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信息 | |||||||||||||||
学校名称 | 莱阳市沈家初级中学 | 所涉学段 | 九年一贯制 | ||||||||||||
学校负责人:田旭辉 | |||||||||||||||
项目联络人:贾凤杰 联系电话:13053525826 | |||||||||||||||
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 | |||||||||||||||
姓 名 | 年 龄 | 学 历 | 专 业 | 职 务 | |||||||||||
田旭辉 | 41 | 本科 | 教育管理 | 校长 | |||||||||||
董玉新 | 55 | 本科 | 数学 | 副校长 | |||||||||||
贾凤杰 | 52 | 本科 | 数学 | 教导主任 | |||||||||||
赵焕利 | 53 | 本科 | 语文 | 骨干教师 | |||||||||||
曲 丹 | 29 | 本科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信息技术负责人 | |||||||||||
杜 励 | 36 | 本科 | 数学 | 教师 | |||||||||||
二、学校基本情况分析 | |||||||||||||||
莱阳市沈家初级中学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建成于1959年,现有教职工60人,平均年龄超过50岁,共有13个教学班(小学部5个,初中部8个),共有学生483人;学校配备专职音体美、信息技术教师。现配有大屏幕一体机18套,录播系统1套,每个班级均配备班班通。学校认真践行“为每位教师的持续发展铺路,为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精心塑造“团结、奋进、求真、务实”的优良校风,秉持“以德治校、依法治校、科研治校”的办学思路,全力打造“乐于学习、乐于生活、乐于合作、乐于创新”的教育教学环境,全面激活农村学校发展原动力。 数字资源应用情况 1. 教师自制各类教育教学资源。 2. 学校购买了学科网教学资源,教师可随意下载使用。 3. 市、区等教育信息资源库。 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1. 教师队伍年龄差异较大,对于信息技术的认识与使用存在差异,在信息技术的使用上水平参差不齐; 2. 缺乏完善系统的信息系统培训机制,教师们零散学习,效果较差,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设计不够合理,与知识的衔接不够紧密,应用效果不够理想等; 3. 教学办公系统不够齐全,需要继续开发和完善; 4. 现有的资源少,对校外的资源的搜集和使用少,教师之间教育资源的交流与共享较少,并且使用率较低。 5. 日常繁重的工作使得教师对于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有心无力。 | |||||||||||||||
三、学校发展SWOT分析 | |||||||||||||||
| |||||||||||||||
四、学校发展愿景 | |||||||||||||||
形成学校信息化教学特色,培养一支信息化教学创新团队;教师信息素养发展形成新模式;学生能够通过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 | |||||||||||||||
五、学校绩效目标 | |||||||||||||||
紧紧围绕多媒体教学、混合学习环境下的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和学业评价4个维度23项信息技术应用微能力,分层分类开展本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全员培训。每个教师每学年完成50学时的培训,其中实践学时不少于50%。 (每个教师要完成25学时的校本实践,并通过三个能力点来证明这些实践,25学时的在线学习,学校层面要提交两个教研活动简报。) | |||||||||||||||
六、校本研修方案 | |||||||||||||||
校本研修绩效目标 | 1. 创设符合学校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德育环境,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提升校园文化内涵。 2. 完善已有的校本教学资源库,用好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以及区域教育资源平台。 3. 基于校本培训,开展多元培训,加速学生、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的提高。 4. 实施“结对子”的方式精准帮扶;加强集体备课,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提高备课质量。 5. 开展课题、专题研究,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应用成果。 6. 完善已有的校园网建设,提高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开展"智慧校园”建设,使管理信息化。 7. 建立教师电子荣誉手册,完善教师成长电子档案,构建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评价体系。 | ||||||||||||||
研修主题 | 自主合作 善思乐学 | ||||||||||||||
研修内容 | 理念与模式: 恰当运用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 | ||||||||||||||
学校的能力点范畴以及选择理由 | |||||||||||||||
微能力名称 | 选择理由 | ||||||||||||||
A1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 | 把握好学情是教育教学开展的前提,基于 学情分析建立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更加合理、高效,有助于落实 | ||||||||||||||
A2数字教育资源获取与评价 | 能够熟练运用信息检索方法,丰富教育教学的媒体形式,统合多种数字资源。 | ||||||||||||||
A3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 | 常态化课堂经常展示的形式,通过处理能 丰富教学过程中的师生活动 | ||||||||||||||
A5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 | 根据学生和学习内容特点,创设课堂教学导入情景,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
B1技术支持的测验与练习 | 结合本校教学实际,可以利用问卷星进行堂前测、堂中测、堂后测,为后期评价分析提供有效可参考数据。 | ||||||||||||||
B2微课程设计与制作 | 学生两极分化现象严重,通过微课程的设置,突破重难,反复强化,以达到培优、补偏的目的 | ||||||||||||||
B3探究性学习活动设计 | 教师持续学习,吸收转化先进教学经验, 因材因人施教,可对网络资源或课程进行 研修内容二次加工再创造,更好的适合当下本校师生情况。 | ||||||||||||||
B5学习小组组织与管理 | 充分挖掘一体机的交互功能,能体现每个 学习小组、学生的学习成果。 | ||||||||||||||
C5基于数据的个别化指导 | 在学生自主学习环境中,基于多元的学生 信息数据和学习数据,为学生提供不同的 指导方案,激发学习潜能,促进学生个性 化成长 | ||||||||||||||
研修形式 | 教学资源线上自学线下项目式学习的开展 | ||||||||||||||
研修 安排 | 时间 | 内容 | 负责人 | ||||||||||||
第一阶段 2021.05 | 信息化应用能力提升2.0工程文件解读,学校规划、实施方案、考核方案制定 ,微能力点选择 | 田旭辉 贾凤杰 | |||||||||||||
第二阶段 2021.06 | 课程学习,教研组、教师个人制定规划、实施方案及微能力点选择。 | 董玉新 贾凤杰 | |||||||||||||
第三阶段 2021.07-2021.12 | 全体教师参加线上线下培训 | 曲丹 赵焕利 | |||||||||||||
第四阶段 2022.01-2022.03 | 总结评估,考核验收 | 董玉新 贾凤杰 | |||||||||||||
考核 要求 | 1.每位教师要完成25学时的在线学习和25学时的校本实践 2.每位教师至少参与2次校本教研活动:必须参与校内微能力课程相关解读: 3.每位教师完成3个微能力点的应用、认证工作 | ||||||||||||||
机制 设计 | 1. 按照年龄划分组别,每个组别应用不同的考核标准; 2. 鼓励教师开发微课,并将优秀作品推荐参加微课比赛,为教师的发展提供平台; 3. 鼓励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案例形成体系,供全体教师学习分享,鼓励教师探索教学、教研的一体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