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教师能力 塑造未来之基石
一、指导思想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针,以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和新课程理念建设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使教师进一步巩固专业思想,热爱教育事业,提高教育教学能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善于运用新的教育理念实施素质教育的新型教师队伍。
二、培训对象
栖霞市西城希望小学全体教师
三、培训内容
(一)专业知识的深化与更新
专业知识是教师能力的基础。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不断更新,教师需要持续学习,深化专业知识,掌握最新的教育技术和教学理念。通过定期参加专业培训、研讨交流,教师可以拓宽视野,汲取新知,确保自己的教学始终与时俱进。
(二)教学技能的提升与创新
教学技能是教师传授知识、启迪智慧的钥匙。教师应该不断锤炼自己的教学技能,探索适合孩子们的教学方法。互动式教学、情境教学、项目式学习等创新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教师还应注重课堂管理,创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课堂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三)情感沟通与心理关怀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孩子们心灵的引路人。因此,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情感沟通能力和心理关怀能力。通过倾听、理解、支持,教师可以建立起与孩子们的深厚情感联系,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和挑战。这种情感上的支持和关怀,对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四)教育研究与反思实践
教育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够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和总结,不断探索教育规律,提升教学效果。同时,积极参与教育研究项目,与同行交流分享,可以推动整个教育行业的进步和发展。
四、具体措施
(一)举行教学比武,扎实教师基本功。
所有任课教师都必须参与教学比武活动。教师教学比武活动重点是进
行教学基本功比武,主要形式:现场讲课。讲课重点展示教师的基本教学素养,包括教学观念与知识功底、教学设计与教学组织实施能力,特别是教学语言、教学板书、教学仪态教学示范和实验操作等方面。
(二)采取“青蓝工程”师徒接对的传统方式
通过校内师徒接对培训,充分发挥骨干教师、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具体安排:
1、师傅要从备课、上课等各个环节精心指导徒弟,切实提高其业务水平。徒弟要诚恳、虚心学习师傅的教学艺术。学校要分阶段安排青年教师上公开课,组织其他教师真诚地进行听课、评课,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2、对学员要求
制定好个人发展计划,参加好培训活动,做好笔记、卡片,及时记录心得、案例与反思,上好汇报课,做好阶段培训学习总结。
每一课:充分准备教案、教学资源,精讲精练,随堂作业,及时批改,每课反思。
每一周:师徒互动1次以上,听取讲座、辅导1次。
每一月:听课5节以上,撰写案例或体会。
每学期:进行学期总结。上交听课笔记、学习总结。
培训期满,组织汇报活动,汇编青年教师成长案例集,表彰优秀师徒组合。
(三)利用各种渠道开展培训工作
首先以校内教研为基础,教育联盟为载体,参加教学观摩、经验分享会等活动,教师相互交流教学心得、分享成功案例,从而拓宽视野,学习到不同的教学风格和管理方法。另外,为教师提供平台参加教育学术会议,让教师能够接触到前沿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聆听专家报告、参与学术讨论,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鼓励教师进行到远程研修等专业学习平台进行学习。这些平台上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相关课程,涵盖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课程设计等多个方面。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时间安排,自主选择课程进行学习。
培养教师的能力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只有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我们才能为孩子们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未来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