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切实加强学生劳动教育工作,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劳动兴趣、磨练意志品质、激发创造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依据市教育体育局相关要求,结合实际,特制定我校劳动教育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坚持学校和家庭相结合开展劳动习惯养成教育,突出抓好校园日常劳动教育、生活实践劳动教育、社会活动劳动教育。通过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实践,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劳动知识,逐步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良好的劳动习惯以及热爱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思想引领。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学习必要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在劳动教育中“树德”、“增智”、“强体”、“审美”,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2.坚持有机融入。有效发挥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劳动教育功能,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形成劳动光荣的正确观念。
3.坚持实践体验。让学生直接参与劳动过程,增强劳动感受,体会劳动艰辛,分享劳动喜悦,掌握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提高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坚持适当适度。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性别差异、身体状况等特点,选择合适的劳动项目和内容,安排适度的劳动时间和强度,同时要教育学生,劳动过程中学会自护,确保人身安全。
三、主要任务
1.课程的有机渗透。依据上级要求,开好国家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其他学科教育中有效渗透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美德、劳动技术的教育。要结合综合实践课有机的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在语文、数学、道德与法治等学科教学中加大劳动观念和态度的培养。
2.开展校内劳动。学校常规工作中要渗透劳动教育,组织学生做好值日,认真清扫校园,增强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开展结合学生实际的劳动竞赛活动,提高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开展与劳动有关的兴趣小组、社团活动,进行手工制作、公寓执勤、班务整理等实践活动;开展“爱我云峰集体劳动”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和绿化美化,普及校园种植。开辟专门区域种植花草树木和果树,让班级、学生认领绿植或“责任田”,予以精心呵护,在为集体、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劳动的快乐,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以劳动为荣的观念和态度。
3.社会实践活动。结合实际情况利用“学雷锋活动日”“志愿者服务日”“劳动节”“元旦”“春节”等节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者服务。使学生通过实践获得一定的生活劳动技能和劳动知识,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以劳动为荣的观念和态度,养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
4.鼓励参与家务劳动。教育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弘扬优良家风,参与孝亲、敬老、爱幼等方面的劳动。结合重大节假日、寒暑假,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适量的安排家庭劳动作业(如洗碗、扫地、洗衣、整理房间等),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体会父母的辛苦,为父母分忧;锻炼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增强劳动意识。
四、活动内容
1.基础性劳动
(1)劳动教育宣传培训,负责人:教导处、班主任、学科教师。
活动目标:营造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
实施要求:教导处于每学期不定期向全体学生进行形式多样、内容鲜活的劳动教育宣传;班主任根据本班实际情况通过主题班会进行有针对性的劳动教育;各学科教师根据本学科学习内容,在课堂教学中贯彻落实劳动教育。
(2)教室卫生清理,负责人:政教处、班主任
活动目标:高质量完成教室清洁维护,增强班级凝聚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创造性地完成“魅力班级”各项要求,提升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实施要求:班主任组织本班同学做好教室日常清洁与保洁工作,每学年开展一次“魅力班级”评比活动,由政教处对各班完成情况进行考评。
(3)校园公益服务劳动
组织人:团委、班主任
活动目标:做好校园清洁维护,认真完成各时段卫生清理,提升学生劳动技能、服务意识。
实施要求:根据《南十里中学校园卫生要求》, 班主任组织本班学生全员参与卫生清理,完成指定区域的清洁卫生。
(4)公寓劳动,负责人:政教处、班主任
活动目标:做好公寓内务整理和清洁工作,提高学生自理能力。
实施要求:根据《南十里中学公寓管理规定),住校生每日做好寝室内务整理和清洁工作,由公寓管理员每日进行检查,各宿舍完成情况及时公布。
(5)节假日孝亲劳动
负责人:政教处、班主任、学生家长
活动目标:提升学生家务劳动技能,增进亲子沟通,培育感恩意识,引导学生传承孝敬的优秀传统文化。
实施要求:利用三八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父亲节、母亲节等节日组织学生在家参与家务劳动。家长进行指导与记录。
(6)校外志愿服务劳动
负责人:团委
活动目标: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参与志愿服务劳动,增进对社会的了解,培育奉献精神。
实施要求:通过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认真参与社区或小区的相应劳动体验活动,做好相关记录,及时填写综合实践报告。
2.创造性劳动
(1)学科创造性劳动
组织人:学科教师
活动目标: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体会学科魅力,激发学生创造热情。
实施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兴趣选择机器人、3D 打印与创新设计、陶艺、剪纸、柳编等的通用技术课程;参与趣味物理化学实验等为内容的学科实验课程。
(2)校本课程创造性劳动
组织人:教导处、校本课程指导教师
活动目标: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自选选修课及相应社团,进行创造性劳动体验,提高动手实践能力与协作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创新意识。
实施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兴趣选择参加摄影、校园文创产品设计与制作、书法与篆刻、手工木艺、智能编程等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在指导老师帮助下以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完成物化成果的创作。
(3)德育活动创造性劳动
组织人:政教处
活动目标: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德育活动中的创造性劳动内容,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和协作能力,培育审美情趣与创新意识。
实施要求:发动学生广泛参与教育处组织的各项德育活动,以个人或集体的方式完成德育活动内容。
五、组织实施
1.健全组织,成立工作领导小组
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明确劳动教育责任人,进行劳动教育规划、组织实施、评价等,配齐劳动教育必修课教师。要充分发挥教职员工特别是班主任、综合实践指导老师的作用,利用共青团、学生社团等各方面的力量,合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家长及当地人力资源,聘请相关行业专业人士担任劳动实践指导教师。
2.劳动安全风险防范与管理
要把劳动安全教育与管理作为组织实施的必要内容,强化劳动安全意识,建立健全劳动安全保障体系。
劳动教育的开展必须依据学生身心发育情况,适度安排劳动强度、时长,要认真排查、清除学生劳动实践中的各种隐患。劳动过程中,指导学生规范操作,明确各方责任,制定劳动实践活动风险防控预案,建立应急与事故处理机制。要特别关注劳动过程中的卫生隐患,按照疾控、卫生健康部门及行业有关规定,采取相应措施,切实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3.建立协同实施机制
建立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协同实施机制,形成共育合力。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社区宣讲、网络媒体等途径,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明确家长的劳动教育责任,让家长主动指导和督促孩子完成家庭、社区劳动任务;学校要与相关社会实践基地共同开发并实施劳动教育课程。
4.资料收集与成果展示
劳动教育贯穿学生初中生涯的全时段,要以班级为单位,班主任具体负责平时劳动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每学期结束,由政教处总结归档,并进行优秀评选和成果展示,展示可以是内务整理、手工制作展示、厨艺比拼等形式。每学期学校要组织评选劳动教育先进个人、先进班级进行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