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行并进,聚势赋能
——“沙河+土山+夏邱”共同体四月份工作总结
四月,携一缕浅夏的芬芳,凝一份教育共同体真情。从教研中出发,一路跋涉,寻找思想碰撞的诗意和远方;在课堂中探索,一路芬芳,收获教学的精彩和成长。在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提升“沙河+土山+夏邱”共同体学校语文学科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准确把握教学方向,加快教师专业成长步伐,2024年4月11日,沙河镇中心小学、土山镇中心小学、夏邱镇中心小学三所学校的骨干语文老师齐聚夏邱镇中心小学观摩研讨了“仿写课”课堂展示暨单元整合教学研训活动。
一、课堂实践-目标定位
本次活动执教教师是土山镇中心小学的原瑞竹老师。原老师在课堂上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回到生活,回归自我,以生为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展示了师生的风采,老师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并帮助学生解决当下的主要问题,让课堂充满了活跃的氛围。整节课围绕市教研室姜主任提出的“四有”课堂展开,力求达到有“有核心、有结构、有深度、有进阶”的课程目标。
二、磨课反思-整改到位
展示课结束后,原老师首先针对自己的这节课的设计及打磨过程做了介绍:众所周知,讲好一节课,首先要钻研教材,教材不仅包括课本,还包括课程标准、教师用书等参考辅助资料。一是磨课标。深知教师是新课标的实践者,教学的实施必须用课标来引领和指导。构思教案前,原老师和她的团队将新课标的理念融入课堂设计中,因为只有这样的课才是有生命力的。充分认识新课标、解读新课标,把新课标倡导的教学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行为。二是磨教材。这节课充分考虑“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原则,在备课前反复研读教材,有了自己深入的理解,并结合年段特点,单元、章节所承载的任务,先准确把握了教材的编排意图、地位和作用、内容和主题,从而确立了教学目标与重难点。三是磨课堂。最关键的环节就是磨课堂,因为判断一节好课的标准的起点是学生,落点还是学生。只有学生在本节课中目标达成度高才是好课。为完成本次任务,原瑞竹老师及本校语文教研组成员通过在自己学校反复试讲、反复修改。同一个环节不同的学生表现不同,生成的问题也不同,教师通过观看录制视频和请教指导教师不断修改完善细节。针对执教教师的每一次试讲,都有一个暴露问题和不断走向完善的过程,从而对自己教学设计进行熟练和优化。在反复试讲中验证目标定位是准确的,方法是科学合理的,重难点是突出的,课时容量和时间安排是适切的。初磨时,在学校教研组把自己的教学思路理出来,教学流程演绎出来,听课教师对原老师的教学有一个初步了解,大家提出改进完善的意见和建议,走上讲台之前对教案进行了深入修改。再磨,邀请夏邱镇中心小学的李绪明老师进校面对面指导。将写在纸上的教学设计在试讲中演绎出来,通过首次试讲,教学设想、教学流程真实展现出来,通过课堂反馈及时发现了很多问题,在李老师的指导下执教教师对自己的课进行修正。多磨,一遍遍邀请其他教师听课,他们观察到了课堂上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许多有建设性的意见。虽然见解并非一致,甚至有矛盾冲突的地方,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借机可梳理吸收,筛选出有价值的内容并融入教案的修改中。在磨课的过程中,不断试讲、倾听、评议,修改、否定、重构,对于参与教师是一种历练提升。在磨课过程中,由于面对不同班级的学生,学情也是不同的。比如,在6班采用了上台颁奖的方法试讲效果良好,但换了另外一个班就出现了问题。因此,课前进行了多种预案,使本课的教学设计更具开放性、包容性和灵活性,遇到不同班级的学生,发现他们属于什么样的层次水平、什么样的学习特点时,就可以自然切换到与之匹配的教学方式,这样方能实现灵活应变的效果。
三、单元整合-收获满位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原老师分享了自己磨课的经历,老师们认真分析了本课的教学,大家各抒己见:原老师的这节课,是用仿说仿写教学思路展开教学,以教材范例为引领进行教学同时也关注学生情感价值的提升。此外,李绪明老师对这节课也提出了中肯有效的建议。他简明扼要地指出,从课改大背景入手,通过解读新课标,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关于“单元整合”、“项目式学习”等关键词,结合小学语文的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介绍了新课标背景下单元整合教学的具体路径和方法,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课例,干货满满,对一线教师很有启发意义和引领作用。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老师们抓机会,针对自己平时教学中存在的困惑,纷纷向李老师请教,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活动,更是一种指导、一种交流、一种学习、亦是一种引领。仰高笃行,知新致远。这次的研训活动有效地促进了三校语文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更新了教师的教育理念,也为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指明了方向!
教以潜心,研以致远,在新课程理念、新课标要求的背景下,我们共同体学校语文教师会在教研路上砥砺前行、大胆创新,为教育赋能!
莱州市夏邱镇中心小学
20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