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构建高质课堂教学策略体系的实践研究
一、总体进展情况
(一)项目总体进展情况良好,各项工作有序展开、良性运行,成果不断丰富,各项目标正逐一得到落实
1.高质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索
项目组在认真进行理论学习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以人为本,以校为本。通过问卷调查、现场听评课、教师访谈、学生座谈等途径,调查研究我校师生对课堂教学环节和课时安排等的认识与建议,如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更能吸引你,课堂教学环节如何设置更科学,45分钟课时设置的利与弊,等等。
通过分析存在的问题,开展理论学习、观摩,研究教材、学情、教法、学习方式,在梳理特殊的师生互动、特殊的时空安排、教学因素的特殊组合的基础上,探索出适合本校学生的高质课堂教学策略。
2.高质课堂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和多元评价研究
在提炼高质课堂教学策略组织和引导要点的基础上,引导教师自觉加强对高质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索与实践,积极借助信息化手段,有效整合传统经验与教学资源,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教案以及课件等进行再加工和创新,增强自身的积累与应用,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在全校定期开展高质课堂教研,并不断总结完善,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在评价方面,从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科德育效果、家校共育愿景的达成度等角度开展评价研究。
3.经验总结
每个月进行经验交流与反思,大家各抒己见、集思广益。教科室人员全程参与,与老师们共同反思不足,总结经验,归纳思路,为成果的提炼提供基础。
(二)项目重要调整情况
一是根据理论学习和文献研究,对项目名字和研究内容、研究主题做了调整。通过研究讨论,我们对高质课堂形成了统一认识,我们认为高质课堂就是具有一定质量和品味的课堂,是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课堂,是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并能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接受知识,取得高效高质的课堂,是通过课堂教学实现教与学统一的课堂,是对教育内容有所创造与开发的课堂。由此,我们申请将《普通高中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改为《普通高中构建高质课堂教学策略体系的实践研究》。
二是对项目主要考核指标调整、项目骨干等方面进行了调整。
二、取得的重要成果及效益
(一)取得的重要进展及成果
两年多坚持不懈的研究,在学校的支持和全体教师的积极配合下,我们项目组取得了如下成果:
1.合作探究、自我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知识建构策略
(1)自主探索,主动发现,主动建构,培育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借助学案等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主动建构的方式获得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对知识进行多形式的展示与应用,形成学生对知识的长久记忆。
(2)互动建构,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或小组交流或团体展示的方式进一步地对学习材料进行精细的加工,聚焦学科课堂教学的互动维度,这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和情感的提升。
2.多维度、多层次的课型策略
(1)“夯基课”:教师主导,全员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2)“拓展课”:教师主导,借助教师资料推送、网络教育资源(如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e网通等)、微课等开展自主学习;
(3)课后:通过导师制,由教师一对一或一对多对学生开展辅导。
3.弹性课时制——教学时区调整策略
借助脑科学和学习科学的理论,即课堂教学的45分钟内,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可分为启动区、兴奋区、调试区、回暖区、终结区5个时区。在不同的课堂教学时区,学生的思维与认知各有差异。将课堂进行有效分区,采取相应措施,不同的时区铺设相应的教学环节,可以缩短启动区、调试区,延长兴奋区,巧妙运用回暖区、终结区,并有效规避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有利于使学生学会学习、开发潜能,提高课堂效益。
(1)“夯基课”为55分钟,主要针对逻辑思维强的学科的基础知识的教与学,如数学、物理等.
(2)“拓展课”为35分钟,主要针对逻辑思维强的学科的拓展知识的教与学以及体育、美术等学科的专项技能训练.
(3)“素养课”为30分钟,主要针对形象思维强的学科(如音乐、美术等)以及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学科(如体育、心理)的教与学。
4.灵活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培养策略
成立由教科室和教务处组成的课堂教学模式及优秀课例开发督导小组,整合我校的各种资源,开发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及优秀课例,并对课堂教学模式及优秀课例的调研、开发、审定、跟踪管理,对教学质量进行监督和评价。
(1)开发学科: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
(2)开发课型: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
(3)开发人员:所有授课教师均参与本次活动;各学科选派优秀教师,具体负责某一课型教学模式及优秀课例的开发。
(4)开发要求:各科各种课型的教学模式体现学科特点,具有较高的实用性。要能够多角度地调动学生的动手、动嘴、动脑能力,确保教与学始终在教师的陪伴与引领下进行,防止教与学脱节,确保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达到95%以上。
各学科课堂教学的起点与容量适度,能够确保大多数学生能当堂掌握本堂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力求教与学目标的达成度在80%以上。
各学科组整合出来的课堂教学模式应有课堂效果的检测与评价(包括课前、课中、课后)。可以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广泛使用,具有推广和借鉴价值。
(二)物化成果与所获荣誉
2023年,陶淑艳老师执教的《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李影老师执教的《硫酸、酸雨及其防治》、王虹老师执教的《生活中的书法——写“福”字》、刘彩霞老师执教的《无衣》、林雪萍老师执教的《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刘新荣老师执教的《莱阳味道香飘四海——“卤猪肉”预制菜》、马雪翠老师执教的《Time for a chang?》被评为莱阳市级优质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