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清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提案 ”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2022年,先后印发了《烟台市中医药发展“十四五”规划》和《烟台市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以规划为引领,以方案为抓手,扎实推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各项任务落实落地。为进一步掌握全市中医药产业的第一手资料,先后到莱州、莱阳、栖霞、海阳、莱山、牟平等区市和荣昌制药、绿叶制药、润中制药等中医药企业进行专题调研,了解掌握中医药产业真实情况,为全市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打牢基础。
一、中医药产业整体推进情况
(一)强化政策保障。烟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把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十四五总体规划,纳入《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市委印发了《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关于促进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目标任务,为全市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保障。高规格召开全市中医药大会,印发了《烟台市中医药发展“十四五”规划》和《烟台市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即将出台《烟台市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细则》。
(二)部门协同推进。市市场监管局出台《关于促进全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将中医药等八大细分领域纳入生物医药产业链统筹优先发展。编制《烟台市关于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园特色化发展的实施方案》,明确在中医药领域,发展中医药健康产业,建立烟台市中医康复养生基地。市海洋渔业局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烟台市海洋生物医药和制品产业的意见》,支持海洋中药资源综合利用。市农业农村局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烟台市现代种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对中药材种植作具体安排。
(三)构建“六个一”推进体系。成立一个市级领导小组,市促进中医药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一个专家智库,烟台市中医药产业专家智库;成立一个联盟,烟台中医药传承创新联盟;制定一个规划,《烟台市中医药发展“十四五”规划》;搭建一条产业链,烟台市中医药产业链;设立一支基金,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子基金。
(四)大力推进中医药种植养殖。全市中药材资源达1206种,种植品种达69种;海洋中药资源达360种,养殖品种达26种。其中,金银花、丹参、北沙参、艾叶、桑叶、黄精等是主要种植药材;海参、石决明、昆布、牡蛎等为主要养殖药材,北沙参种植规模全省最大,海参养殖规模全省最大。重点发展金银花、丹参、莱胡参等道地药材种植。莱州城港路办事处朱家村成立中医药专业合作社,自筹资金种植金银花3000余亩,打造金银花特色小镇。莱阳市16个镇、村成立中医药专业合作社种植丹参、莱胡参、芍药等中药材2400余亩。栖霞华毓中药材种植项目通过开垦荒地,配套水肥一体化设施,种植面积近千亩。重点发展海参、海带、牡蛎等海洋中药养殖,推进“海洋牧场”提质增效,扩大养殖面积,提升海洋中药品质。栖霞华毓中医药产业园和莱阳胡城村北沙参种植基地被评为省级中药材生态种植基地。全市中草药种植面积36万亩,海洋中药养殖面积115万亩,年产海洋中药10万吨,占全省36.6%。全市中药材种植养殖面积达到151万亩。
(五)加快发展现代中药。以荣昌制药为龙头企业,以中药饮片加工、中药提取物、中药保健品、中药保健酒等生产为重点,辐射带动10家以上中药企业,培育中医药产业集群,并纳入市级医养健康产业集群重点扶持。建立烟台市中医药产业重点项目库,将重点项目实行统一管理、挂图作战、销号推进。提升烟台市中医养生传统品牌,扶持壮大中亚至宝三鞭丸、荣昌肛泰等优质传统中药,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延伸中医药产业链条,加快发展莱阳威德中医药产业园。加快发展科技研发、规模化生产和标准化加工等相关产业,打造集中药材种植、名贵中药材组培、生态百草园参观等为一体的现代中草药产业园。加大中药新药或保健品研发力度。建设中医药科研创新平台,支持荣昌制药创建中药制剂技术研发平台与小分子药物研发平台。支持祥隆医药研究院与中医医院合作,五年内研发100种医院制剂。
(六)推动海洋中药。开展海洋中药资源研究,运用多技术融合建立海洋中药活性筛选及药性评价体系。加大海洋中药及制剂研发力度,加强高等院校、制药企业、科研机构紧密协作,推动海洋中药资源开发利用和科研成果转化,鼓励应用超高压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膜分离技术、酶工程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等新技术新方法,开发形成海洋中药新药、生物医用材料、药用辅料等系列精深加工产品。
(七)推进“中医药+”融合发展。发展“中医药+”新业态新模式,实现中医药与保健、养老、食品、文旅等业态的跨界融合。实施“中医药+康养”战略,鼓励医养结合机构为老年人提供中医药服务,支持医养结合机构创建省级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示范基地,全市有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机构11处。御花园老年养护中心被评为山东省首批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示范基地。莱山秀林老年福利服务中心等10家医养结合机构评为烟台市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示范单位。磁山温泉小镇、威德健康小镇等11处机构入围齐鲁康养打卡地培育项目。实施“中医药+文旅”战略,指导艾山温泉、崑龙温泉、磁山温泉小镇等创建省级文旅康养融合发展示范区,龙口南山养生谷获评山东省文旅康养融合发展示范区、长岛渔号小镇康养度假区被评为山东省文旅康养融合发展试点区。蓬莱区评为山东省文旅康养强县,省财政奖励扶持资金1000万元。磁山温泉小镇、龙口南山养生谷、崑龙温泉等3条中医药康养旅游线路已投入实际运营。实施“中医药+农业”战略,推进现代农业与传统中医药融合发展,发展药食同源农产品(中药材)种植,助力乡村振兴。以中草药替代抗生素防病治病,做强烟台中兽药企业。实施“中医药+药膳”,成功举办2023年烟台市“中医药+”营养膳食理论与技能大赛,全市共19支参赛队伍57人参赛。共评出一等奖6个,二等奖11个,三等奖11个,优秀奖17个,优秀组织奖11个。参加山东省第四届药膳大赛,取得历史最佳成绩。烟台市中医医院荣获二等奖,海阳市中医医院获优秀奖,市卫健委获“优秀组织奖”。参加山东省“中医药+”新产品创意大赛。《玉竹甘草慈梨膏》《健颈操》获专业组二等奖,《中医药+啤酒》获专业组三等奖,《祛斑养颜面膜》《青丝甘露》《人参香皂》获专业组优秀奖。《武王艾香》获社会组一等奖。《参苓甘草饮》获专业组二等奖、最具产业价值奖。编写《药膳指南》一书,向机关、医养结合机构、中医医院、学校等单位和机构发放。开展“百味千膳进万家”活动,推动药膳养生进家庭、进社区、进医疗康养机构、进景区饭店,营造“人人了解药膳、家家会做药膳”的保健养生氛围。
二、存在问题
一是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主要是缺乏财政资金扶持。中医药的发展与资金扶持是分不开的,基层中医院资金不足、资金链短缺成为制约中医药发展的瓶颈。医保支持力度不够。我市现行的医保政策只对医保目录内中医非药物治疗报销,但对推拿、拔罐、中药熏蒸等常用且病人易于接受的中医非药物治疗不报销,同时很多中药剂型不报销,限制了中药制剂推广。如代茶饮的中药饮片方便使用,患者依从性好,效果得到患者认可,但因不报销,患者往往拒绝服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医药特色诊疗的推广应用。
二是中药材质量亟待提高。目前,全市道地药材种植面积10000余亩,规模小、尚未形成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种植。中药材种植缺乏必要的技术指导,由于从中药材的种植、采收、产地加工、收购等环节的质量与成本的关系,出现了中药材质量因价格、加工等方面的问题频发,导致中医药临床治疗效果变相的下降,甚至出现医疗纠纷。同时,高标准种植的中药饮片与一般标准种植的中药饮片,缺乏区分标准;高标准中药种植投入周期长,见效慢,资金压力大,目前尚未出台资金支持政策,制约了中药种植发展。
三是现代中药工业底子薄。全市中医药生产、饮片加工企业数量偏少,主营收入较低。规模以上中医药企业目前正常运行的只有17家,中医药产业主营不到收入50亿,整个产业需要中医药龙头企业强力带动。各中医药企业单打独斗,产品相互冲突,存在同质竞争,没形成发展合力。中医药产业集群已具雏形,需要更多有实力的中医药企业强势介入,做大做强中医药产业。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印发《烟台市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细则》。在全市实施中药质量提升及产业促进工程和中医药名品工程,扩大种植养殖面积,增加中药材种植品种,做大做强海洋中药。加大中医药产业在财政支持、税收优惠、人才引进和培养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推动中医药产业和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加快推进中药材种植养殖。在牟平、海阳、莱阳、栖霞、招远、莱州等有条件的区市开展中药材种植。充分利用当地悠久的道地药材种植历史和北沙参“鲁十味”品牌效应,依托华毓中药材产业园、威德中医药本草园、莱州金银花小镇等中药材生态种植基地,培育推广典型经验,扩大种植面积,提高中药材质量,打造省级中药材生态种植基地和齐鲁康养打卡地。
(三)推动文旅康养融合发展。重点打造文旅康养综合体,开发森林康养、温泉疗养、中医药养生等健康旅游产品,引导磁山温泉、崑龙温泉、华毓中药产业园等完善康养服务设施。鼓励磁山温泉小镇、威德健康小镇、金银花小镇创建首批齐鲁康养打卡地,打造好齐鲁康养打卡地精品线路。
(四)深化“校地合作”。进一步深化与滨州医学院、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等驻烟院校的“校地合作”,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规划设置中医药产业和大健康产业相关专业,增加课程,培养更多中医药人才和照护人员,并通过“引企入教”“出校入企”等方式,实现专业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为大健康产业发展提供专业人才支撑。
(五)加强中医药产业人才培养引进。一是稳定人才队伍。因中医药人才培养周期长、成本高,进一步完善人才支持政策,通过编制倾斜、待遇提高、绩效考核等手段,营造中医药人才成长的政策环境。二是重视传承培养。落实基层中医药专家师承带徒项目,进一步开展名老中医“传、帮、带”工作,不断培养年轻中医药骨干人才。三是强化基层建设。开展面向基层的中医类大专生委培政策,解决基层中医药人员紧缺的问题。强化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培养。通过岗位培训、进修、跟师学习等方式,提高岗位技能。
(六)中医药文化宣传。营造中医药特色服务氛围、倡导“治未病”理念等多种形式加强中医药宣传,普及中医药知识,传承中医药文化瑰宝,提高人民群众对中医药守正创新的知晓率,让群众能够接受中医药服务,自觉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
烟台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4年4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