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使学校持续、稳定、快速发展,把学校建成师生共同成长的幸福家园,造就一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把学生培养成适合社会需要的有用的人才,增加学校的文化底蕴,根据上级教育部门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我校三年发展规划。
一、学校的基本情况
(一)学校基础设施情况
我校位于莱阳城南,火车站驻地,始建于1969年,原名为姜家庄联办中学,1992年学校自筹资金实施学校搬迁工程,1994年8月迁入新校,更名为莱阳市古柳中心初级中学。学校占地面积53336平方米,校舍总面积15600平方米,包含一座办公楼,两座教学楼,一座综合楼,400米跑道塑胶操场,每个教室配备液晶电视多媒体设备,各种功能室器材、录播教室及多功能厅配备齐全,理化生实验室符合国家标准。设有学生餐厅,保证学生中午就餐。
(二)学校教师队伍情况
我校共有在岗教师171名,一线专任教师167名。
学历结构:具有研究生学历7人,占一线教师总数的4.19%;大学本科学历152人,占一线教师总数的91%;具有大学专科学历的有8人,占一线教师总数的4.79%;学历达标率为100%。学历层次较高,专任教师配备齐全。
职称结构:具有高级职称的36人,占一线教师总数的21.56%;中级职称的有59人,占一线教师总数的35.33%;具有初级职称的有72人,占一线教师总数的43.11%。
年龄结构:30周岁以下的教师有48人,占一线教师总数的28.74%;31—40周岁的教师有36人,占一线教师总数的21.56%;41-50周岁的教师有40人,占一线教师总数的23.95%;50岁以上的教师有43人,占一线教师总数的25.75%。从年龄结构看,各年龄段比例比较合理。
从骨干教师情况看,学校现有烟台名班主任1人、首批烟台市教坛新秀2人、莱阳名师2人、梨乡能人1人、莱阳名班主任3人,莱阳市学科带头人4人,烟台市教学能手4人。市、省级骨干教师队伍薄弱,教师队伍建设处于发展的瓶颈阶段,形势非常严峻,任务十分紧迫。但是,学校教师奉献意识、合作意识较强,大部分教师能不计个人得失,以校为家,全身心扑在教育教学上,集体荣誉感较强。
(三)学生情况
学校现有44个教学班,2247名学生,其中初一12个班,600名学生,初二11个班,555名学生,初三11个班,573名学生,初四10个班,519名学生。学生主要来源于火车站周围的企事业单位、村庄、社区,包括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成分比较复杂,基础参差不齐,学习习惯、行为习惯不尽如人意;升入初中的成绩居于城区初中下游。
(四)学校教育教学情况
近几年,我校紧紧抓住“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这一主题,围绕“教书育人”两项工作,积极创办“师生共同成长的幸福家园”。德育管理上,学校依托“习惯养成教育”、“学生自主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三大教育系列,倡导“让学生做喜欢做的事,让学生自己做,让表扬进行到底”,学校的各种主题活动、比赛等放手、放心让学生自己组织、策划,德育工作成效显著。教学教研方面,以“三段四步”互助教学模式研究为抓手,积极进行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研究;“德融数理·知行合一”德育新模式研究;教学方式变革与运用教改实验等,强化集体备课和作业批改与优生辅导,积极改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小助教的作用,创建和谐高效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不断提高。学校先后被授予国家教育科研先进单位、省素质教育实验基地、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省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省心理健康先进单位烟台市规范化学校、烟台市校园安全文明单位、烟台市教科研先进单位、烟台市校本教研示范学校、烟台市常规管理示范学校;“烟台市教育教学工作先进单位”、“烟台市家校协同育人示范学校”、“烟台市学校德育工作先进单位”、“烟台市教师队伍建设工作表现突出的集体”、“烟台市实验教学先进单位”。莱阳市教书育人先进单位、莱阳市绿色学校、莱阳市教育科研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并连续多年夺得莱阳市中小学体育文体艺术节初中组团体总分第一名。校园足球联赛初中组男女第一名。存在主要问题:一是德育教育没有形成序列化,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二是青年教师培养机制不够完善;三是学科之间发展不均衡,优势学科成绩有所下滑;四是家校联系渠道不够畅通。
二、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牢固树立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思想,紧紧围绕“体现特色、提升形象、促进发展、构筑品牌”的总体目标,遵循规范有章、管理有情、民主公开、高效运行的治校理念,扎实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强化课程教学实施,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推进“双减”工作有效落地,根据《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强课提质行动实施方案》有关要求,力求在规范中发展,在发展中完善,在完善中创新,在创新中腾飞,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全环境育人,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奠基。
三、办学理念
核心理念:树人达远
基本理念
校 训:立根养慧 积厚成材
校 风:诚朴向善 守正标新
教 风:潜修树范 善教有格
学 风:学趣相融 精勤析理
发展愿景:根植梨乡、叶茂四海、古今相承、和谐共生的品牌名校
办学宗旨:传承华夏神韵 构筑生命舞台
培养目标:培养心系家国、放眼世界的时代栋梁
四、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发挥自身优势,解决存在的问题,改变劣势,经过三年的努力工作,把学校建设成为教学环境优雅、教育理念先进、管理思路清晰、办学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师资队伍优秀,教学质量一流的省级规范化学校,打造市级乃至省级名校,实现学校由“优质校”向“理想校”的转变。
(二)年度目标
2021年9月—2022年8月: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建立和谐、科学的学校管理机制;充实学校图书、实验、音体美、电化教学设备,落实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全面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推动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构建形成“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信息化教学新常态。继续推行“绿色帮扶、教学相长”青年教师培养工程,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巩固提高,办学特色更加突出。
1、创建书香校园。充分利用校园书店,开展“阅读力等于学习力”提升工程,邀请赵春林教授进校指导。实施图书进班级,每个教室订做一排书柜,把图书搬进了教室,学生可以自由阅读,近距离感受名著的滋养,为学生内涵发展提供了精神食粮。教室外,每个班级一块刊板,学生各种优秀的书画作品,手抄报等张贴在刊板上,为学生自主发展提供了展示的平台,成为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
2、落实核心素养。注重学生的书写、阅读、口语交际训练,开展了三个“十分钟”活动:早晨课前十分钟进行“经典诵读”,让校园充满朗朗读书声;中午课前十分钟进行“爱国歌曲大家唱”,让校园充满嘹亮的歌声;晚学前十分钟进行“书法练习”,让校园墨色飘香。
3、畅通交流渠道。开通校长信箱、落实领导与教师谈话制度、开展师德主题教育、制定《莱阳市古柳中学教师文明礼仪规范细则66条》,从各个方面进一步规范教师的施教行为,与教师签订“师德承诺书”、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努力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评选“师德标兵”“最美教师”等,树立正能量。
4、规范办学行为。积极贯彻落实“双减”政策,以校本教研为总抓手,以创新备课方式、实施电子备课为突破口,以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为切入点,把课堂作为提高素质教育的主阵地,通过集体备课、班教导会、示范课、研讨课、青年教师达标课、同课异构等活动加强合作教学,探索构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效课堂。
5、推行学生自主管理。成立班级、级部、学校三级自主管理委员会,让学生自己做主,为不同的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培养,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利用心理咨询室,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和监测,使不良心理矫正率达90%。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通过“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教育,使学生行为习惯合格率达80%。开展每月一次的文明班级、星级学生评选活动。
6、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明确了和谐的内涵:物的和谐,达到校园布局合理,物品摆放有序;人的和谐,达到身心健康和悦,思维积极向上;人物和谐,实现环境整洁,天人合一;人人和谐,实现与人为善,同事和敬。着力在教师考核上下功夫,实行了教师捆绑式评价制度,通过捆绑式评价,促进教师间的真心合作,实现教研组教师之间资源真正共享,集体备课的落实真实有效,增强教师之间的凝聚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7、办好特长兴趣小组。注重建设与过程管理,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活动。大力推进阳光体育活动,充分发挥“山东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优势,开展独具特色的体育运动。
8、落实青年教师培养。以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研究;“德融数理·知行合一”德育新模式研究;教学方式变革与运用教改试验等为抓手,夯实集体备课和示范课、立标课、达标课,让青年教师在老教师的带动下快速成长。
2022年9月——2023年8月:在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创建“和谐”校园文化特色。按照“环境和谐”、“人际和谐”、“班级和谐”、“课堂和谐”、“师生和谐”、“活动和谐”的育人思路,有效利用各种载体,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学特色品牌,教育教学质量稳居全市前列,把学校建成莱阳、烟台市窗口学校。
1、优化校园文化。完成学校校园整体规划布局,形成双“品”字形结构,寓意“教书育人,品行双修”。充实完善楼梯走廊、读书长廊、班级文化墙,设计围墙文化,形成古柳的文化特色。
2、细化各种制度。加强学校的建设与管理,形成完整、科学、人文化的学校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完善《教师年度考核方案》、《评先树优方案》,修改各种教育教学制度,充分调动全体教师工作积极性,形成团结奋进、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3、强化骨干教师培养。提高教师的培训层次,落实“青蓝工程”,建设一支有独特教学风格和科研水平的优秀教师队伍,培养出在本县有声誉的教学名师。各级各类教学名师达到专任教师的30%。
4、打造高效课堂。“三段四步”课堂模式研究形成规范、特色。重点落实小助教策略,打造行之有效的方法指导课型。研究打造适合学校教师专业成长的教科研模式。
5、规范德育管理。依托“三个习惯养成”、“心理健康教育”和“自主管理”三驾马车,推动学生管理常态化、规范化。形成具体的可操作的学生喜闻乐见的以达成的操作规范,每一步都有具体的要求。
6、落实活动育人。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教育落到实处。文明班级、星级学生评选活动成为常态。
2023年9月——2024年8月:实现创建师生共同成长的幸福家园的目标,创设和谐的校园环境,学生自觉履行三个习惯、形成较强的自主管理能力,身心健康发展。建设一支研究型教师队伍,学校承担(参与)3—5项市级以上研究课题,每位教师至少具有一项专业特长,学校综合实力和影响力稳步提升,稳保全市一流行列地位。
1、校园绿化美化有特色,符合学校“和谐”的文化理念,营造“一草一木会传情、一砖一瓦能育人”的浓厚校园氛围。
2、创建书香校园,营造读书的氛围。开展“读书沙龙”,定期举办教师、学生读书交流活动,亲子读书活动。
3、高效课堂建设与教研活动形成规范,有学校的特色,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4、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形成自觉,校园文明和谐积极向上,从根本上根除乱扔杂物、说脏话、下课吵闹的现象。
5、形成规范的活动序列,通过“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的活动方式定期组织有意义的活动,学生组织、参与度高,激发学生的热情,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6、校本培训形成制度,“青蓝工程”形成规范,各级名师比例稳步提高,模范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带动教师整体素质提升。
7、兴趣小组、社团活动组织有序,活动开展有特色,学生特长发展有成效。科技创新活动成效明显。
8、教科研活动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树立“问题即课题”的意识,自觉承担各级科研课题,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五、措施与保障
(一)建立健全制度,抓好领导干部及教师队伍建设
1、完善以校长负责制为核心,校级领导-处室、级部-教研组三级管理体制,落实校级领导值周、带班制度,明确责任,落实分工,做到事事有人做,处处有人管,不留管理漏洞,强化责任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完善教代会制度,以人为本,实行民主管理,做到财务公开,评先树优公平,对待每一位教师公正。
2、各部门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健全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并修订成册,每一位教师一本,做到制度熟悉在心,行为随时自觉。做到及时监督检查,及时纠正工作中的不良现象,实现学校管理规范化、制度化、自觉化。
3、根据学校三年规划和年度工作目标,各部门、各级部、各学科制定年度及学期工作计划,并有活动安排、活动方案、活动过程资料、活动总结等,做到事事落到实处。
4、学校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真心实意地依靠教师办学的思想,坚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管理工作的中心位置,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组织教师学习,落实教师每月例会制度,分析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解决制约学校发展的核心问题。
(二)立足校本研修,提升教师业务素质
以师德教育为先导,以师能提升为核心,以青年教师培养为抓手,加大了工作力度,细化工作措施,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1、加强师德建设、以人为本、依法治校、师生共进、和谐发展。着重抓好三个方面:一是增强敬业精神;二是热爱学生,特别是后进生;三是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使我校教师都能自觉以优良的风范和人格力量教育影响学生,学校将把举止文明、仪表端正,廉洁从教等作为考核教师的重要内容,每学期通过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弘扬文明高尚的师德,并积极吸收优秀中青年教师入党。
2、优化集体备课,深化学科教研。首先保证教研时间,其次保证教研内容,再次保证教研效果。各学科结合学科特点,确定每周一次的教研主题及学习内容。学校组织人员检查学科教研活动的情况,检查结果计入年度考核。
3、注重教学积累,强化课题研究。树立“问题即课题”的意识,鼓励教师进行小课题研究,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教学研究、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科研水平。要求教师务必做到“五个一”:每节课课后有一次教学反思,每周写一篇教学读书随笔,每学期上交一篇教学案例、教研论文,每学年订阅一本学科专业刊物、读一本教育理论专著。
4、建立培养机制,优化成长环境。加强青年教师培养,骨干教师的引领,为青年教师搭建成长平台,为骨干教师搭建服务平台。制定青年教师培养制度,安排青年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培训学习,学校给予补助,扎实开展“导师带教”活动,对青年教师进行专业引领,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教学改革,打造教学管理特色
以“三段四步”互助教学模式为依托,把学校传统的教学优势与理想的教学理念结合起来,加强教师间的合作,实行捆绑评价,以学为主,以学论教,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新的突破。
1、实行教学质量捆绑评价。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实行班级教学质量、学科教学质量与个人教学质量三者结合的评价形式,把教师个人放在班级、学科集体中进行评价,做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通过评价的力量把教师紧紧地团结在一起,教学质量得以共同提升。
2、与学校管理特色相结合。“三段四步”互助教学模式解决的重点定位于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自主学习、合作互助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思维习惯,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具体实施中,与习惯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自主管理结合起来,进一步细化学生的学习行为:预习、听课、讨论、作业都有明确的要求,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长、组员都有明确分工。学生有章可循,有事可做,教学模式的落实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3、实施“小助教”策略。把落实“小助教”模式作为实施“三段四步”互助教学模式的突破口。小助教的主要职责体现在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指导三个阶段,小助教分三级管理:学校小助教由教导处管理评价,班级小助教由级部管理评价,学科小助教由班级管理评价。
(四)活动引领,创新学生管理模式
以习惯养成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为抓手,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实现学生自主管理。
1、让学生做喜欢做的事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开展广泛的学生问卷调查,开展“我的活动我做主”的校园主题活动,依托红土崖革命烈士陵园、污水处理厂两个社会实践活动基地,从学生喜欢的活动入手,每个月有活动主题,充实活动内容。兴趣小组、社团活动落实到位,有组织、有计划、有内容、有成果展示。
2、让学生自己做——事非经过不知难。
尝试大型活动学生自主组织管理。放心、放手让学生自己策划,自己组织,自己评价。通过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学校成立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常规管理、评价都由学生自管会负责,严格落实日检查、周总结、月评比制度,使学校常规管理水平上档次。
3、让表扬进行到底——卓越不止一种表现形式。
建立并完善与德育目标导向相适应的评价机制。将学生的行为规范具体落实到学生的行为中去,结合学生各种“星”的评比表彰,修订学生个人和班集体的评优体系,开展好学校德育工作分年级、分段教育。抓住学生的闪光点,激发了上进的动力,培养了学生自信、阳光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