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市莱山区第八小学教师2023—2024年发展规划
(2023—2024学年)
一、指导思想
为完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以现代教育理念的学习为切入口,以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为着力点,以校本教研为落脚点,坚持精细化管理的理念,深化办学特色,加速提升教师整体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促进我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培养一批有影响力的教师,加快教师专业化成长,特制定本方案。
二、现状分析
(一)总体情况:
我校教师队伍是一支年富力强、爱岗敬业、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教育团队,中青年教师比例相对较多,是我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学校现有在职在编教职工46名,市区名师名班主任培养人选4人,
(二)优势方面:
1.教师队伍结构较为合理,年富力强,青年老师普遍学历高研究性强,有很好的可塑性。
2.教师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爱岗敬业,有奉献精神,能满足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3.有潜力和特色的老师居多,可以带动一批青年教师尽快进入角色和提升水平。
(三)劣势方面:
1.从队伍的整体实力分析,青年教师较多,教育教学特色不够明显,个人专长不够突出,整体学科建设中缺乏在市里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名师,骨干教师数量不足,综合实力急待增强。
2.绝大多数教师从未独立承担过教科研工作,尽管已经拥有了一定的意识和理念,但付诸行动颇感困难,科研能力较弱。
3.课堂效率的达成度参差不齐。适应学生实际的教育教学手段、方法不多。因材施教的主动性、实践力不够。
4.个别学科教师还存在专业素养不足,教师个体发展不平衡,锐意创新的积极性不够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校的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三、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建成一支师德高尚、学养深厚、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师德高尚:是指这支队伍的成员应具备优秀的道德品质、良好的心理素质与职业行为习惯;
学养深厚:即要求这支队伍的成员掌握宽厚的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教育能力、从事本专业和跨学科的教学能力、教科研能力);
结构合理:是指这支队伍的年龄、学历、职称、性别的构成有利于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能满足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具体目标:
(一)新教师培养目标
对列入培养计划的新教师,总的目标、要求是:“一年适应、两年达标,三年成材、四年成骨干”,一年内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做好角色转换,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两年内能基本完成学校交给的各项任务,教学成绩合格;三年内积累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较好地领悟并实施新课标理念,能胜任学校布置的各项教育教学任务;四年内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成为骨干力量,把自己培养成为优秀的人民教师,争取成为在莱山区小学教育界有一定知名度的名师,成为学生、家长心目中敬仰的扎根教坛又充满活力的好教师。
(二)青年教师培养目标
青年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力军,是学校的希望所在。为了进一步加大青年教师培养的力度,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以“让教师与学校一起发展,让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为培养目标,遵循青年教师成长的规律,采取全方位、多途径的培养措施,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新型青年教师队伍。使他们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带头人,带动全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整体发展,为学校教育教学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使其成为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具有合理知识结构、具有一定教育教学、科研能力,在本校范围内具有指导、带头作用,为优师名师评选储备人选。
(三)优师名师培养目标
我校市区级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名辅导员共4人,使其成为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具有合理知识结构、具有一定教育教学、科研能力,能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成为具有自己教学风格、科研专长,能在本校乃至全区、全市教育教学工作中起示范带头作用,逐步使这些教师转型为“研究型”教师过渡。
本学年我校会以各工作室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名师名班主任的示范引领作用,打造集教学、研究、培训、成果推广于一体的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育领军人才队伍,为我校乃至莱山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四、保障体系
(一)成立莱山区第八小学教师队伍建设领导小组:
组长:陈恒远
副组长:王英哲 张淑芬
组员:初卫霞 宗文平 浦娟 宋梦兰
(二)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校长为我校教师专业发展主要负责人,加强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领导,学校教务处在分管副校长的直接引领下加强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管理。
2.经费保障。学校保障教师培养工程专项经费,支持教师参加高层次研修,加大经费投入,教师外出学习费用总额每年不低于学校教育事业经费支出的5%。
3.加强考核。学校将教师培养实施情况纳入学校目标考核,将此项工作作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指标进行考核。
五、具体措施
(一)新教师的培养
1.重视新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思想上积极引导,使他们热爱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利用各种形式,组织他们学习相关文件、提高认识,以先进教师的事迹,教育激励他们,使他们真正具有乐于奉献的精神。
2.继续实施“青蓝工程”,开展师徒结对活动。学校为新教师、青年教师指派优秀指导教师。并要求骨干教师把培养指导青年教师作为一项自我发展的重要内容,并列入到具体工作计划之中,言传身教,手把手地给新教师、青年教师做示范指导。从备课、上课到批改作业;从课堂教学到课外辅导;从专业知识的传授到实践能力的培养;从基础课程到拓展课程、探究课程;从教学实践到教学科研的总结。每一个环节都要有具体的指导计划,把带教工作真正落实到实处,从而全面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增强教师的教育能力,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3.积极开展教改和教科研,树立“教学即教研,问题即专题”的意识,积极投身新课程教学研讨,反思教学行为,总结教学得失,努力培养教科研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4.提升教师的阅读能力和信息技术2.0的应用能力。通过读书交流会指导教师如何进行阅读,适应和改善这个快餐式阅读的时代,要求每位老师将自己在读书中的收获、感悟和反思等,撰写读书心得,学校将选取优秀成果装订成册,并适时组织教师交流。了解、掌握最前沿的信息技术手段,赋能课堂教学,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5.抓教学基本功和教育常规,通过组织多种比赛活动,以赛促练,掀起新教师苦练基本功的热潮,同时,通过说课、听课、评课、校长推门课等活动,全方位提高新教师的教学能力。
(二)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
l.根据“注重能力、讲求实效、更新观念、发展自我、形成特色”的原则安排培养计划。各青年教师一般两年为一培养周期,跟踪培养。
2.学校为各青年教师培养对象创造各种学习、进修、研究和实践的条件,为其成长提供舞台。
3.建立青年教师管理档案制度,学校建立各青年教师管理档案,进行宏观管理,定期考核。
4.重视“以老带新”、“师徒结对”,优秀的青年教师与新教师结对共同成长,个别青年教师与学校骨干教师继续师徒结对带其发展,让所有青年老师都走在成长的教育路上。
5.加强课题研究。结合新一轮课改精神,每人至少参与一个校级或区级及以上的课题研究,结合备课、上课、评课、理论学习与科研,两年内有研究论文或研究报告,有可视性成果展示。
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老师们要严格按照学校的专业发展规划,制定本人专业发展目标,注重自身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发展自我,使自己在学习中专业水平得到提升,把自己的全部知识、才华和爱心奉献给学生,奉献给自己喜欢的教育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