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精神疾病患者夏季健康指南

日期:2024-05-20     

字号:

立夏后气温逐渐攀升,白天越来越长,自然万物都在悄然透出初夏的气息。在春华落尽,芳草渐深之际。专家提示:进入夏季之后要特别注意心理和精神方面的健康问题。

夏季的气候规律

夏季是指从立夏5月5日前后到大暑7月23日前后,夏季中包括了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和大暑诸多节气。夏季的特点,可概括为暑热、暑湿、暑邪。“暑”字,上“日”下“者”,天暑下迫,湿气亦重,上蒸下湿,湿气与热邪相结合。

夏季天气影响心理和精神健康

现代医学研究显示:超过一半的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初次发病都在夏天。

因为,天气对人有暗示作用,有资料显示,30%的人对天气的变化有感觉。

比如,阳光明媚、温暖舒适的天气,可使人们情绪高涨、心情舒畅、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提高;而连续降雨潮湿的天气就会使人情绪低落、懒惰无力、心胸憋闷、甚至会导致心理和精神病态及行为的异常。

恶劣的天气气候会扰乱人们心理和情绪的平衡。

外国心理学家德克斯特曾对人的心情与天气的关系作过实验研究。他总结了一个记载不幸事件的目录,记录显示:伴随着温度和气压的升降变化,包括抑郁焦虑、自残自杀、狂怒暴躁、集中力下降的情况频繁发生。

生态心理的研究也显示,有一些脾气极大的人很难逃脱天气的影响,往往随着天气的变化而出现负面情绪和极端行为。

相关心理和精神研究学者指出:低温环境或有利于形成较佳的心理状态,而高温或在温度回升时,人的精神状态则容易产生波动和异常。

因此,如发现自身及家人有心理或精神上的不适症状,应及时问诊就医。

饮食调理

1.注意补水

夏季气候炎热,从汗液中丢失大量无机盐、微量元素及水溶性维生素,高温的生活工作增加了人体的能量消耗,抵抗力下降,应及时补充水分和营养物质。饮水宜采用少量多饮的饮水方法,比如可以间隔20~30分钟,饮水量可在150~200毫升/次。另外饮水速度要慢,以免一次性饮水过多过快,增加心脏和肾脏的负担。

2.选择苦味食物

夏季更适合吃苦味食物,心火去而神自安,对调剂人体精神状态有益处。苦味食物,可以缓解由疲劳和烦闷带来的不良情绪,恢复体力,还能祛暑除热,达到清心安神、健脾益胃的功效。

3.以清淡饮食为主

夏令养生可采取益气、健脾养胃、消暑化湿的清补原则,饮食调养宜选用新鲜可口、性质平和、易于消化、补而不腻的各类食品。老年人食补可选用绿豆粥等消渴生津、清热解暑之品。

4.寒食本着适度原则

暑天炎热,人们寻求凉爽,但是一定要注意避免寒凉过度。夏季脾胃虚弱,过食生冷之物,使脾胃受寒,损伤脾阳,发生腹痛泄泻。

5.一定注意饮食卫生

谨防“病从口入”,注意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生吃瓜果要清洗消毒,饮食用具要生熟分开使用,膳食最好现做现吃。

精神与运动调理

1.精神调养

清心宁神,清静守神,静养心神。夏季宜清心寡欲,闭目抑耳,正确对待生活与工作中的利害得失,不贪得,不患失。另外,多笑一笑能驱散愁闷烦恼,能增强心、肺、肝等内脏功能,使吸氧量增加,加强血液循环,增强身体的抗病能力。

2.运动调养

夏季人体基础代谢率增加,运动能更有效地减肥降脂,有助于增强身体耐热能力。夏季运动对心血管、消化、内分泌等多个器官有促进和改善作用,从而达到防病健体的目的。“夏练三伏”是十分有益的。

人们通过体育锻炼,特别是参加那些自己喜爱和擅长的运动项目,会得到美妙的快感和心理上的满足感,运动可以有效地消除消极情绪。

应该注意的是,夏季在室外运动时,宜穿浅色、宽敞和透气性好的运动服。从运动时间上看,夏季上午10时前或傍晚比较凉快时锻炼效果更佳。从运动强度上看,夏季建议选择游泳或强度相对较低、节奏较缓的运动,如瑜伽、太极、散步等。运动一定要注意补水,并做好防护避免中暑。

提前预防,及时就医

立夏后是心理和精神疾病的高发期,因此有类似问题的家庭要格外注意患者的精神状况。在心理上提前做好准备,注意做好情绪调节。

饮食上要顺应节气特征,注意营养均衡,少食辛辣刺激的食物,以清淡为主;

起居上要注意防暑降温,高温或大雨天尽量减少外出,保持身心愉悦。

夏天容易出现的心理和精神方面的波动是正常的反应,只要提前预防,懂得调节,适当宣泄就能平稳度过。

当然,当患者出现明显的症状,影响正常的工作生活时,一定不要讳疾忌医,要及时就医,切勿拖延造成更大的问题。



(内容来源网络)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