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蜱虫?
蜱俗称蜱虫、壁虱、扁虱、狗豆子、草爬子等。目前全世界已知约1000种。我国蜱类已知2科11属120余种。蜱属于寄螨目、蜱总科。分为硬蜱和软蜱两种,成虫躯体背面有壳质化较强盾板的为硬蜱,无盾板者为软蜱。不吸血时,有米粒大小,吸饱血液后,有指甲盖大。宿主包括哺乳类、鸟类、爬虫类和两栖类动物,大多以吸食血液为生。
二、蜱虫叮咬对人体有哪些危害?
蜱虫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被蜱虫叮咬部位会出现皮肤损伤和瘙痒,甚至发生严重的过敏反应。另一方面,蜱虫是一些人兽共患病的传播媒介和宿主。已知蜱可携带83种病毒、14种细菌、17种回归热螺旋体、32种原虫。蜱虫可以传播的疾病主要有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粒细胞无形体病、森林脑炎、莱姆热、出血热等。其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最常见。
三、外出踏青或郊游时,如何预防被蜱虫叮咬?
1)在衣物上和宠物身上喷洒驱避剂,如避蚊胺、避蚊酮等,对蜱有良好的驱避效果。
2)在野外草丛等区域活动时,避免皮肤裸露,最好扎紧袖口和裤腿,防止蜱爬入,尽量穿浅色、光滑的长袖长裤以便随时检查有无蜱爬上。
3)带宠物去草丛活动后,要及时检查宠物身上是否有蜱虫附着,回来后要及时给宠物洗澡。
四、一旦发现被蜱虫叮咬该如何处理?
发现被蜱虫叮咬、附着皮肤上,可用酒精涂在蜱身上,使蜱头部放松,再用尖头镊子取出蜱,越靠近它的口部越好。
不建议使用凡士林、指甲油或打火机强行“逼”出蜱虫,这样做不仅会伤到自己,还会刺激蜱虫分泌毒素,增加感染风险。
不要生拉硬拽,以免将蜱的口器留在皮肤内。
取出蜱虫后,再用酒精或者碘伏消毒,如出现发热、叮咬部发炎、红斑要及时就诊,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从蜱虫活动区域回来要随时观察身体状况,如出现发热症状,要警惕蜱传疾病。
今年4月是我国第35个“爱国卫生月”,为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入开展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推动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提高群众文明卫生素质,深化健康科普活动,让文明健康理念深入人心,新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充分利用赶大集的契机,深入集市开展“爱国卫生月”系列活动,为辖区居民普及蜱虫的危害及防治并积极发放宣传册,受到了居民的一致好评。
通过本次宣传活动,切实提高了辖区居民对蜱虫的掌握和了解,进一步提高了辖区居民的健康水平、保健意识和自我防护意识,让群众知晓发病后早发现、早治疗的重要性,为科学有效防治蜱虫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下一步我院将一如既往深入田间地头为辖区居民送健康,守护辖区居民的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