案,加强顶岗实习生管理和有效监控,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

8.实训基地:

增强现有校内实训服务能力,扩大完善设备安装实训室;新增校企合作校外实习基地1个。

9.实习实训工位数:20

10.质量效益:

积极参加技能大赛,并力争取得省级二等奖、国家级三等奖以上的名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3%,专业对口率达到80%以上。

1.人才培养方案:

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工作。

2.人才培养模式:

继续完善“理实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实人才培养模式方案资料库。

3.课程建设:

完成《数控技术应用》核心课程标准制定。完成配套课件、教案、视频等载体的开发。

4.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举行师徒结对仪式,并签订责任合同。组织教师参加示范课、公开课以及市、省优质课评比等活动。组织专业课教师参加企业顶岗实践。继续实施1名专业带头人与1名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双师型教师达到专业专任教师75%。继续新增1名能工巧匠或企业精英。

5.教学管理:

继续完善与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6.教科研工作:

继续通过培训等方面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争取市级以上课题研究1个以上。

7.校企合作:

做好培训与职业资格鉴定工作。企业专家进校讲学1人次。扩大实训规模,引进硬件设备及专业应用软件。继续完善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

8.实训基地:

新增校外实习基地1个。

9.实习实训工位数:20

10.质量效益:

积极参加技能大赛,并力争取得省级二等奖、国家级三等奖以上的名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专业对口率达到85%以上。

1.人才培养方案:

完成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工作。

2.人才培养模式:

完成“理实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

3.课程建设:

完成《数控铣应用》核心课程标准制定。完成配套课件、教案、视频等载体的开发。

4.师资队伍建设:

举行师徒结对仪式,并签订责任合同。组织教师参加示范课、公开课以及市、省优质课评比等活动。组织专业课教师参加企业顶岗实践。完成2名专业带头人与2名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双师型教师达到专业专任教师85%以上。

5.教学管理:

继续完善与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6.教科研工作:

不断提高技能大赛水平,扩大辐射面,以赛促教,争取在国赛中取得更好成绩。继续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争取省级课题研究1个以上。

7.校企合作:

继续做好培训与职业资格鉴定工作。企业专家进校讲学1人次。继续完善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

8.实训基地:

增设1个安全体验中心。新增校外实习基地1个。

9.实习实训工位数:20

10.质量效益:

积极参加技能大赛,并力争取得省级二等奖、国家级三等奖以上的名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专业对口率达到87%以上。

4.焊接技术应用

建设目标

建设任务与具体措施

2023建设年度

2024建设年度

2025建设年度

1.建设市级规范化专业

1.人才培养方案:

依据学校总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适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2.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学校“校企融合、产学一体、创业促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确定本专业“理实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3.课程建设:

构建以能力为本位,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理论实践一体化、与职业资格标准、行业规范相融合的专业课程体系。按照国家和省相关要求,合理确定公共文化基础课程9门,专业技能课程14门。依据岗位动态调整修订《焊接识图》核心课程标准。完成《焊接设备安装》1门实训课校本教材的修订工作,同时完成配套课件、教案、视频等载体的开发。

4.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公开招考等方式足额配备专任教师。举行师徒结对仪式,并签订责任合同。组织教师参加示范课、公开课以及市、省优质课评比等活动。组织专业课教师参加企业顶岗实践。完成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的培养、考核制度建设。提升“双师型”教师比重。聘请1名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组建满足专业教学需求的兼职专业教师队伍。

5.教学管理:

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改革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切实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模式。建立和制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完善量化的评价标准。

6.教科研工作:

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不断发展提高技能大赛水平,争取在国家级赛项中获得荣誉。

7.校企合作:

坚持与烟建集团、山东德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孙志辉、工作室的深度合作,实现校企人员互聘互用、双向挂职锻炼,强化教师职业实践,构建学校、企业、社区、家长、学生共同参与的实习生管理联动体系,建立和完善学生实习档案,加强顶岗实习生管理和有效监控,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

8.实训基地:

增强现有校内实训服务能力,扩大完善建筑设备安装实训室;新增校企合作校外实习基地1个。

9.实习实训工位数:60

10.质量效益:

积极参加技能大赛,并力争取得省级一等奖、国家级三等奖以上的名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专业对口率达到80%以上。

11.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02万

1.人才培养方案:

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工作。

2.人才培养模式:

继续完善“理实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实人才培养模式方案资料库。

3.课程建设:

完成《熔焊原理》核心课程标准制定。完成《管道工识图》1门实训课校本教材的修订工作,同时完成配套课件、教案、视频等载体的开发。

4.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举行师徒结对仪式,并签订责任合同。组织教师参加示范课、公开课以及市、省优质课评比等活动。组织专业课教师参加企业顶岗实践。继续实施1名专业带头人与1名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双师型教师达到专业专任教师75%。继续新增1名能工巧匠或企业精英。

5.教学管理:

继续完善与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6.教科研工作:

继续通过培训等方面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争取市级以上课题研究1个以上。

7.校企合作:

做好培训与职业资格鉴定工作。企业专家进校讲学1人次。扩大实训规模,引进硬件设备及专业应用软件。继续完善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

8.实训基地:

增设1个BIM应用中心。新增校外实习基地1个。

9.实习实训工位数:60

10.质量效益:

积极参加技能大赛,并力争取得省级一等奖、国家级三等奖以上的名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3%,专业对口率达到85%以上。

11.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02万

1.人才培养方案:

完成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工作。

2.人才培养模式:

完成“理实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

3.课程建设:

完成《焊接结构》核心课程标准制定。不断修订完善《管道工识图》与《焊接设备调试》两门校本教材,同时完成配套课件、教案、视频等载体的开发。

4.师资队伍建设:

举行师徒结对仪式,并签订责任合同。组织教师参加示范课、公开课以及市、省优质课评比等活动。组织专业课教师参加企业顶岗实践。完成2名专业带头人与2名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双师型教师达到专业专任教师85%以上。

5.教学管理:

继续完善与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6.教科研工作:

不断提高技能大赛水平,扩大辐射面,以赛促教,争取在国赛中取得更好成绩。继续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争取省级课题研究1个以上。

7.校企合作:

继续做好培训与职业资格鉴定工作。企业专家进校讲学1人次。继续完善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

8.实训基地:

增设1个安全体验中心。新增校外实习基地1个。

9.实习实训工位数:60

10.质量效益:

积极参加技能大赛,并力争取得省级一等奖、国家级三等奖以上的名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专业对口率达到87%以上。

11.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02万

5.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

建设目标

建设任务与具体措施

2023建设年度

2024建设年度

2025建设年度

1.建设省级品牌专业

2.巩固市级示范性专业

1.人才培养方案:

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开展专题调研,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2.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3.课程建设:

优化校本课程建设,建立专业教学资源库,

4.师资队伍建设:

实施“请进来走出去”战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每学年外派3-5名教师学习进修,邀请3-5名行业专家到校讲课。

5.教学管理:

大力推广现代学徒制,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改革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切实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模式。

6.教科研工作:

鼓励开展教科研工作,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7.校企合作:

重视企业需求,选择主导行业中的主流企业深入合作,主动争取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充分利用企业的项目、人才、设备、标准等各类资源,注重企业文化深度渗入,结合我校实际教学资源配置,科学合理的设计“现代学徒制”实施方案。

8.实训基地:

增强现有校内实训服务能力,提高利用率。

9.实习实训工位数:200个

10.质量效益:

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

11.教学仪器设备总值:752.62万

1.人才培养方案:

优化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工作。

2.人才培养模式:

优化调整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

3.课程建设:

完成《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电气构造与维修》2门校本课程及相关资源库的建设。

4.师资队伍建设:

与相关单位的技术人才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充实外聘兼职技术人才库,邀请3-5名行业专家到校兼职授课,定期开展相关讲座,促进专业教师的不断成长,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素质优良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为办好本专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5.教学管理:

继续完善与推广现代学徒制教学体系。建立和制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完善量化的评价标准。

6.教科研工作:

继续通过培训等方面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争取市级级课题研究2个以上。

7.校企合作:

加强校企交流,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定期邀请企业领导与相关技术人员进行座谈,及时了解企业用人需求的变化,以便适时对教学目标及教学措施进行修改。

8.实训基地:

增强现有校内实训服务能力,提高利用率。增加1-2个校外实训基地。

9.实习实训工位数:260个

10.质量效益:

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3%,专业对口率达到85%以上。

11.教学仪器设备总值:850万

1.人才培养方案:

优化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工作。

2.人才培养模式:

优化调整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

3.课程建设:

完成《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汽车维护》2门校本课程及相关资源库的建设。

4.师资队伍建设:

选派部分教师兼职合作单位的技术工作,或引进部分优秀的专业工程技术人才,建设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5.教学管理:

继续完善与推广现代学徒制教学体系。建立和制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6.教科研工作:

继续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争取省级课题研究1个以上。

7.校企合作:

校企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校内教学紧跟行业技术进步,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对学生适应就业岗位的各种能力要求;

8.实训基地:

增强现有校内实训服务能力,提高利用率。增加1-2个校外实训基地。

9.实习实训工位数:320个

10.质量效益:

积极参加技能大赛,并力争取得省级一等奖、国家级三等奖以上的名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专业对口率达到87%以上。

11.教学仪器设备总值:950万


6.无人机技术专业

建设目标

建设任务与具体措施

2023建设年度

2024建设年度

2025建设年度

建设合格专业

1.人才培养方案:

依据学校总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适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2.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学校“校企融合、产学一体、创业促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确定本专业“理实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3.课程建设:

按照国家和省相关要求,合理确定公共文化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

4.师资队伍建设:

完成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根据规划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打造满足教学需求的专业教师队伍。

5.教学管理:

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改革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

6.教科研工作:

选择专业主干课程教材,对教师进行培训指导。

7.校企合作:

初步探讨校企合作方式方法,探索校企合作教学模式。

8.实训基地:

校内实训室规划建设,配置基础设备满足初期实训教学要求。

9.教学设备总值:5万元

1.人才培养方案:

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工作。

2.人才培养模式:

完善“理实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实人才培养模式方案资料库。

3.课程建设:

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理实一体化、与职业资格标准、行业规范相融合的专业课程体系。

4.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公开招考等方式足额配备专任教师。组织教师参加示范课、公开课以及县、市级优质课评比等活动。组织专业课教师参加企业实践。

5.教学管理:

切实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模式。建立和制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完善量化的评价标准。

6.教科研工作:

通过培训等方面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7.校企合作:

强化教师职业实践,构建学校、企业、家长、学生共同参与的实习生管理联动体系。

8.实训基地:

增强现有校内实训服务能力,建设完成无人机设备安装调试实训室;

9.教学仪器设备总值:6万元

1.人才培养方案:

完成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工作。

2.人才培养模式:

完成“理实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

3.课程建设:

根据课程体系进行相关课程的配套课件、教案、视频等载体的储备与应用。

4.师资队伍建设:

完成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的培养、考核制度建设。提升“双师型”教师比重。聘请1名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组建满足专业教学需求的兼职专业教师队伍。

5.教学管理:

继续完善与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6.教科研工作:

不断提高教师技能水平,继续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7.校企合作:

加强顶岗实习生管理和有效监控,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继续完善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

8.实训基地:

继续扩大校内实训室建设。新增校外实习基地1个。

9.教学仪器设备总值:8万元


7.幼儿保育专业

建设目标

建设任务与具体措施

2023建设年度

2024建设年度

2025建设年度

1.建设省级品牌专业

2.巩固市级示范性专业

1.人才培养方案:

依据学校总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适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2.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学校“校企融合、产学一体、创业促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确定本专业“理实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3.课程建设:

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专业课程体系,依据岗位动态调整修订《幼儿园活动与实践》核心课程标准。完成《形体训练与幼儿舞蹈》1门实训课校本教材的修订工作,同时完成配套课件、教案、视频等载体的开发。

4.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公开招考等方式足额配备专任教师。举行师徒结对仪式,并签订责任合同。组织教师参加示范课、公开课以及市、省优质课评比等活动。组织专业课教师参加企业顶岗实践。完成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的培养、考核制度建设。提升“双师型”教师比重。聘请1名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组建满足专业教学需求的兼职专业教师队伍。

5.教学管理:

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改革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切实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模式。建立和制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完善量化的评价标准。

6.教科研工作:

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争取市级以上课题研究1个以上。

7.校企合作:

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对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材建设等进行讨论、指导,新增2家校外实训基地。坚持与海阳市实验幼儿园、海阳市轻工业幼儿园、烟台市红黄蓝早教中心等各大幼儿园和托幼机构深度合作,实现校园人员互聘互用、双向挂职锻炼,强化教师职业实践,构建学校、幼儿园、社区、家长、学生共同参与的实习生管理联动体系,建立和完善学生实习档案,加强顶岗实习生管理和有效监控,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

8.实训基地:

建成2个舞蹈室,2个电钢琴室,添置50台钢琴,重视实验室文化建设

9.实习实训工位数:100个

10.质量效益:

积极参加技能大赛,并力争取得市级一等奖、省级二等奖以上的名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专业对口率达到85%以上。

11.教学仪器设备总值:321.6万

1.人才培养方案:

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工作。

2.人才培养模式:

继续完善“理实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实人才培养模式方案资料库。

3.课程建设:

完成《幼儿教育学》1门核心课程标准制定。完成《幼儿园创意手工》、《幼儿歌曲弹唱》2门实训课校本教材的修订工作,同时完成配套课件、教案、视频等载体的开发。

4.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举行师徒结对仪式,并签订责任合同。组织教师参加示范课、公开课以及市、省优质课评比等活动。组织专业课教师参加企业顶岗实践。继续实施2名专业带头人与3名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双师型教师达到专业专任教师75%。继续新增1名能工巧匠或企业精英。

5.教学管理:

继续完善与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6.教科研工作:

继续通过培训等方面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争取省级课题研究1个以上。

7.校企合作:

做好培训与职业资格鉴定工作。幼儿保育专家进校讲学,1人次。扩大实训规模,引进硬件设备及专业应用软件。继续完善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

8.实训基地:

建成2个舞蹈室:2个电钢琴室,添置50台钢琴,完成实验室文化建设

9.实习实训工位数:150个

10.质量效益:

积极参加技能大赛,并力争取得省级一等奖、国家级三等奖以上的名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3%,专业对口率达到88%以上。

11.教学仪器设备总值:约401.6万

1.人才培养方案:

完成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工作。

2.人才培养模式:

完成“理实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

3.课程建设:

完成《幼儿歌曲弹唱》1门核心课程标准制定。完成《儿童美工》1门实训课校本教材的修订工作,同时完成配套课件、教案、视频等载体的开发。

4.师资队伍建设:

举行师徒结对仪式,并签订责任合同。组织教师参加示范课、公开课以及市、省优质课评比等活动。组织专业课教师参加企业顶岗实践。完成2名专业带头人与3名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双师型教师达到专业专任教师85%以上。继续新增1名能工巧匠或企业精英。

5.教学管理:

继续完善与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6.教科研工作:

继续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争取省级课题研究1个以上。

7.校企合作:

继续做好培训与职业资格鉴定工作。幼儿保育专家进校讲学,1人次。继续完善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

8.实训基地:

建成一个多功能教;2个电钢琴室,添置100台钢琴,完成实验室文化建设。

9.实习实训工位数: 200个

10.质量效益:

积极参加技能大赛,并力争取得省级一等奖、国家级三等奖以上的名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专业对口率达到90%以上。

11.教学仪器设备总值:约481.6万


 8. 计算机应用专业

建设目标

建设任务与具体措施

2023建设年度

2024建设年度

2025建设年度

1.建设省级示范性学校重点专业

2.建设市级规范化专业

3.建设智能建筑新工科方向

1.人才培养方案:

依据学校总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适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2.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学校“校企融合、产学一体、创业促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确定本专业“理实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3.课程建设:

1.根据国家和省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及调研成果,制定实施性教学计划,审批程序规范。

2.有课程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规范执行国家和省公共文化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教学大纲。按照国家和省相关要求,开全课程,开足课时。合理确定公共文化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的学时比例。

3.有完善的教材选用制度,并严格执行。不使用盗版教材。公共文化基础课程统一使用国规和省推荐教材,专业技能课程70%以上按要求使用国家规划和省推荐教材。

4.师资队伍建设:

1.专业负责人具有本科学历和中级职称,具有相关专业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从事本专业教学3年以上,熟悉行业产业和本专业发展现状与趋势,主持过校级以上教改课题研究或参与市级以上课题研究。

2.专业专任教师不少于4人,其中具有相关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不少于2人。专业专任教师与本专业在籍学生之比不低于1:36。专任教师具有本科学历90%以上,获得与专业相关的高级工职业资格50%以上。

3.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任教,有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并有效实施。

4.教师为人师表,从严治教,能开展理实一体化和信息化教学。教师积极参加教学改革课题研究和各种竞赛,立足教学岗位普遍开展校本教研和培训,每年30%以上专任专业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进修。建立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每位专业教师平均每两年到企业对口实践不少于3个月。

5.教学管理:

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改革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切实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模式。建立和制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完善量化的评价标准。

6.教科研工作:

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不断发展提高技能大赛水平,争取在国家级赛项中获得荣誉。

7.校企合作:

坚持与烟建集团、山东德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于建友”创客空间等知名企业、工作室的深度合作,实现校企人员互聘互用、双向挂职锻炼,强化教师职业实践,构建学校、企业、社区、家长、学生共同参与的实习生管理联动体系,建立和完善学生实习档案,加强顶岗实习生管理和有效监控,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

8.实训基地:

增强现有校内实训服务能力,扩大完善建筑设备安装实训室;新增校企合作校外实习基地1个。

9.实习实训工位数:20

10.质量效益:

积极参加技能大赛,并力争取得省级二等奖、国家级三等奖以上的名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专业对口率达到80%以上。

11.教学仪器设备总值:37.62万

1.人才培养方案:

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工作。

2.人才培养模式:

继续完善“理实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实人才培养模式方案资料库。

3.课程建设:

1.根据国家和省颁发的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及调研成果,制定实施性教学计划,并根据相应行业产业发展适时修订,审批程序严格规范。

2.构建以能力为本位,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理论实践一体化、与职业资格标准、行业规范相融合的专业课程体系。按照国家和省相关要求,合理确定公共文化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学时比例,选修课程的所占课时比例达到5%。

3.根据行业产业的发展以及专业特点,联合行业企业及时更新、补充教学内容,积极开发教学资源。本专业能自主开发2门以上或参与开发3门以上校本专业技能课程。

4.校本课程凸显本学校的专业特色,开发的课程或教材被市级以上教育行政或教研部门推广使用。

5.有完善的教材选用和开发制度,不使用盗版教材。公共文化基础课程统一使用国家规划和省推荐教材,专业技能课程60%以上按要求使用国家规划和省推荐教材。4.师资队伍建设:1.专业负责人具有本科学历和高级职称,从事本专业教学3年以上,具有与专业相关的技师职业资格或非教师系列中级技术职称执业资格。熟悉行业产业和本专业发展现状与趋势。主持市级以上教学改革课题研究,或有2篇以上与专业相关的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

2.专业专任教师不少于7人,其中具有相关专业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不少于4人。专业专任教师与本专业在籍学生之比不低于1:30。专业专任教师本科学历90%以上,高级职称20%以上,获得与专业相关的高级工职业资格60%以上;获得与专业相关的技师职业资格或非教师系列中级专业技术职称或执业资格20%以上。

3.聘请能工巧匠等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15%左右,有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并有效实施。

4.教师为人师表,从严治教,改革与创新意识强,基本胜任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课堂和技能实训教学目标达成度较高,具有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

5.制定校本教研工作方案,普遍开展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每年35%以上专任专业教师参加市级以上培训、进修,年均师资培训经费不低于教师工资总额的5%。建立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每位专业教师每两年到企业对口实践不少于3个月。

5.教学管理:

继续完善与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6.教科研工作:

继续通过培训等方面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争取市级以上课题研究1个以上。

7.校企合作:

做好培训与职业资格鉴定工作。企业专家进校讲学1人次。扩大实训规模,引进硬件设备及专业应用软件。继续完善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

8.实训基地:

增设1个BIM应用中心。新增校外实习基地1个。

9.实习实训工位数:20

10.质量效益:

积极参加技能大赛,并力争取得省级二等奖、国家级三等奖以上的名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3%,专业对口率达到85%以上。

11.教学仪器设备总值:37.62万

1.人才培养方案:

完成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工作。

2.人才培养模式:

完成“理实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

3.课程建设:1.根据国家和省颁发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及调研成果,制定实施性教学计划,并根据相应行业产业发展适时修订,审批程序严格规范。

2.构建以能力为本位,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理论实践一体化、与职业资格标准、行业规范相融合的专业课程体系。按照国家和省相关要求,合理确定公共文化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学时比例,选修课程的所占课时比例达到10%。

3.根据行业产业的发展以及专业特点,联合行业企业及时更新、补充教学内容,积极开发教学资源。本专业能自主开发3门以上或者参与开发5门以上校本专业技能课程。

4.校本课程凸显本学校的专业特色,并为区域内同行学校课程资源共享,开发的课程或教材被省级以上教育行政或教研部门推广使用。

5.有完善的教材选用和开发制度,不使用盗版教材。公共文化基础课程统一使用国家规划和省推荐教材,专业技能课程60%以上按要求使用国家规划和省推荐教材。

4.师资队伍建设:1.专业负责人具有本科学历,教师系列高级职称,从事本专业教学5年以上,具有与专业相关的技师职业资格或非教师系列中级技术职称执业资格,熟悉行业和本专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经常性参加行业企业的相关活动。主持省级以上教学改革课题研究,或有2篇以上与专业相关的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

2.专业专任教师不少于12人,其中具有相关专业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不少于7人。专业专任教师与本专业在籍学生之比不低于1:30。专任专业教师本科学历95%以上,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5%以上,高级职称25%以上,获得高级工职业资格80%以上;获得与专业相关的技师职业资格或非教师系列中级技术职称或执业资格40%以上。

3.聘请能工巧匠等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25%,有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并有效实施。

4.教师为人师表,从严治教,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强,胜任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课堂和技能实训教学目标达成度高,具有熟练应用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能力。

5.制订校本教研工作方案,普遍开展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每年40%以上专任专业教师参加市级以上培训和进修,年均师资培训经费不低于教师工资总额的8%。建立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每位专业教师每两年到企业对口实践不少于3个月。

5.教学管理:

继续完善与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6.教科研工作:

不断提高技能大赛水平,扩大辐射面,以赛促教,争取在国赛中取得更好成绩。继续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争取省级课题研究1个以上。

7.校企合作:

继续做好培训与职业资格鉴定工作。企业专家进校讲学1人次。继续完善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

8.实训基地:

增设1个安全体验中心。新增校外实习基地1个。

9.实习实训工位数:20

10.质量效益:

积极参加技能大赛,并力争取得省级二等奖、国家级三等奖以上的名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专业对口率达到87%以上。

11.教学仪器设备总值:37.62万


9. 3D打印技术专业

建设目标

建设任务与具体措施

2023建设年度

2024建设年度

2025建设年度

1.建设合格专业

1.人才培养方案:

依据学校总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适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2.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学校“校企融合、产学一体、创业促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确定本专业“理实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3.课程建设:

完成《3D打印技术成型》1门实训课校本教材的修订工作,同时完成配套课件、教案、视频等载体的开发。

4.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公开招考等方式足额配备专任教师。举行师徒结对仪式,并签订责任合同。组织教师参加示范课、公开课以及市、省优质课评比等活动。组织专业课教师参加企业顶岗实践。完成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的培养、考核制度建设。提升“双师型”教师比重。组建满足专业教学需求的兼职专业教师队伍。新增1名能工巧匠或企业精英。

5.教学管理:

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改革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切实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模式。建立和制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完善量化的评价标准。

6.教科研工作:

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争取市级以上课题研究1个以上。

7.校企合作:

坚持与北京商鲲教育集团的深度合作,实现校企人员互聘互用、双向挂职锻炼,强化教师职业实践,构建学校、企业、社区、家长、学生共同参与的实习生管理联动体系,建立和完善学生实习档案,加强顶岗实习生管理和有效监控,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

8.实训基地:

增强现有校内实训服务能力,增加1个材料实验室;新增校企合作校外实习基地1个。

9.实习实训工位数:30个

10.质量效益:

积极参加技能大赛,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专业对口率达到80%以上。

1.人才培养方案:

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工作。

2.人才培养模式:

继续完善“理实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实人才培养模式方案资料库。

3.课程建设:

完成《3D打印技术成型》核心课程标准制定。同时完成配套课件、教案、视频等载体的开发。

4.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举行师徒结对仪式,并签订责任合同。组织教师参加示范课、公开课以及市、省优质课评比等活动。组织专业课教师参加企业顶岗实践。继续实施2名专业带头人与3名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双师型教师达到专业专任教师75%。新增1名能工巧匠或企业精英。

5.教学管理:

继续完善与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6.教科研工作:

继续通过培训等方面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7.校企合作:

做好培训与职业资格鉴定工作。企业专家进校讲学,1人次。扩大实训规模,引进硬件设备及专业应用软件。继续完善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

8.实训基地:

增设1个机房应用中心。新增校外实习基地1个。

9.实习实训工位数45个

10.质量效益:

积极参加技能大赛,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3%,专业对口率达到85%以上。

1.人才培养方案:

完成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工作。

2.人才培养模式:

完成“理实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

3.课程建设:

完成《3D打印技术成型》核心课程标准制定。完成实训课校本教材的修订工作,同时完成配套课件、教案、视频等载体的开发。

4.师资队伍建设:

举行师徒结对仪式,并签订责任合同。组织教师参加示范课、公开课评比等活动。组织专业课教师参加企业顶岗实践。完成2名专业带头人与3名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双师型教师达到专业专任教师85%以上。继续新增1名能工巧匠或企业精英。

5.教学管理:

继续完善与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6.教科研工作:

继续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争取省级课题研究1个以上。

7.校企合作:

继续做好培训与职业资格鉴定工作。企业专家进校讲学,1人次。继续完善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

8.实训基地:

增设1个安全体验中心。新增校外实习基地1个。

9.实习实训工位数:50个

10.质量效益:

积极参加技能大赛,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专业对口率达到87%以上。


10. 电子商务专业

建设目标

建设任务与具体措施

2023建设年度

2024建设年度

2025建设年度

1.建设新专业

2.创建校级品牌专业

1.人才培养方案:

依据学校总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适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2.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学校“校企融合、产学一体、创业促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3.课程建设:

开发《电子商务概论》精品课程4.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公开招考等方式足额配备专任教师。举行师徒结对仪式,并签订责任合同。组织教师参加示范课、公开课以及市、省优质课评比等活动。组织专业课教师参加企业顶岗实践。完成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的培养、考核制度建设。提升“双师型”教师比重。聘请1名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组建满足专业教学需求的兼职专业教师队伍。

5.教学管理:

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改革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切实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模式。建立和制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完善量化的评价标准。

6.教科研工作:

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争取市级以上课题研究1个以上。

7.校企合作

与中通物流等实现校企人员互聘互用、双向挂职锻炼,强化教师职业实践,构建学校、企业、社区、家长、学生共同参与的实习生管理联动体系,建立和完善学生实习档案,加强顶岗实习生管理和有效监控,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

8.实训基地:

增强现有校内实训服务能力,校企合作校外实习基地

9.质量效益:

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0%,专业对口率达到80%以上。

10.教学仪器设备总值:50万

1.人才培养方案:

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工作。

2.人才培养模式:

继续完善“理实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实人才培养模式方案资料库。

3.课程建设:

开发《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等两门精品课程4.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举行师徒结对仪式,并签订责任合同。组织教师参加示范课、公开课以及市、省优质课评比等活动。组织专业课教师参加企业顶岗实践。继续实施1名专业带头人与2名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双师型教师达到专业专任教师50%。继续新增1名能工巧匠或企业精英。

5.教学管理:

继续完善与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6.教科研工作:

继续通过培训等方面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争取省级课题研究1个以上。

7.校企合作:

做好培训与职业资格鉴定工作。企业专家进校讲学,1人次。扩大实训规模,引进硬件设备及专业应用软件。继续完善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

8.实训基地:

新增校外实习基地1个。

9质量效益:

积极参加技能大赛,争取烟台市技能大赛获奖。专业对口率达到85%以上。

10.教学仪器设备总值:约80

1.人才培养方案:

完成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工作。

2.人才培养模式:

完成“理实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

3.课程建设:

开发《网页设计与制作》等3门精品课程。

4.师资队伍建设:

举行师徒结对仪式,并签订责任合同。组织教师参加示范课、公开课以及市、省优质课评比等活动。组织专业课教师参加企业顶岗实践。完成2名专业带头人与3名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双师型教师达到专业专任教师60%以上。继续新增1名能工巧匠或企业精英。

5.教学管理:

继续完善与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6.教科研工作:

继续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争取省级课题研究1个以上。

7.校企合作:

继续做好培训与职业资格鉴定工作。企业专家进校讲学,1人次。继续完善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

8.实训基地:

新增校外实习基地1个。

9.质量效益:

积极参加技能大赛,并力争参加省级 。专对口率达到88以上。

10、仪器设备总值:约100万


11. 会计电算化专业

建设目标

建设任务与具体措施

2023建设年度

2024建设年度

2025建设年度

1.建设省级规范化专业

2.巩固人才培养模式

3.优化教学质量及管理模式

1.人才培养方案:

依据学校总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适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2.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学校“校企融合、产学一体、创业促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确定本专业“理实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3.课程建设:

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专业课程体系,依据岗位动态调整修订《会计电算化》、《会计基础》2门核心课程标准。完成《ERP沙盘》1门实训课校本教材的修订工作,同时完成配套课件、教案、视频等载体的开发。

4.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公开招考等方式足额配备专任教师。举行师徒结对仪式,并签订责任合同。组织教师参加示范课、公开课以及市、省优质课评比等活动。组织专业课教师参加企业顶岗实践。完成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的培养、考核制度建设。提升“双师型”教师比重。专业专任教师本科学历90%以上,高级职称20%以上。

5.教学管理:

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改革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切实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模式。建立和制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完善量化的评价标准。

6.教科研工作:

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争取市级以上课题研究1个以上。

7.校企合作:

坚持与知名企业、工作室的深度合作,实现校企人员互聘互用,强化教师职业实践,构建学校、企业、社区、家长、学生共同参与的实习生管理联动体系,建立和完善学生实习档案,加强顶岗实习生管理和有效监控,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

8.实训基地:

增强现有校内实训服务能力,增加1个校内实训室;新增校企合作校外实习基地1个。

9.实习实训工位数:200个

10.质量效益:

积极参加技能大赛,并力争取得省级一等奖、国家级三等奖以上的名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专业对口率达到80%以上。

11.教学仪器设备总值:约50万

1.人才培养方案:

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工作。

2.人才培养模式:

继续完善“理实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实人才培养模式方案资料库。

3.课程建设:

完成《企业财务会计》核心课程标准制定。进一步完成《ERP沙盘》1门实训课校本教材的修订工作,同时完成配套课件、教案、视频等载体的开发。

4.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举行师徒结对仪式,并签订责任合同。组织教师参加示范课、公开课以及市、省优质课评比等活动。组织专业课教师参加企业顶岗实践。继续实施2名专业带头人与3名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

5.教学管理:

继续完善与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6.教科研工作:

继续通过培训等方面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争取省级课题研究1个以上。

7.校企合作:

做好培训与职业资格鉴定工作。企业专家进校讲学,1人次。扩大实训规模,引进硬件设备及专业应用软件。继续完善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

8.实训基地:

新增校外实习基地1个。

9.实习实训工位数:220个

10.质量效益:

积极参加技能大赛,并力争取得省级一等奖、国家级三等奖以上的名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3%,专业对口率达到85%以上。

11.教学仪器设备总值:约70万

1.人才培养方案:

完成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工作。

2.人才培养模式:

完成“理实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

3.课程建设:

完成相关1门实训课校本教材的修订工作,同时完成配套课件、教案、视频等载体的开发。

4.师资队伍建设:

举行师徒结对仪式,并签订责任合同。组织教师参加示范课、公开课以及市、省优质课评比等活动。组织专业课教师参加企业顶岗实践。完成2名专业带头人与3名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双师型教师达到专业专任教师85%以上

5.教学管理:

继续完善与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6.教科研工作:

继续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争取省级课题研究1个以上。

7.校企合作:

继续做好培训与职业资格鉴定工作。企业专家进校讲学,1人次。继续完善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

8.实训基地:

增设1个会计实务模拟中心。新增校外实习基地1个。

9.实习实训工位数:260个

10.质量效益:

积极参加技能大赛,并力争取得省级一等奖、国家级三等奖以上的名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专业对口率达到87%以上。

11.教学仪器设备总值:约90万


12. 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

建设目标

建设任务与具体措施

2023建设年度

2024建设年度

2025建设年度

1.建设省级规范专业

2.巩固市级规范专业

3. 扩大订单培养规模

1.人才培养方案:

依据学校总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适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2.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学校“校企融合、产学一体、创业促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确定本专业“理实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3.课程建设:

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专业课程体系,依据岗位动态调整修订2门核心课程标准。完成1门实训课校本教材的修订工作,同时完成配套课件、教案、视频等载体的开发。

4.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公开招考等方式足额配备专任教师。举行师徒结对仪式,并签订责任合同。组织教师参加示范课、公开课以及市、省优质课评比等活动。组织专业课教师参加企业顶岗实践。完成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的培养、考核制度建设。提升“双师型”教师比重。聘请1名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组建满足专业教学需求的兼职专业教师队伍。

5.教学管理:

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改革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切实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模式。建立和制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完善量化的评价标准。

6.教科研工作:

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争取市级以上课题研究1个以上。

7.校企合作:

坚持与知名企业、工作室的深度合作,实现校企人员互聘互用、双向挂职锻炼,强化教师职业实践,构建学校、企业、社区、家长、学生共同参与的实习生管理联动体系,建立和完善学生实习档案,加强顶岗实习生管理和有效监控,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

8.实训基地:

增强现有校内实训服务能力,增加1个材料实验室;新增校企合作校外实习基地1个。

9.实习实训工位数:500个

10.质量效益:

积极参加技能大赛,并力争取得省级一等奖、国家级三等奖以上的名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专业对口率达到80%以上。

11.教学仪器设备总值:321.6万

1.人才培养方案:

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工作。

2.人才培养模式:

继续完善“理实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实人才培养模式方案资料库。

3.课程建设:

完成2门核心课程标准制定。完成1门实训课校本教材的修订工作,同时完成配套课件、教案、视频等载体的开发。

4.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举行师徒结对仪式,并签订责任合同。组织教师参加示范课、公开课以及市、省优质课评比等活动。组织专业课教师参加企业顶岗实践。继续实施2名专业带头人与3名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双师型教师达到专业专任教师75%。继续新增1名能工巧匠或企业精英。

5.教学管理:

继续完善与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6.教科研工作:

继续通过培训等方面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争取省级课题研究1个以上。

7.校企合作:

做好培训与职业资格鉴定工作。企业专家进校讲学,1人次。扩大实训规模,引进硬件设备及专业应用软件。继续完善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

8.实训基地:

新增校外实习基地1个。

9.实习实训工位数:550个

10.质量效益:

积极参加技能大赛,并力争取得省级一等奖、国家级三等奖以上的名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3%,专业对口率达到85%以上。

11.教学仪器设备总值:约401.6万

1.人才培养方案:

完成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工作。

2.人才培养模式:

完成“理实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

3.课程建设:

完成2门核心课程标准制定。完成1门实训课校本教材的修订工作,同时完成配套课件、教案、视频等载体的开发。

4.师资队伍建设:

举行师徒结对仪式,并签订责任合同。组织教师参加示范课、公开课以及市、省优质课评比等活动。组织专业课教师参加企业顶岗实践。完成2名专业带头人与3名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双师型教师达到专业专任教师85%以上。继续新增1名能工巧匠或企业精英。

5.教学管理:

继续完善与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6.教科研工作:

继续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争取省级课题研究1个以上。

7.校企合作:

继续做好培训与职业资格鉴定工作。企业专家进校讲学,1人次。继续完善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

8.实训基地:

新增校外实习基地1个。

9.实习实训工位数:600个

10.质量效益:

积极参加技能大赛,并力争取得省级一等奖、国家级三等奖以上的名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专业对口率达到87%以上。

11.教学仪器设备总值:约481.6万


13.建筑工程施工专业

建设目标

建设任务与具体措施

2023建设年度

2024建设年度

2025建设年度

达到市级规范化专业

1.人才培养方案:

依据学校总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适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2.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学校“校企融合、产学一体、创业促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确定本专业“理实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3.课程建设:

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专业课程体系,依据岗位动态调整修订《土木工程识图》、《建筑力学》2门核心课程标准。完成《钢筋绑扎》1门实训课校本教材的修订工作,同时完成配套课件、教案、视频等载体的开发。

4.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公开招考等方式足额配备专任教师。举行师徒结对仪式,并签订责任合同。组织教师参加示范课、公开课以及市、省优质课评比等活动。组织专业课教师参加企业顶岗实践。完成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的培养、考核制度建设。提升“双师型”教师比重。聘请1名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组建满足专业教学需求的兼职专业教师队伍。

5.教学管理:

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改革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切实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模式。建立和制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完善量化的评价标准。

6.教科研工作:

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争取市级以上课题研究1个以上。

7.校企合作:

坚持与现有企业的深度合作,实现校企人员互聘互用、双向挂职锻炼,强化教师职业实践,构建学校、企业、社区、家长、学生共同参与的实习生管理联动体系,建立和完善学生实习档案,加强顶岗实习生管理和有效监控,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

8.实训基地:

增强现有校内实训服务能力,增加1个材料实验室;新增校企合作校外实习基地1个。

9.实习实训工位数:50个

10.质量效益:

积极参加技能大赛,并力争取得市级一等奖。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专业对口率达到80%以上。

11.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50万

1.人才培养方案:

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工作。

2.人才培养模式:

继续完善“理实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实人才培养模式方案资料库。

3.课程建设:

完成《建筑工程测量》、《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2门核心课程标准制定。完成《广联达清单算量》1门实训课校本教材的修订工作,同时完成配套课件、教案、视频等载体的开发。

4.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举行师徒结对仪式,并签订责任合同。组织教师参加示范课、公开课以及市、省优质课评比等活动。组织专业课教师参加企业顶岗实践。继续实施2名专业带头人与3名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双师型教师达到专业专任教师75%。继续新增1名能工巧匠或企业精英。

5.教学管理:

继续完善与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6.教科研工作:

继续通过培训等方面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争取省级课题研究1个以上。

7.校企合作:

做好培训与职业资格鉴定工作。企业专家进校讲学,1人次。扩大实训规模,引进硬件设备及专业应用软件。继续完善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

8.实训基地:

增设1个BIM应用中心。新增校外实习基地1个。

9.实习实训工位数:50个

10.质量效益:

积极参加技能大赛,并力争取得市级一等奖。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3%,专业对口率达到85%以上。

11.教学仪器设备总值:约180万

1.人才培养方案:

完成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工作。

2.人才培养模式:

完成“理实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

3.课程建设:

完成《建筑工程施工与管理》、《建筑工程施工技术》2门核心课程标准制定。完成《广联达清单算量》1门实训课校本教材的修订工作,同时完成配套课件、教案、视频等载体的开发。

4.师资队伍建设:

举行师徒结对仪式,并签订责任合同。组织教师参加示范课、公开课以及市、省优质课评比等活动。组织专业课教师参加企业顶岗实践。完成2名专业带头人与3名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双师型教师达到专业专任教师85%以上。继续新增1名能工巧匠或企业精英。

5.教学管理:

继续完善与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6.教科研工作:

继续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争取省级课题研究1个以上。

7.校企合作:

继续做好培训与职业资格鉴定工作。企业专家进校讲学,1人次。继续完善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

8.实训基地:

增设1个安全体验中心。新增校外实习基地1个。

9.实习实训工位数:50个

10.质量效益:

积极参加技能大赛,并力争取得市级一等奖。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专业对口率达到87%以上。

11.教学仪器设备总值:约200万


14.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

建设目标

建设任务与具体措施

2023建设年度

2024建设年度

2025建设年度

1.建设省级品牌专业

2.巩固市级示范性专业

3.增设BIM技术应用和装配式建筑两个新工科方向

1.人才培养方案:

依据学校总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适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2.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学校“校企融合、产学一体、创业促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确定本专业“理实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3.课程建设:

按照对接企业、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的要求,完成《旅游服务与管理》《旅游业务》等2门优质核心课程的建设工作。

4.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公开招考等方式足额配备专任教师。举行师徒结对仪式,并签订责任合同。通过院校培训、实践锻炼、专业建设、科技开发、技术服务等途径,培养课程骨干教师2名。提升“双师型”教师比重。聘请1名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组建满足专业教学需求的兼职专业教师队伍。

5.教学管理:

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改革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切实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模式。建立和制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完善量化的评价标准。

6.教科研工作:

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争取市级以上课题研究1个以上。

7.校企合作:

坚持海景酒店、海怡大酒店、建国酒店等企业、深度合作,实现校企人员互聘互用、双向挂职锻炼,强化教师职业实践,构建学校、企业、社区、家长、学生共同参与的实习生管理联动体系,建立和完善学生实习档案,加强顶岗实习生管理和有效监控,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

8.实训基地:

增强现有校内实训服务能力,增加1个客房实操训练室;新增校企合作校外实习基地1个。

9.实习实训工位数:100个

10.质量效益:

积极参加技能大赛,并力争取得市级一等奖、省级三等奖以上的名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专业对口率达到80%以上。

11.教学仪器设备总值:40万

1.人才培养方案:

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工作。

2.人才培养模式:

继续完善“理实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实人才培养模式方案资料库。

3.课程建设:

开发《旅游服务与管理》精品课程;同时完成配套课件、教案、视频等载体的开发。

4.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举行师徒结对仪式,并签订责任合同。组织教师参加示范课、公开课以及市、省优质课评比等活动。组织专业课教师参加企业顶岗实践。继续实施2名专业带头人与3名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双师型教师达到专业专任教师75%。继续新增1名能工巧匠或企业精英。

5.教学管理:

继续完善与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6.教科研工作:

继续通过培训等方面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争取省级课题研究1个以上。

7.校企合作:

做好培训与职业资格鉴定工作。企业专家进校讲学,1人次。针对岗位资格证考核内容,对学生进行专项培训。继续完善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

8.实训基地:

增设1个形体实训室。新增校外实习基地1个。

9.实习实训工位数:120个

10.质量效益:

积极参加技能大赛,并力争取得市级一等奖、省级三等奖以上的名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专业对口率达到85%以上。

11.教学仪器设备总值:约401.6万

1.人才培养方案:

完成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工作。

2.人才培养模式:

完成“理实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

3.课程建设:

开发《服务礼仪》精品课程;同时完成配套课件、教案、视频等载体的开发。

4.师资队伍建设:

举行师徒结对仪式,并签订责任合同。组织教师参加示范课、公开课以及市、省优质课评比等活动。组织专业课教师参加企业顶岗实践。完成2名专业带头人与2名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双师型教师达到专业专任教师85%以上。继续新增1名能工巧匠或企业精英。

5.教学管理:

继续完善与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6.教科研工作:

继续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争取省级课题研究1个以上。

7.校企合作:

继续做好培训与职业资格鉴定工作。争取让学生都能持证上岗。继续完善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

8.实训基地:

增设1个酒店摆台实训室。新增校外实习基地1个。

9.实习实训工位数:150个

10.质量效益:

积极参加技能大赛,并力争取得市级一等奖、省级三等奖以上的名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专业对口率达到87%以上。

11.教学仪器设备总值:约481.6万


五、专业建设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成立由海阳市人民政府分管副市长任组长的“烟台轻工业学校山东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工程领导小组”,市发改局、市财政局、市经信局、市教体局、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市住建局等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及烟台理工学校主要负责人任成员。将学校建设项目纳入政府工作重点,定期听取建设进展汇报,统筹协调,加强调度。

(二)机制保障

采用“项目管理”运作模式,实行“项目责任人”制度,与相关项目责任人签定责任书,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激励机制。制订并实施《烟台轻工业学校项目建设管理办法》、《烟台轻工业学校项目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烟台轻工业学校示范校项目建设考核办法》,加强项目管理,实施分阶段目标考核和绩效奖惩,调动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建设论证方面,海阳市接收省市主管部门指导,制定项目建设方案,并上报审查批准。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按照集体研究、反复论证的方式确定工作思路和方法。聘请社会专业机构实行全过程监理,严格项目资金和质量管理,坚持过程审计制、进度听证和公告制;对可监测指标实行季度通报与学期考核,增强项目管理透明度。市纪检监察部门和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全程跟踪项目建设过程,对项目建设进行检查和指导,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和处理,确保项目建设按标准施工,高质量完成。 

(三)经费保障

海阳市将按照山东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关于山东省示范性及优质特色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工程的实施意见》要求,确保资金正确使用、足额到位。同时,在省财政投资的基础上,积极配套资金,用于学校项目建设,并列入年度预算。



烟台轻工业学校        

2023年3月28日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