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况:招远市玲珑镇沟上完全小学,兼职劳动教师15人,校内劳动基地1处。
一、课程开课情况:
学校根据课程设置要求,1-5年级每周1课时。学校以课堂教育为主,低年级以个人生活起居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注重培养劳动意识和劳动安全意识,使学生懂得人人都要劳动,感知劳动乐趣,爱惜劳动成果;中高年级以校园劳动和家庭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体会劳动光荣,尊重普通劳动者,初步养成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态度。
在课堂教学中借助劳动教材,依据小学《劳动课程标准》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教给劳动方法,扩大劳动范围。充分结合本地资源开发开设家政、烹饪、手工、等劳动实践类拓展课程。在校内活动中嵌入劳动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和绿化美化,把学校草地、花坛、文体设施等作为学生接受劳动实践的场所,参与校园绿化管理、文体设施清洁。
家校合作,建议家长在家庭生活中强化劳动教育,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家长要引导和鼓励孩子主动承担家务劳动,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弘扬优良家风,参与孝亲、敬老、爱幼等方面的劳动。
二、基地建设情况:
劳动基地是进行劳动教育的物质保证,我校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促进劳动基地的开辟和建立。我们开辟了校内的劳动教育基地,面积大约3亩,我们把这项工作作为学生进行劳动锻炼的一项任务由学生承担,种植艾草、金银花,无论是播种还是收获,学生都亲力亲为,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体会劳动的价值。
三、课程实践途径
1.开辟学校劳动基地,开展中草药种植。
2.教室绿植养护。
4.校园卫生绿化
4.坚持家务劳动,跟踪记录“七日劳动清单”
5.完成校内劳动任务。
四、实践活动安排
年级 | 主要内容 | 具体内容 | 培养目标 |
一年级 二年级 | 1.个人物品整理、清洗。 2.简单的家庭清扫。 3.教室卫生清洁等。 4.简单手工制作。 | 1.自己起床、穿衣、洗漱。 2.和家人一起准备早晚餐,能在餐后将碗筷收拾好送进厨房。 3.能在家长协助下,根据课表自己检查书包,带上所需要的学具上学。 4.能够自己洗内衣、袜子等。 5.在家长的协助下,能够自己准备第二天上学或出行要穿的衣服。 6.周末和家人一起买菜、择菜、洗菜。 7.能够将玩具和图书及时归位,整理好自己的玩具箱和小书架。 8.会用烧水壶烧开水。 9.能够为花草浇水施肥。 | 1.树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2.培养集体荣誉感。 3.关爱生命,热爱自然。 |
教师备课内容 (举例) | 《怎样穿衣》《自己洗漱》《怎样摆放餐具》 《我会整理小书包》《我会擦洗书包柜》 《我会擦黑板》《我会洗袜子》…… | ||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 1.家居清洁收纳整理 2.学做家常餐 3.校园卫生保洁 4.垃圾分类处理 5.校园绿化美化 6.参加社区环保 7.体验种植养殖 8.手工制作 9.生产劳动 | 1.参与家居清洁、会整理房间物品、能整理自己的衣物 2.能够对自己的学习用品进行合理的收纳整理,会规划整理自己的书桌。 3.学会制作简单的家常餐,认识并能够熟练使用炊具。 4.会布置餐桌,饭前饭后能主动收拾碗筷。 5.会使用清扫工具,能积极参加校园卫生保洁,承担一项保洁任务。 6.了解校园绿化美化知识等,会使用绿化工具,积极参与校园绿化美化。 7.能看懂手工制作说明,能利用一定的工具进行手工制作。 8.学习动物养殖知识,初步体验动物养殖。 9.根据时令参加田间生产劳动,会使用相关劳动工具。 | 1.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和勤俭节约意识,培养家庭责任感; 2.增强公共服务意识; 3.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懂得生活用品、食品来之不易,珍惜劳动成果。 |
教师备课内容 (举例) | 《怎样洗拖把》《讲台缝隙别忘记》《我会整理小书柜》 《我会做一份菜》 《我会校园绿化》 《手工制作》《动物养护》…… |
五、过程组织与指导
注重围绕劳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要求,从提高劳动教育的效果出发,把握劳动教育任务的特点,抓住关键环节,选择适宜的劳动教育方式。
1.进行讲解说明。围绕劳动为什么、是什么问题,有重点地进行讲解,让学生懂得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加强劳动观念、劳动纪律、劳动相关法律法规的正面引导,指明轻视劳动特别是轻视普通劳动的危害,让学生明辨是非。加强劳动知识技能的讲解,让学生认清事理,掌握实践操作的基本原理、程序、规则,正确使用工具的方法和技术。讲解要与启发思考、示范、练习等结合起来。
2.加强淬炼操作。围绕如何做的问题,注重示范与练习,让学生会劳动。强化规范意识,注重从最基本的程序学起,严守规则,避免主观随意。强化质量意识,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细节,每个步骤、环节都要精准到位。强化专注品质,注重引导学生对操作行为的评估与监控,做到眼到手到心到,有始有终。
3.设立项目实践。围绕劳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完成真实、综合任务,经历完整劳动过程。注重劳动价值体认,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需求,选择和确定劳动项目。强化规划设计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学生对项目实践进行整体构思,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术,不断优化行动方案。强化身体力行,锤炼意志品质,敢于在困难与挑战中完成行动任务。
4.注重反思交流。围绕劳动价值意义的建构,引导学生总结、交流,促进学生形成反思交流习惯。指导学生思考劳动过程和结果与社会进步、个体成长的关联,避免停留在简单的苦乐体验上。组织学生交流分享劳动的体验和收获,肯定具有积极意义的认识,纠正观念上的偏差。将反思交流与改进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劳动中获得成长。
5.加强榜样激励。围绕劳动的精神追求,树立典型,激发劳动热情。注意遴选、树立多类型榜样,不仅要有大国工匠、劳动模范,还要有身边劳动表现优异的普通劳动者和同学。指导学生从榜样的具体事迹中领悟他们的高尚精神和优良品质。明确要求学生在日常劳动实践中努力向榜样看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