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真情境 探究真实践
--学习青岛版小学数学课标教材备课研讨会
2024年4月29日,东厅小学全体数学教师参加了青岛版小学数学课标教材备课研讨会的线上学习。本次学习我们深感新课标不仅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明确的指导,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其中孙晓天教授从教学视角深入剖析了新课标的新颖之处,感受最深的一句话就是教学不变,什么都不会变。整个报告让全体教师受益匪浅。
一、真性情 真感受
听完孙教授的报告感触很深,孙教授用平易近人的语言说着最能进入老师心中的话,带着老师们理解新课标,激发老师们理解新课标。孙教授的报告前说希望今天的讲解能把大家心中的哈姆雷特和剧本中的哈姆雷特尽量融合,让大家心中自己的理解和课标中的要求尽量吻合,吻合的基础是理解。孙教授明确说明目的是启发大家积极思考,如果不能理解听再多遍作用也是微乎其微。身在一线的老师才是真正面对学生真正使用教材。
二、心中有“三会”课堂有“三真”
孙晓天教授从以下三个方面给我们解释了新课标新在哪里?
第一目标新变化:以前的目标是四基,现在的目标是三会。孙教授完全站在一线教师的角度去分析和讲解的,新课标出台至今对于核心素养这个词非常熟悉了,但是真正让我去谈核心素养,我大概只能停留在表面几个核心词,具体在教学时难以具体把握核心素养,主要停留在教授学生知识层面。什么是核心素养孙教授在这里给出了一个可以帮助理解的替换词持久的能力。能让孩子们以后独立生活后,我们在小学教他们的数学能力还能用上,这就是立足当前,放眼长远。一般放眼长远容易被忽视,现在就是要把放眼长远给坐实。而我们的“三会”就是以后能在实际生活中可以用到的。我们要达成核心素养,实现“三会”就要从真实情境出发,情境是新课程目标的杠杆。从真实情境出发,提出真实问题,发现真实世界。孙教授告诉老师们从教学的视角,我们就把课程目标就是教学目标。这样才能促进教学的新变化。
第二内容的新变化:新提法、新视角二者从内容的角度已经在课标中了,新增加是纯粹的新增。体会数学运算在本质上的一致性也就是运算能力进一步深化,理解算理,选择算法。抓住一致性就会把形形色色的算法统一起来,注意挖掘算法上有什么是可以通用的、保持一致的,会使计算变得有序起来。孙教授还提醒注意一致性不是一个显形的,是给我们老师用的一种教学思想;感悟加法法则或者乘法法则,加减乘除有四个法则,最本质的是加法法则。在教学中把这个渗透到学生的学习中去,学生会逐渐从纷繁复杂中理出一些主要的线索。值得我们在教学上尝试,尝试的最佳点在除法教学时把除法和减法连接起来,除法和乘法连接起来,做到真正的对比。
理解百分数的统计,百分数的统计的意义,统计学习的目的是推理,这种推理是豁然性的推理,结果可能成立也可能不成立。百分数既是一般意义上的分数,也是统计量;小初衔接的新视角,负数的概念加强在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不提方程的概念和解法,加强用字母表示数。实际都是在拓展数学眼光,在贯彻“三会”。量感,是感,不是精确的测量,这个能力是估计,没有测量工具时的估计;还有一个词就是随机现象,没有因果。
第三教学的新变化:国家层面的决心意义很大,功利化倾向、灌输式教育普遍、创新能力不够;急需转变育人方式,尊重教育教学规律,激发活力。孙教授指出我们要遵循脑科学的规律、让真正的学习发生,让学生主动投入学习获得本领,学生的情绪高于理智,感到喜欢、好奇时才会真正学习。学生只能从能引起他们关注的事物中学习,特别是他们觉得有趣、愿意做、觉得有意义的事物。对于“三真”的强调完全符合脑科学的规律。“三真”就是让学习真正发生。抽象的东西必须和学生熟悉和喜欢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这几条每一条都会教学有关。
三、用真方法,让学习真发生
1.开展教学实践创新。引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方式: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合作式;情境教学,研究型学习,孙教授提出允许老师们在教学时有一些情境发挥。跨学科研究型学习、大单元,主题化、项目式等综合性学习;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
2.把握新课标意义下的教学特征。数学化贯穿始终,从真实情境到数学问题就是水平数学化体现的是数学眼光、数学语言;结束后再垂直数学化就能到数学方法、模型、结构、体系,体现的是数学表达数学推理;再解释或者结果到真实情境。
孙晓天教授指出,新课标倡导探究式、合作式、项目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这一变化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我深刻体会到,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
通过学习孙晓天教授对新课标的教学视角分析,我校数学老师深刻认识到新课标的新变化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方向和更加科学的指导。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积极践行新课标理念,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