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文件精神和《烟台市教育局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 结合我校实际,在劳动动教育必修课的基础上,建立劳动教育清单制度,对学生课外校外劳动任务提出基本要求,引导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 提高劳动素养, 发挥劳动教育在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功能。
一、指导原则
(一) 育人为本。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着眼于学生的终身福和全面发展,以培养学生劳动素养为核心,引导学生参加家庭劳动、校园劳动和社会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掌握技能,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尊重劳动、崇尚劳动,为学生一生幸福奠基。
(二) 因校制宜。 基于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整合周边自然、经济、文化等劳动教育资源,依托农业生产劳动,构建特色明的劳动教育清单,将劳动教育落地落实,让学生面对真实的生活,亲历劳动过程,以劳明理,以劳强技。
(三) 融合实施。将学生的家庭劳动、学校劳动和社会劳动 有机结合,合理安排课内外、校内外劳动时间,灵活安排劳动必 修与选修时长,实现劳动教育跨学科、跨领域实施,将劳动教育清单内容与德智体美相融合,提升劳动教育的实效性。
二、实施途径
(一)发挥劳动教育必修课的引领指导作用。 落实“1+X” 劳动教育课时制度,上好劳动教育必修课,主要用于劳动方案策划、劳动知识学习、技能方法讲解等,以此引领各年级学生顺利完成劳动教育清单,帮助学生更好地习得劳动技能、形成劳动习惯、淬炼劳动品质。
(二) 在课外校外活动中恰当安排基本的劳动清单内容。劳动教育清单与学生的个人日常生活、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丰富劳动体验,提高劳动能力,深化对劳动价值的理解。学生每周课外活动和家庭生活中劳动时间,1至2年级不少于2小时, 其他年级不少于 3 小时。对照劳动教育清单,结合植树节、五一劳动节、农民丰收节等节庆活动,开展劳动主题教育活动,营造劳动光荣的校园文化。
(三) 建立家校社协同机制。在劳动教育清单制度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家庭的基础作用、校的主导作用和社会的支持作用。结合劳动清单的内容和目标,学校通过召开线上家长会等方式,引导家长树立劳动教育理念,争取家长支持,共同落实学生劳动教育清单制度,积极为孩子创造劳动实践机会,督促孩子养成劳动习惯。协调、动员社会相关机构,共同支持学生深入社区、福利院和公共场所等参加志愿服务,开展公益劳动,参与社区治理,提高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推进措施
(一) 科学设计劳动清单。 遵循学生身心成长规律,结合不同阶段学生身心特点和劳动能力,对照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目标要求,系统科学全面地设计劳动教育清单。清单内容体现学生年龄的差异性、学段的渐进性和技能的梯度性。教导处与教研组积极探索,以多种形式创新劳动教育清单内容、实施举措、评价方法等,切实发挥劳动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 应有作用。在清单梳理和组织实施时,要高度关注学生劳动安全,制订必要的劳动活动安全预案,建立应急处置机制。
(二)设置劳动周。每年4月最后一周定为学校劳动周,每学年组织一次。
(三) 开拓多样化劳动基地。学校要统筹劳动教育资源,开拓劳动教育基地,满足学生多样化劳动实践需求,为开展劳动教育创造必要条件。学校立足现有条件,开发校内“勤劳实践园”劳动实践基地,同时有效利用全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活动场馆、研学实践基地等资源,积极开辟和打造多领域、多行业的校外劳动实践基地,为学校劳动周的实施及劳动教育清单任务的落实提供条件保障。
(四) 纳入评价体系。1.学校要结合清单内容每学期组织开展劳动技能竞赛活动,将学生劳动知识学习和参加劳动实践、成果展示的情况真实客观记入学生成长档案。劳动教育清单完成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2.完善学校教师考核制度,将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劳动项目评比结果个人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