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州市文峰中学2023-2024学年体育工作自评报告

日期:2024-05-17     

字号:

文峰中学体育工作自评报告

莱州市文峰中学始建于1995年3月,占地84.66,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是一所省级规范化学校。学校现有31个教学班,1421名学生,专职体育教师6名。学校建有标准的400米塑胶田径运动场,标准篮球场3个,标准排球场1个,足球场1个,乒乓球台16付,学校体育设施配备达到《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基本能够满足体育教学和活动的需要。学校良好的体育设施及环境,为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帮助。

一、教育管理

我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和体育规律,成立以周希伦校长为组长的体育工作领导小组,在校内推行“健康体育、科学体育、全员体育”的理念,以“天天锻炼、健康成长、终身受益”为目标,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建立课程、输送、竞赛、评价、条件保障“五位一体”的学校体育工作体系。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衔接,坚持培养兴趣与提高技能相促进,坚持群体活动与运动竞赛相协调,坚持全面推进与分类指导相结合,全面提升体育教育质量和整体发展水平。每周安排三节体育课,从不因为复习、考试而提前停课,一天之中没有体育课的班级也保证有一节体育课外活动,大课间活动每日开展,眼保健操每天2次。学校每年召开春秋两季运动会(阳光体育节),平常有多种多样的小型竞赛,全校月月有体育活动(竞赛),以上各个项目校政教处、团委等相关部门都有具体的检查评比量化制度。

学校体育办学条件总体达到国家标准,师资配备基本满足学校体育工作需要。构建并实施校内外融合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体育特长学生培养输送体系、教体结合的学校体育竞赛体系、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坚实全面的条件保障体系。 做到“教会、勤练、常赛”,体育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学习、掌握和运用终身体育和健康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学生的健康意识得到加强,良好的体育锻炼、健康行为习惯基本养成,体质健康和运动技能水平明显提升,规则意识、合作精神和意志品质显著增强,心理健康,阳光向上。

二、工作目标实现情况

到 2023年学期末,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明显改善,我校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达到 94%以上、优良率达到 48%;学生运动技能掌握进一步增强,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 1-2 项运动技能,学生健康素养全面提升,学生形成了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肥胖率、龋齿率、近视率连年下降。健康教育开课率达到 100%。

三、主要措施

(一)校内外融合,实施一体化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

以培养学生健康意识、健身兴趣、健身能力和健身习惯为目标改革体育教学,构建并实施体育与健康课、大课间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学校体育竞赛和假期体育与健康教育一体化设计与实施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建立家校社联动机制。

1.加强课堂教学。以“一校一品”学校特色体育项目排球教学为基础,注重学生身心特点,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年级间课程内容和运动项目相互衔接,同类兴趣相对聚集,探索同一学段多样选择的体育教学模式。科学安排课程内容,在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能的基础上,为提高学生专项运动能力。大力推动排球、足球等优势集体项目,积极推进田径基础个人项目,广泛开展乒乓球、武术等普及性项目,充实和丰富体育课程内容,努力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落实《体育与健康 课程标准》中关于健康教育的要求,由体育教师负责授课,结合学生年龄特点,以多种方式对学生健康知识、健康行为进行考试、考查,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生活方式。

2.强化课外体育活动。学校将学生在校内开展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和课外体育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和作息时间安排,人人参与,课外体育活动与体育课教学内容相互衔接、互为补充,重点发展学生体能,满足学生体质健康提升、运动兴趣形成和体育特长发展的需求。切实将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落到了实处,每天上午统一安排 30 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 实行大课间“体能天天练”制度,开展阳光体育活动评比,推动课间体育活动的深入开展。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学校在下午课后组织学生进行体育课外活动。寒暑假、节假日布置体育与健康家庭作业,通过家校联动,形成覆盖校内外的体育与健康教育体系。

(二)实施体育特长生培养输送体系。

学校通过组织初中排球体育联盟的形式,提升学校特色体育项目排球的运动水平。学校通过组建运动队、社团等形式,积极开展课余体育训练,加强了校园排球专项特色学校的建设,为有体育特长的学生提供了成才路径。

(三)教体结合,实施班级、校级、联盟三级体育竞赛体系。

学校建立以面向全体学生为主的校园体育竞赛机制,每年举办二次综合性阳光体育运动会,一次《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运动会,排球、足球班级联赛,“校长杯”,联盟赛,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竞赛,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四)加强基础能力,夯实学校体育保障体系。

1.规范办学行为。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方案和《关于实施义务教育学校音体美课程刚性化管理的通知》的要求,切实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将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列入学校教学计划,从不削减或者挤占体育课、大课间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时间。狠抓三个环节:①课间操班主任必须跟班做操,体育教师必到操场指导;②课外活动班主任和体育教师必须到场,活动的内容随季节的不同而改变,要求既要保持一定的运动量,又要形式多样,学生欢迎;③体育课备课笔记必须完备,每学期领导检查和同事互查两次。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我校严格按照《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基本标准》的有关要求,配备校专职体育教师6人(全校31个班级),学历全部达标,其中高级教师2名,中级教师2名,初级教师2名,所有体育教师每年都要进行校本培训、专项学习(48学时以上)。

3.改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条件。我校现有场地和主要设施:标准400米塑胶田径场1个,标准室外塑胶篮球场3个;标准排球场1面,移动排球场2个;健身路径3块(单杠10副,双杠八副,组合器械三个)。

学校每年体育经费不少于学校经费的1%,并按《中学体育器材与设施配备目录》要求配齐、配足了所需的体育器材设施,满足教学、体育班训练、课外活动的需要。体育器材、设施布局安全合理,有专人管理负责;学校设置有体育器材室,对器材的收发有统一的规定,对体育器材的数量品种、添置、损耗有明确的记载,同时对报损的器材都能及时的添置。

4.健全风险管理机制。完善校方责任险,探索建立涵盖体育意外伤害的学生综合保险机制,学校制定体育运动风险防控应急预案,加强校长、教师及有关管理人员培训,提高学校体育从业人员运动风险管理意识和能力。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提高学生的伤害应急处置和救护能力。规范实施体育教学、活动、训练和比赛。根据体育器材设施及场地的安全风险进行分类管理,定期开展检查,有安全风险的设立明显警示标志和安全提示。

5.学校体育全面培训。加大培训力度,为提高学校体育教学水平,一方面组织老师们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培训,一方面要求老师在教学实践中互相学习,优势互补,要求每个体育教师必须一专多能,技术全面。多年来,学校先后组织体育教师分别参加了新教材、计算机多媒体、普通话、心理健康教育等业务培训。我校体育教师,整体配合好,乐于吃苦,教学水平明显提高,提升专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形成合力,推进学校体育 工作健康发展。

6.建立工作激励机制。科学确定体育教师工作量,把组织开展课外活动、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课余训练、比赛等纳入教学工作量。保障体育教师在职称(职务)评聘、福利待遇、评优表彰、 晋级晋升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待遇,为体育教师配备必要的户外服装及防护用品。对推动学校体育工作深入开展、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升、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输送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进行通报表扬,并在考核上加分。

四、今后还需要努力的方向

1.继续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宣传和实施力度,逐步形成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

2.继续丰富学校课外活动内容,形成有特色的“阳光体育运动”品牌。

3.拓宽体育人才的招生、培养渠道,勇于尝试教、体结合。

4.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切实保障体育教师在职称(职务)评聘、福利待遇、评优表彰、 晋级晋升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待遇。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