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情况】烟台市蓬莱区第二实验小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各项规划、计划、任务执行情况

日期:2024-05-20     

字号:

本学年学校以“和”文化为引领,继续深化“和润教育”品牌建设,将“七彩党建”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以文化引领、队伍建设、课程建构为三大保障体系,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双减”背景下,学校深度落实全环境育人理念,通过“课程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活动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六大实施途径,以“全员导师制”为突破口,重塑整体育人观,赋予师生关系新的时代内涵,逐步形成“人人承担育人任务、堂堂渗透育人内容、时时蕴含育人理念、事事体现育人作用”的良好氛围,推动“全环境育人”落地生根,为学生成长助力,培养具有时代精神的“新三好”少年。

一、坚持党建引领,彰显党建品牌,提升党员素养,营造校园良好政治生态

1.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通过集中观看开幕式,聆听二十大报告,开展专题集中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专题党课、主题党日、学习讨论等方式确保对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学习,以红色引擎工程提升党员政治素养。

2.用心用力扛起主责主业。切实履行党总支书记责任,谋划部署“七彩党建”品牌提质;加强班子、党员、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党课、师德学习、组织生活会、党风廉政教育、党建重点工作自查整改、签订师德承诺书、意识形态工作责任状、谈心谈话,引领党员、教师正确的价值取向;严格落实校务、党务公开制度,切实提升民主管理水平,推进蓝色廉政工程体系化。

3.稳打稳扎真实高效落实党建重点工作。按期依规完成换届选举、届中补选及两个支部成立工作;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利用好“主题党日”、强国平台、灯塔党建等学习载体作用,扎实开展组织生活会及民主测评工作,推动党员教育走深做实;认真开展“五星联创”“能力作风建设年”“六个一”“双报到”等工作,以橙色暖心与绿色志愿工程提升党员党性修养。

4.扎实推进党建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以“七彩党建”特色品牌提质为重点,推动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全面融合,推动金色奉献、青色成长与紫色创新互促。以“把教学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教学骨干”活动为抓手,提升党员队伍素养。通过“最美瞬间”征集活动、老教师荣休仪式、特色教师评选、师徒结对等多维度、多层面的活动,把无私、敬业、奉献、合作、提升渗透于教师工作的各个细节之中。引导党员教师领跑教学创新,先后推出自由行、全科阅读、益智课堂等特色课程10余个,进一步丰富“和美”课程体系。以党建引领,不断优化“和润教育”体系并发挥集团化办学的辐射作用,逐步打造优质教育集群。

二、坚持德育为先,健全德育机制,充实德育内容,增强德育实效

1.优化育人模式,健全全员导师制。学校构建三全育人网络,开展“三全育人”改革探索,构建“3+x”三全育人管理模式,依托“三支监督队伍”——值日校长、级部主任、文明岗,“x个导师”——级部组长、班主任、任课教师、后勤教师等人人参与,从放学路队、间操集会、纪律、卫生、安全、物资维护等方面进行日常管理,充分发挥全员育人的作用,实现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检查指导。以师生双向自愿选择为主、指定结对为辅,指导师生建立导育关系。每位教师每学期要承担10-20名学生的培育工作。为每个教师发放《三全育人指导手册》,做好日常指导记录。举行“全员导师见面会”,学期初每个导师到班级里同分包学生见面,赠送“导师联系卡”同每个学生面对面进行沟通,确立学期育人目标。“全员导师 赋能成长”作为亮点工作在《蓬莱教育》公众号上刊发。

2.坚持德育品牌,培养“新三好”少年。着眼“在学校,培养合格+特长的好学生;在家庭,培养自立+明礼的好孩子;在社会,培养守德+尽责的好公民”,根据“七彩”德育内容,进一步优化德育显性、隐性课程,将德育贯穿教育教学活动全过程。我们不断优化校园、班级文化环境建设,重视环境对学生的浸润作用。通过少先队活动培养学生集体观念、民主意识、竞争意识。利用宪法日、国防教育日等进行专题教育。引导学科德育,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常规管理,实行德育常规精细化。开展“晒晒我的班级常规”主题评比活动,通过每月文明班队评比激活班级常规管理竞争力。开展“最美瞬间”摄影比赛,教师用相机寻找榜样同学、榜样教师,记录校园最美瞬间。结合传统纪念日开展七彩德育活动,以“雏鹰杯”比赛为载体,搭建艺术展示平台。

三、坚持教学中心,规范课程管理,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教学质量

1.精细课程管理,落实五育并举。学校严格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保证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在此基础上,做好学科课程的拓展开发。语文学科的晨读、午写、经典诵读、海量阅读等,数学学科的益智课程,英语学科的绘本阅读,道法、科学等学科的拓展阅读等,注重与传统文化相融合,注重学科间的融合。加强特色社团建设。发挥音、体、美、科学、信息学科教师的特长,利用好课后服务时间,开展校级优秀社团活动,促进学生特长发展。学校做好各活动小组活动监控,引导每个活动小组做好过程性资料的整理,做好各活动小组考核评价。本学期,教导处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语文组开展学生书法比赛,帮助学生从小养成书写的好习惯;开展“小小朗读者”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数学组开展“我是小讲师”活动,“口算小达人”“计算小能手”等活动,为学生成长搭建成长的平台。

2.加强课堂教学研究,提升课堂教学效益。本学期,开展了“同研一堂课”磨课活动。主题以“核心素养下的课堂研究”与“信息技术2.0专业提升”相结合,各学科细化要求,与学科专项课题研究相一致,如语文以分级阅读为主题,英语以指向思维品质的英语阅读为主题。磨课活动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同课异构”模拟说课。教研组确立课题,组内教师先自行备课,而后进行模拟说课评比。第二阶段,“同课同构”精品课展示。精心设计观课量表,集教研团队的力量,打磨出精品课展示,以此对教研团队进行评价。第三阶段,校级“立标”课。精选磨课进行深度教研展示。

教研中,我们充分发挥教育集团核心校的作用。充分展示学校教研成果,开展教师送教下乡活动,努力带动兄弟学校共同提高。

3.优化劳动课程,以劳树德。围绕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大领域,整体规划劳动教育课程,设置“美好生活”“快乐劳作”和“爱心公益”三大课程六大版块,制定《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方案》,生成各年级劳动清单,指导开展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借力主题劳动实践,学校将课程延伸到课外和校外,实现劳动教育“全景育人”新样态,将“以劳树德”“以劳育美”“以劳增智”“以劳健体”落到实处。

4.以“美”育人,提升学生艺术素养。在规范音美课堂教学的同时,我们加强社团建设,将特色课程开设与课后服务结合起来,组建民乐队,排练器乐、舞蹈备战校园之春节目。多项目组建美术社团,打造“巧手编织”等美术工作坊。

5.优化课后服务,培养学生特长。

秉承“自愿选择、安全第一、公益导向”的服务理念,构建“1+X”课后服务体系。“1”是基础性课程服务,以自主作业和自主阅读为学习内容;“X”指拓展性课程服务,以创意科学、经典国学、益智数学、阳光体育、音美天地、田园劳动六大课程群为活动内容。确定“一无三有”管理策略,“一无”即家校无缝对接,印发《课后服务致家长一封信》,家长书面申请签订课后服务安全协议书。“三有”即内容张弛有度,教师指导有方,安全管理有序。周一至周四提供基础性服务,学生完成家庭作业后,开展益智学具、手工制作等自主活动。周五进行拓展性课后服务,推出“梦想俱乐部”校本课程和“流动训练营”自主课程。“梦想俱乐部”开设足球、器乐、舞蹈、剪纸等精品社团,“流动训练营”是基于教师自身兴趣开发师本课程,学生走班参与到益智、健体、艺术、科技等40余个活动社团。

四、加强队伍建设,搭建平台,做好引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1.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本学期学校为每位教师购买叶圣陶的《叶圣陶教育名著选》,开展“共读名著”读书活动;同时各学科组老师在教研组长、学科组长的带领下深入学习新课标,领悟新课改精神、新课程理念,不断转变提升教育教学思想,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育教学实践。

2.做好青蓝工程。为充分发挥我校优秀骨干教师的示范、辐射和引领作用,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学期初举行了师徒结对的启动仪式,并签订了“师徒结对合同书”,以此促进新教师少走弯路,尽快成长。本学期学校举行育苗杯优质课、听推门课活动,由教导处领导、学科师傅、教研组长共同参加,对课堂把脉问诊,对课堂教学存在问题教多的教师,实行追踪式听课,以此促教师快速成长。

3.开展学科教研。为了提高教师的学科素养,本学期教导处进一步细化了学科教研活动的要求:“三有四定”(有计划、有过程、有成效;定时、定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的主题研讨模式)。学期初,在教导处和各学科教研组长的带领下,各个学科提前谋划,确定教研时间和地点,每次活动的主题、内容以及主讲人的安排。教导处不定期对教研活动跟进指导,督促,集体教研逐步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实现了资源共享,切实提高了教师的业务能力。本学期语数英三个大组重点开展了新课标理念学习、有效作业设计、学困生转化、期末复习策略专题研讨活动。其他学科组则根据本组的学科计划定期开展集体研讨,并保证活动的质量。教研组的老师们发挥集体的力量,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本学期我们在集团内开展了送教下乡、课例研讨、质量分析等大型的教研活动,参与的每一位老师在交流研讨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通过联合教研,加强了校际联系,践行了“共荣、共享 、共建”的集团化办学宗旨。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