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阳市赤山初级中学学校信息化工作专项发展规划

日期:2024-03-12     

字号:

为了加快推进我校教育信息的进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基础教育跨跃式发展,特制定出我校数字校园建设发展规划方案。

一、现状和背景

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到位”的指导思想,学校先后建成微机室1间,交换机房1小间,1套校园广播系统,1套校园网络监控系统。教学班全部实现“班班通”,各处室办公室配备了办公电脑,建设了50台机器的学生微机室,任课教师的计算机配置已达到1: 1。多媒体教学手段进入课堂,实现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办公用计算机因配置较早,出现了老化的现象,对教学和学校管理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注重实效”为原则,以学校网络及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以教育资源、信息交换平台和应用软件建设为重点,以教育教学信息化应用为核心,以管理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为保障,以全面改革学校教育教学手段、创新教育模式、提升教育质量为目的,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构建数字化校园体系,为实现我校教育现代化奠定基础。

三、总体目标

从2020年4月-2025年底,拟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完成“数字校园”的规划、设计和实施。其主要目标是:

1、提出并确定“数字校园”的体系结构,制定“数字校园”的信息标准与应用标准,以及各系统之间的网络接口标准;

2、争取建设一个为全校提供服务的数据中心平台和教学资源库,包括主机托管、虚拟主机、应用服务、数据存储服务、数据备份服务、数据安全服务等。

3、建立全校的网络安全体系,保证校园网络信息安全,实现校园网络及其应用系统的安全高效运行。

4、促进网络平台不断升级完善,确保校园网络高效稳定运行,构建一个具有国寺营学校特色的数字化空间,拓展校园的时间、空间,扩宽校园网络功能。

四、组织保障

为实现总体目标,学校成立专门的数字化校园建设领导小组

组长:祝涛

副组长:于泾涛

组员:李义侠高太清及各班班主任

五、实施步骤

根据轻重缓急、应用优先、易于推广的原则,考虑我校信息化发展实际应用情况,计划分三个阶段分步实现总体目标。

(一)2020年4月-2022年7月底目标

1、对教师机进行维修,确保所有的教师机都正常运转,适时更新部分办公用机。全面对教师进行计算机应用培训,要求在职教师全部参加。

2、加强学校中心机房的建设与维护,实现各级部门分级信息管理。

3、学校成立的“数字校园”建设专门管理部门,针对学校的现有信息系统,完成统一信息资源规划,规范“数字校园”建设标准。

(二)2022年9月-2023年7月底目标

1、校园网络是“数字校园”的基础,根据需要更新主设备,其主要内容包括:核心交换机、核心服务器、标准的网络主控室等关键设备,做好防静电及消防措施,确保网络信息安全。使校园网硬件平台扩展预留出接口,为“数字校园”建设的后期项目打好基础。

2、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使之成为生活和工作的必需品。

3、协同县教育局和其他兄弟学校建立公共数据库平台,实现数据共享、数据交换,互惠互用。

(三)2023年9月-2025年12月底目标

1、争取任课教师的微机由台式机向笔记本电脑转变,达到便携实用。

2、切实加强教育、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方面的管理信息系统、业务系统,争取实现优质教学资源、数字图书馆、虚拟实验室等资源共享。

3、落实在职教师的计算机应用培训,保证校园网络畅通,教育、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信息化应用水平达到领先水平。

4、扩大信息技术教师队伍,搞好信息技术教师再教育培训,整体提高教师学生信息科技的水平。

5、全面提高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实现教育行政管理、校务管理信息化。

六、建设措施

(一)健全组织机构,落实建设任务。

学校成立“数字校园建设领导小组”,负责“数字校园”建设工作的组织、计划、宣传动员、统筹协调等相关工作。

(二)争取资金投入,保障建设需要。

积极争取上级对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支持,逐步加大“数字校园”建设资金投入力度,保障“数字校园”建设、维护和运行经费。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的机制,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参与,拓展融资渠道,想方设法解决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努力实现年度“数字校园”建设。

(三)完善管理监督体系,保证建设质量。

“数字校园”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资金投入大,技术要求高,需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统一标准、分步实施。必须加强管理,确保资金使用效益和工程建设质量。

(四)采取有力措施,培养建设人才。

“数字校园”建设成败的关键在人。要高度重视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切实采取措施,有计划地开展对教师、技术人员师资信息能力培养培训工作,能经常性地组织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和教学研究活动,定期组织教师在县内外及校内参加信息技术培训和教学研兖活动。鼓励教师开发特色资源、教师博客、学生博客、课件制作、电脑作品、素材库等,组织有关教师建设符合我校特色的校本教学资源。使每位教师均达到一专多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确保“数字校园”建设人才队伍的相对稳定。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