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风病是由麻风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疾病,影响外周神经系统、皮肤和其他组织,可在人与人之间传播。本病潜伏期很长,难以早期诊断,患者主要表现为皮肤损害、感觉麻木、肌无力等症状。麻风病人是本病的唯一传染源,传播途径有呼吸道、接触传播等,如能及时规范治疗,预后较好。
主要病因:
一般认为麻风病是一种病 谱性疾病,患者病情随着其免疫力变化而变化。目前认为麻风杆菌是通过飞沫、痰液,通过呼吸传播或接触传播,经过破损的黏膜或皮肤进入未感染者,偶尔或短期接触并不传播此病。绝大多数接触麻风杆菌的人并不患病,因为其免疫系统成功抵抗了感染。
诱发因素
长期处于人口密度大、人员流动频繁的场所,由于与未经治疗的麻风病患者接触,可能诱发本病。
流行病学
麻风病为全球性分布,但发病率最高的地区是亚洲及非洲,麻风的患病率与发病率近年来迅速下降。麻风主要在农村流行的原因之一,可能是接触污染土壤,并经皮接种而传播,这种情况至少部分起源于赤脚行走。
传播途径:
呼吸道传播
由于鼻腔和上呼吸道分泌物中可排出大量细菌,故推测麻风杆菌进入人体方式是借气溶胶经呼吸道吸入。
皮肤密切接触传播
长期皮肤密切接触是主要传播途径。
间接接触传播
麻风杆菌可以在患者的衣物或日用品上存活多日,故通过穿着或使用多菌型麻风患者的衣物或日用品而被感染成为可能。
其它传播方式
在多瘤型麻风患者的乳汁、精液、脐带、胎盘中以及某些昆虫体内虽查到麻风杆菌,但尚无确切证据证明可以造成麻风病的传播。
好发人群儿童、老人及免疫力低下的人
儿童、老人及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有较大的感染风险,儿童以结核样型麻风为主,无性别差异;
成人中瘤型麻风多见于男性,男女之比为(2~3):1。
症状
麻风的临床表现轻重不一,主要侵犯皮肤和周围神经,少数病例可累及深部组织和内脏器官,可能并发感觉障碍等情况。
典型症状潜伏期
3个月至26年,多为2~5年,主要症状表现为皮肤和周围神经损害两方面。皮肤为形态多样化损害,有斑疹、丘疹、结节、斑块、浸润、水疱、溃疡及萎缩等。皮肤的附件如毛发、眉毛脱落,汗腺和皮脂腺被破坏,造成汗闭和皮肤干燥。
周围神经症状,受累的周围神经呈梭状、结节状或均匀粗大,常被侵犯的周围神经有尺、耳大、正中、腓总、眶上、面、桡及胫神经等。
麻风反应:
在麻风病慢性过程中,突然出现原有的皮肤和神经损害表现加剧,或出现新的损害,并伴有畏寒、发热、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称麻风反应,分为二型。兼有两种变态反应者,称为混合型变态反应。
I型麻风反应
表现为部分或全部皮肤红肿、浸润、局部发热,多无全身症状。
II型麻风反应
表现为发热、头痛、皮肤出现结节性红斑,以及急性虹膜睫状体炎、急性睾丸炎、附睾炎、关节肿痛等。
并发症:
浅感觉障碍
温觉障碍出现最早,痛觉障碍次之,触觉障碍最晚。
运动障碍
由肌肉萎缩或瘫痪所致,如尺神经受累可产生小指和无名指弯曲,小鱼际肌群及骨间肌萎缩,对指活动障碍,造成“爪形手”畸形。正中神经受累可使大鱼际瘫痪和萎缩,拇指旋后内收,掌面和手掌平行,形成“猿手”状;桡神经受累则形成垂腕及垂指畸形;腓总神经受累可产生足下垂;面神经受累则出现面神经瘫痪。
营养性障碍
调节血管舒缩的自主神经受累,可造成供血不足,皮肤干燥、萎缩,易产生水疱和溃疡,指甲增厚失去光泽、易破裂,肌肉萎缩,手足骨质疏松。
就医
出现皮肤损害、畏寒、发热、乏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通过神经检查、细菌检查等可以确诊麻风病,还需注意本病与神经系统疾病等相鉴别。
就医指征
出现皮肤损害、畏寒、发热、乏力、头痛等症状,伴有浅感觉、运动、营养等障碍,应及时就医。
就诊科室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感染科就诊。
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