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发展规划】莱阳市沈家初级中学教师专业发展规划

日期:2024-05-22     

字号:

一、基本信息

学校名称

莱阳市沈家初级中学

所涉学段

九年一贯制

学校负责人:田旭辉

项目联络人:贾凤杰         联系电话:13053525826

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

姓  名

年  龄

学  历

专  业

职  务

田旭辉

41

本科

教育管理

校长

董玉新

55

本科

数学

副校长

贾凤杰

52

本科

数学

教导主任

赵焕利

53

本科

语文

骨干教师

曲  丹

29

本科

能源与动力工程

信息技术负责人

杜  励

36

本科

数学

教师

二、学校基本情况分析

莱阳市沈家初级中学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建成于1959年,现有教职工60人,平均年龄超过50岁,共有13个教学班(小学部5个,初中部8个),共有学生483人;学校配备专职音体美、信息技术教师。现配有大屏幕一体机18套,录播系统1套,每个班级均配备班班通。学校认真践行“为每位教师的持续发展铺路,为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精心塑造“团结、奋进、求真、务实”的优良校风,秉持“以德治校、依法治校、科研治校”的办学思路,全力打造“乐于学习、乐于生活、乐于合作、乐于创新”的教育教学环境,全面激活农村学校发展原动力。

数字资源应用情况

1. 教师自制各类教育教学资源。

2. 学校购买了学科网教学资源,教师可随意下载使用。

3. 市、区等教育信息资源库。

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1.     教师队伍年龄差异较大,对于信息技术的认识与使用存在差异,在信息技术的使用上水平参差不齐;

2.     缺乏完善系统的信息系统培训机制,教师们零散学习,效果较差,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设计不够合理,与知识的衔接不够紧密,应用效果不够理想等;

3.     教学办公系统不够齐全,需要继续开发和完善;

4.     现有的资源少,对校外的资源的搜集和使用少,教师之间教育资源的交流与共享较少,并且使用率较低。

5.     日常繁重的工作使得教师对于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有心无力。

三、学校发展SWOT分析

S

学校硬件设备配备较齐全,网络络覆盖较全面,稳定性好,教师和学生熟悉度高;新教师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有一定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基础。

W

教师队伍年龄偏大,比较难以接受新鲜事物,但教学经验丰富;新教师缺乏教学经验,还需进一步成长。学校缺乏专业的信息技术团队和培训机制,各个教师的应用水平参差不齐,需要进行统一培训进而保证应用效果。

O

市教育和体育局对推行教育信息化2.0计划工程十分重视,学校被确定为国家级信息化教学试点学校;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家长认可度高。

T

青年教师缺少,教师对信息化要求不高,信息化课堂交互较少。信息化建设费用较少,不能满足学校需求。学校信息化教学规划粗糙,新型教学模式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在探索过程中会有很多困难。


四、学校发展愿景

形成学校信息化教学特色,培养一支信息化教学创新团队;教师信息素养发展形成新模式;学生能够通过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

五、学校绩效目标

紧紧围绕多媒体教学、混合学习环境下的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和学业评价4个维度23项信息技术应用微能力,分层分类开展本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全员培训。每个教师每学年完成50学时的培训,其中实践学时不少于50%。

每个教师要完成25学时的校本实践,并通过三个能力点来证明这些实践,25学时的在线学习,学校层面要提交两个教研活动简报。

六、校本研修方案

校本研修绩效目标

1. 创设符合学校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德育环境,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提升校园文化内涵。

2. 完善已有的校本教学资源库用好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以及区域教育资源平台

3. 基于校本培训,开展多元培训,加速学生、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的提高。

4. 实施“结对子”的方式精准帮扶;加强集体备课,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提高备课质量

5. 开展课题、专题研究,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应用成果。

6. 完善已有的校园网建设,提高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开展"智慧校园”建设,使管理信息化

7. 建立教师电子荣誉手册,完善教师成长电子档案,构建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评价体系。

研修主题

自主合作    善思乐学

研修内容

理念与模式:

恰当运用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

学校的能力点范畴以及选择理由

微能力名称

选择理由

A1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

把握好学情是教育教学开展的前提,基于

学情分析建立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更加合理、高效,有助于落实

A2数字教育资源获取与评价

能够熟练运用信息检索方法,丰富教育教学的媒体形式,统合多种数字资源。

A3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

常态化课堂经常展示的形式,通过处理能

丰富教学过程中的师生活动

A5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

根据学生和学习内容特点,创设课堂教学导入情景,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B1技术支持的测验与练习

结合本校教学实际,可以利用问卷星进行堂前测、堂中测、堂后测,为后期评价分析提供有效可参考数据。

B2微课程设计与制作

学生两极分化现象严重,通过微课程的设置,突破重难,反复强化,以达到培优、补偏的目的

B3探究性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持续学习,吸收转化先进教学经验,

因材因人施教,可对网络资源或课程进行

研修内容二次加工再创造,更好的适合当下本校师生情况。

B5学习小组组织与管理

充分挖掘一体机的交互功能,能体现每个

学习小组、学生的学习成果。

C5基于数据的个别化指导

在学生自主学习环境中,基于多元的学生

信息数据和学习数据,为学生提供不同的

指导方案,激发学习潜能,促进学生个性

化成长

研修形式

教学资源线上自学线下项目式学习的开展

研修

安排

时间

内容

负责人

第一阶段

2021.05

信息化应用能力提升2.0工程文件解读,学校规划、实施方案、考核方案制定   ,微能力点选择

田旭辉  贾凤杰

第二阶段

2021.06

课程学习,教研组、教师个人制定规划、实施方案及微能力点选择。

董玉新  贾凤杰

第三阶段

2021.07-2021.12

全体教师参加线上线下培训

曲丹   

赵焕利

第四阶段

2022.01-2022.03

总结评估,考核验收

董玉新  贾凤杰

考核

要求

   1.每位教师要完成25学时的在线学习和25学时的校本实践

   2.每位教师至少参与2次校本教研活动:必须参与校内微能力课程相关解读:

   3.每位教师完成3个微能力点的应用、认证工作

机制

设计

1.  按照年龄划分组别,每个组别应用不同的考核标准;

2.  鼓励教师开发微课,并将优秀作品推荐参加微课比赛,为教师的发展提供平台;

3.  鼓励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案例形成体系,供全体教师学习分享,鼓励教师探索教学、教研的一体化。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