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人员:全体语文教师
缺席人员及原因:无
教学研究活动主题:文言文教学策略研讨
中心发言人:吕玮
一、活动讨论:
文言文教学策略研讨(以《记承天寺夜游》观课麿课活动为例)
二、活动总结
文言文载负着璀璨的华夏文明,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遗产。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认为文言文有效教学是改变目前文言文教学现状的迫切需要,也是新课程理念和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一)目前初中文言文教学存在着以下现状:
1.从教师教的方面来看:或许是出于功利的目的,较长时期以来,教师对文言文教学内容侧重于“言”,古汉语知识的传授是教学的主要目标。在这种目标下,课堂教学自然就成了对实词意义、虚词用法、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现象、特殊句式等古汉语知识的讲堂。如此一来,“字字落实,句句过关”成了金科玉律,“满堂灌”成了不二选择。另外教学形式基本上是串讲,逐字翻译,逐句讲解,讲完后再来个所谓的“内容分析”、“写法小结”。千篇一律,千人一面。这样的课堂,教师独霸话语,喋喋不休,对学生而言有何兴趣、有何有效性可言?
2.从学生学的方面来看:文言文所使用的语言,虽然同样是汉语,但是毕竟年代久远今天我们阅读它,有些连我们教师也要借助工具书,何况是中学生呢?因此学生对文言文畏难情绪普遍,学习兴趣普遍不高。加上平时缺少文言文积累,对文言文价值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学生觉得学习文言文是一件事倍功半、费时费力而不出成效的事。
但是从《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设计来看,田老师注重教学中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好的克服了以上两个问题。由此看来,只有当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感觉到美,才会全身心投入到所学内容中去。因此,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必须激起学生的兴趣,必须能引领学生徜徉于千古佳作的神奇美妙的境界,流连于祖国文化深厚迷人的海洋,才能真正使教学获得成功。以兴趣激发学习的有效性不失为文言文有效教学的一个方法。
1.加强诵读,读出情趣。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话道出了读的作用及其重要意义,教授的《记承天寺夜游》就做到了重视诵读。而我们的教学偏偏将读这一方法弃置一旁,安排的诵读时间是少之又少,那些有限的朗读也多为机械性的,结结巴巴,错句连连,不见美感。我们教师应还课堂于学生,还时间于学生。鉴于文言文字少意深,音单义广,教师很有必要引导、示范,明确停顿、语气、语调、情感,学生在一定的感悟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读准进而领悟。尽量做到读出抑扬,读出轻重,读出舒缓,读出情感,读出境界,读出文言文的原汁原味。这种无拘无束的诵读根本目的就是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动口的同时也在动脑,以读带动理解,调动感官的积极性的同时也在调动思想器官投入到学习中,进而把握课文基本内容,培养文言文语感,陶冶情操。最后以诵读比赛的形式进一步刺激学生诵读的积极性和好胜心。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学情境是指“与某一事件相关的整个情景、背景或环境”。以《记承天寺夜游》为例,修改后,以莱阳的月亮与930年前苏轼看到的月亮相联系,很好的达到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具体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学生无意识心理特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与某一事件相关的整个情景、背景或环境,从而引起学生情绪产生积极反应的形象整体。
3.鼓励质疑,培养兴趣。在文言文教学的课堂上,许多教师担心学生无法身临其境地投入文本中去体会感悟,同时也为了完成教学进度,往往剥夺了学生质疑的权力,殊不知这样也就在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授课中对学生疑难处、理解困惑处、文意不通处,留给学生更多思考、交流、探讨的时间,这样无形中便可一步步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田老师设计的这堂《记承天寺夜游》中的“质疑问难”环节就很好的见证了这一点。
4.展开想象,提高兴趣。毕竟文言文离我们生活的年代比较久远,而且言简意赅,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但如果我们在学习文言文时注意利用这一久远及言简意赅的特点,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披文入境、披文入情,多角度、深层次品读,从学生自身的个性特点出发,大胆想象,适时交流探讨,定会从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设计的这堂《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品读赏析”环节中,学生们的思绪与积极研讨为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做出了很好的典范。
只要我们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对文言文的教学进行科学的、人文的、有效的教学设计,就一定能实现文言文教学的高效性。
三、活动成果
经过教研活动,引起了教师对文言文教学方法方式的改进,初步形成了文言文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