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的发生和流行,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与健康,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及相关文件制定本预案。
一、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在辖区内涉及重大传染病疫情和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及其它严重影响公众健康事件(以下简称重大疫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具体适用范围如下:
(一)某种在短时间内发生、涉及范围广泛,出现大量的病人或死亡病例,其发病率远远超过常年发病率水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
(二)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某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内同时或者相继出现相同临床表现的病人、病例不断增加、呈现蔓延趋势又暂时不能明确诊断的疾病。
(三)其它严重影响公众健康事件是指具有重大疫情特征,即突发性、针对不特定的社会群体,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受损,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事件。
二、重大突发传染病疫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
组长:张丛涛
副组长:邹大伟
成员: 姜树杰、乔言玲、王智煜、曲凡家、于青华、于杰泳
主要职能:负责组织制定全院传染病防控防治工作方案;负责整合、调动全院卫生资源;组织医疗救治专家组对全院医疗卫生人员展相关知识的培训、重症病例会诊及医疗救治;负责收集、统计救治情况信息;负责上级卫生行政部门交办的其它事项。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公共卫生科,乔言玲兼任负责人。
三、应急处置措施
(一) 重大传染病疫情时,公共卫生科负责人必须于第一时间到达现场,进行排查,根据事件的性质、涉及的人员数量,由领导小组组长宣布启动本预案,以及预案级别,并立即调用医疗救治和防护设备、药品、器械等物资。
(二)领导小组人员为全天候准备人员,并建立有效的通讯网络,听从组长调遣,随时准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三)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全院临床、医技科室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负责医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定期演练;公共卫生科负责疫情上报及消毒隔离和职业防护,并负责与区卫健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系。有针对性进行目标监测,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
当发生上述所列突发事件时,总值班必须于第一时间到达现场,进行甄别,由院长根据事件的性质、涉及人员数量,所需调用医疗救治的防护设备、药品、器械等情况,宣布本预案的启动。
四、报告制度
(一)任何部门及个人对突发重大传染病疫情必须立即据实报院总值班,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报告内容包括:发病数量及目前病情,参与救治科室。
(二)院总值班迅速向主管院长汇报:
1.突发事件的性质。
2.发病数量及目前病情。
3.需要参与救治科室。
4.需要调用的人员、药品及设备。
(三)公共卫生科按程序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四)医院指派公共卫生科专人负责突发事件或疫情,定期向全院通报。任何部门和个人未经批准不得向外界散布有关突发事件的信息。
五、传染病疫情预警机制
各科室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要求,建立相应的预警机制。
(一)预警分级
三级预警:外地出现疫情,本市无新发病例或疑似病例时,在保证正常医疗秩序的前提下,由公共卫生科组织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办公室提供必要的物资储备。
二级预警:本市出现疫情,本院接诊疑似或确诊病例,未开放发热接诊室时,做好全面启动应急预案的准备,感染管理科和公共卫生科加强消毒隔离制度的监督指导和医务人员个人防护措施的落实,保证医疗工作的正常进行。
—级预警:全面启动本预案,开放发热接诊室,整合医疗资源:
1.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启动后,各责任科室人员必须时刻坚守岗位,服从医院统一安排。
2.强调各科协同,局部利益必须服从整体利益。
3.严格执行各项诊疗常规,保证病历资料的科学性及完整性。
4.设置警戒线,所有参加救治的人员均有义务阻止无关人员进入救治区域,并防止患者及可疑人员离开。
5.救治科室保留病人呕吐物、排泄物及血液标本。未经公共卫生科批准,病人排泄物不得随意处置。
6.各科室不得以任何借口拒绝收治患者。
7.做好后勤保障:
(1)保证通信畅通;
(2)电力、热力、通风、水源的供应;
(3)计算机维护信息系统做到信息准确,运行正常;
(4)安全保障,阻止无关人员进入隔离区;公安部门保持联系,实施对嫌疑人的监控。
六、突发事件分类:
(一)性质分类:1)批量呼吸系统传染病;2)批量消化系统传染病。
(二)地点分类:1)本市本区;2)本市外区;3)外地;4)本院。
七、突发事件的物资准备:
(一)药品;
(二)物资器械(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包、担架、夹板、颈托、电筒、简易呼吸器等);
(三)口罩、帽子、手套;
(四)车辆;
(五)食品、水;
(六)消毒物品。
八、突发疫情应急处理程序
(一)公共卫生科接到科室疫情报告后,要进行初步判断,立即报告分管院长,并组织应急小组成员迅速到临床科室调查处理。配合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核实诊断:查看病例,进行个案调查,问清病史、症状,检查体征和核查检验结果,找出共同特征。
(二)确定登记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医学观察,密切注意继发病例出现。
(三)积极配合对病例、接触者相关标本的采集工作,进一步取得病原学和血清学诊断依据。
(四)根据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初步诊断意见,提出医院的治疗隔离防控措施:1)指定隔离病区和医学观察区,将疫情病人进行统一隔离观察和治疗,隔离密切接触者,是否出现继发病例;2)住院部所有科室病区要加强通风和空气消毒,每天对病房醋熏蒸(或过氧乙酸喷雾)消毒两次;3)医务人员要提高防控意识,加强自身防护。
九、总结阶段
疫情平息无继发病例和病原携带者出现,防制措施取得明显效果后,报请区卫健局和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取消疫情报告,及时对本次暴发疫情的调查处理进行总结,将有关调查表格、数据、资料分类整理、归档,并提出下阶段具体防控要求,落实首诊医生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对在应急处理过程中有失职行为的科室和个人,要根据造成的损失和影响的严重程度,追究相关当事人的责任,并按医院的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十、公民防疫基本行为准则
(一)勤洗手
手脏后,要洗手;做饭前,餐饮前,便前,护理老人、儿童和病人前,触摸口鼻和眼睛前,要洗手或手消毒;外出返家后,护理病人后,咳嗽或打喷嚏后,做清洁后,清理垃圾后,便后,接触快递后,接触电梯按钮、门把手等公共设施后,要洗手或手消毒。
(二)科学戴口罩
乘电梯时,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进入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时,应佩戴口罩;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等症状时,就医时,建议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以上级别口罩。口罩需及时更换,每个口罩累计佩戴时间不超过4小时。
(三)注意咳嗽礼仪
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捂住口鼻,无纸巾时用手肘代替,注意纸巾不要乱丢。
(四)少聚集
疫情期间,少聚餐聚会,少走亲访友,少参加喜宴丧事,非必要不到人群密集的场所。
(五)文明用餐
不混用餐具,夹菜用公筷,尽量分餐食;食堂就餐时,尽量自备餐具。
(六)遵守 1 米线
排队、付款、交谈、运动、参观、购物时,要保持1 米以上社交距离。
(七)常通风
提倡勤开窗通风,每日开窗通风2~3 次, 每次 20~30 分钟。温度适宜时,可使窗户常开。
(八)做好清洁消毒
日常保持房间整洁。处理进口冷冻食品的炊具和台面,病人及访客使用的物品和餐饮具,要及时做好清洁消毒。收取快递时,用75%的酒精或含氯消毒剂等擦拭或喷洒快递外包装,拆封后及时丢弃外包装,并做好手卫生。空调使用前,要对空调壁挂机过滤网、蒸发器表面、进出风口进行清洗和消毒。
(九)保持厕所卫生
马桶冲水前盖马桶盖,经常开窗或开启排气扇,保持存水弯水封。定期清洁消毒厕所内卫生洁具和地面,表面有脏污或霉点时,要及时清洁消毒。
(十)养成健康生活方式
加强身体锻炼,坚持作息规律,保证睡眠充足,保持心态健康;健康饮食,戒烟限酒;做好每日健康监测,有发热、干咳、乏力、咽痛等症状时,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