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州市土山中学2023-2024学年劳动教育工作开展报告

日期:2024-05-17     

字号:

一、 指导思想

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是中小学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 实施素质教育、 提高学生总体素质的基本途径。 学校要正确认识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育人价值与功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中指出:“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 更要重视德育, 还要加强体育、 美育、 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 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 研究性学习、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强调学生通过实践, 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 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 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具有培养劳动技术技能、 技术素养的主要功能,同时还具有以劳树德、 以劳增智、 以劳强体、 以劳益美和以劳创新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功能。 为了贯彻国家教育部、 省教育厅、烟台教育局等有关文件精神,基于“1+1+X”劳动教育体系框架内容要求, 结合我校加强劳动教育实践课程建设的要求,以及我校开发与劳动教育实践有关的特色校本课程的经验, 制定《土山中学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活动方案》。

二、 总体目标

劳动教育实践是一门涉及面广, 融知识性、 技术性、 实践性及教育性于一体的综合学科, 在培育人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学校规定在初一至初四年级开设“劳动教育实践课”, 开展劳动实践教育活动,把劳动实践教育课”作为中学生必修的课程。 在劳动教育实践中既要利用传统技术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 又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科技知识, 培养科技意识和创新精神, 更好地完成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教学任务。

三、 实施保障:

(一)“1+1+X”劳动教育体系的师资保障。

1.学校要成立由校长或分管校长为组长的劳动教育课程领导小组。结合实际设置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中心或教研组,承担起劳动教育课程规划、开发、组织实施、协调与管理等方面的责任。加强协同教育,要充分发挥共青团、学生社团组织以及家委会的作用,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

2.建立一支能胜任教学的劳动教育实践专职教师队伍包括学校劳动必修课教师、有专业特长的家长、各级劳模、行业工匠、非遗传人等校外指导教师,主要负责劳动必修课、劳动公共课及学校劳动教育 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参与劳动周、劳动实践项目活动、 成果展评等组织指导,努力形成全员参与、分工合作的局面, 实现团队指导、协同教学。 专职劳动教育实践课教师在工资待遇、 职务聘任、 评选先进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对待。 聘任初一至初四年级班主任担任劳动教育实践课兼职教师, 组织各班级的种植、 养殖等各类社团, 带领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劳动教育实践课程强调教育中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 强调学生劳动观念、 劳动态度、 劳动习惯的养成。劳动教育实践课教师应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转变“劳动实践即为体力劳动”、“劳动教育即为德育” 等观念, 将“劳动教育实践”转变为“教育劳动实践”。关注以劳树德、 以劳增智、 以劳健体、 以劳益美、 以劳促创新等多方面的功能实现。

(二)、“1+1+X”劳动教育的课时保障。

1.“劳动”必修课每周至少 1 课时,要进课表、进课堂 。劳动、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国家课程”在初一至初四年级设置,教学时间每周均不少于 1 课时。

2.劳动周作为劳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周与每周至少 1 课时的劳动课不能相互替代。学校每学年设立 1 个劳动周,主要采用专题讲座、项目实践、技能竞赛、成果展示、主题演讲等形式进行。劳动周采取“校外劳动基地集中沉浸式”、“假日自主与学校集中相结合式”两种基本实施模式。劳动周充分利用“五一” 劳动节、“秋分”前后丰收节、“十一”国庆节和春节假期或者学校主题节日、寒暑假等时间统筹安排,注重劳动任务的序列化、 适宜性和综合化。根据市局要求,学校将5月1日-7日或10月1日-7日定为劳动周,适时灵活进行调整。

3.落实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规定的中学生每周课外、校外劳动时间,不少于 3 小时。课外、校外劳动时间,实行总时控制、 弹性管理。

(三)、“1+1+X”劳动教育体系的基地保障。

1.学校建设 1 处校内劳动实践基地。推广 “袖珍菜园”等理念,充分利用校内一切可利用的场所和空间,如学校功能教室、食堂宿舍、房前屋后、校园绿地等, 建设劳动教育活动室,劳动园地、劳动角等,学生不出校园 即能开展校内种植、养殖、岗位体验等活动。

2.学校利用周边劳动教育资源,合作挂牌 (或协议)1 处校外劳动实践基地(顾家蔬菜大棚),作为校内劳动实践基地的拓展和延伸,作为本校经常性劳动实践场所。

3.学校根据学校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任务群的需要,从全市 “社会实践大课堂”场馆或研学实践基地中选择确定 1处基地场馆作为本校劳动实践基地的重要补充。

四、劳动教育实施路径。

1.一个主阵地——课堂教学引领。这里的“课堂”,一是“劳动”课程的必修课堂, 以《劳动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十大劳动任务群为主要内容,用于方案策划、知识学习、方法讲解和劳动价值引领等。二是学科融合课程的课堂,主要各学科根据劳动教育目标的要求,充分挖掘本学科的劳动教育元素,积极渗透劳动教育。

2.一份劳动清单——课外任务驱动,这是实施劳动教育的基本途径,即以劳动清单制度驱动学生完成基本的课外、 校外劳动任务。各校要以《烟台市教育局办公室关于建立中小学生劳动教育清单制度的意见》中的 60 条课外、校外劳 动教育清单参考内容为参照,结合学生成长规律、劳动时长 要求与学校实际,坚持育人为本、因校制宜,制定各自学校、 各年级学生的劳动清单任务,引导学生经历由量变到质变,由劳动频次增加到观念提升的过程,逐渐养成持之以恒、吃苦耐劳等劳动品质,深化对劳动价值的理解。

3. 多种文化浸润,学校通过多彩劳动日、劳动实践节、 劳动文化墙(室)、劳模事迹报告会、校园各种节会等多种 劳动文化建设活动,引导和激励学生们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六一”儿童节、“五四”青年节、学校科技节、艺术节等总结表彰学校师生劳动教育与其融合实施的经验做法,积极营造劳动教育的浓厚氛围。

五、“1+1+X”劳动教育教研支持策略。

1.学校至少举行 1 次校级劳动教育专题会议,不定期举办多次劳动教育专题教研活动。学校于学期初将时间、地点、主题、主要议程安排等在市级报备, 举办实况的信息报道通过校实践教育公众号或市以上媒体进行发布分享,保存好活动照片及相关资料。

2.各学校学年内至少举行 1 次劳动教育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学校劳动教育的重要议题或主要活动安排等。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