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我校以教研组校本教研为主导,不断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育实践能力,通过教研,调动教师主动发展的积极性,不断增长教育智慧,推进学校内涵发展,现总结如下:
一、以“七项规范”为切入点,抓规范,促落实,提质量
为进一步规范学校教学常规,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依据莱州市教育和体育局出台的《关于开展“七项规范”教学常规管理活动的实施意见》,立足校本实际,以教研组为单位重点开展以“抓规范提质量”为主题的“七项规范”教学常规管理活动。
一是加强教研,落实规范。各教研组开展“七项规范”研讨再学习活动,进一步明确常规管理要求,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如在规范上课方面,研讨如何聚焦“学为中心”,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升课堂效率;在规范作业及批改方面,研讨如何在规定时间内分层分类布置作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获等。同时依据学科特点,针对“七项规范”细化每一项的具体要求。通过多样态和序列化教研,确保了“七项规范”的有效实施。
二是检查督促,强化实效。在每周集体教研活动中,每个教研组展评备课笔记、学生作业,包组领导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在下周的教研活动中督促整改情况。采用抽查和定期检查的方式,强化常态管理与监控,落实教学常规“七项规范”。每个学期进行期中期末两次常规大检查,每个项目安排评委进行专项检查督导,各教研组根据检查情况进行问题查摆,针对查摆出的问题进行再分析,提出改进意见,督促教师及时整改落实。
二、以课堂改革为突破点,勤打磨,重研究,促深化
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将听评课作为教研活动的重点内容。着眼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发展,以课堂实践为主线,以小课题研究为引领,双线结合促课改深化,着力打造高效课堂。
(一)打磨“三课”,实践推进,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每个学期,以“示范课”为引领,以“推门课”为根本,以“过关课”为重点,使教师在磨课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课堂授课水平,打造高效课堂。
1.“示范课”为引领,以研讨促提升
开学初,学校组织各教研组骨干教师上示范课。“示范课”也是观摩研讨课,每个教研组在开设“示范课”之前,要聚焦上个学期末学校总结的课改新问题,从中选择一到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新学期的研究主题,以“示范课”为载体,开展集备教研,课堂展示,评价反思,为教师常态课提供借鉴,为制定新学期“过关课”评价标准打下基础。
2. “推门课”为根本,打造优质常态课
以“推门听课”为根本,制定《推门听课制度》,教研组定期参与推门听课,教导处进行及时监控。通过听课签到制,阶段公布等方法督促领导和教师及时参与,并及时进行评课。通过以评促讲,共同参与,将课改落到平时,让每一位教师的常态课真正高效起来。
3.“过关课”为重点,以磨练促发展
“过关课”的“关”指的是课堂评价标准。各教研组借过关课讲课之机,通过“课例研究、精准把脉、逐个破解、总结策略”的思路,研讨目前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反思,改进,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师课堂水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让学生逐步走向深度学习。
通过示范课引领、常态课诊断改进、过关课多轮次听评课活动,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不断提升,本年度我校10余人次获得莱州市优质课。
(二)在研究中提升,促课堂教学改革内涵化发展
在磨课的同时,各教研组开展与课改相关的小课题研究,以突破研究的重点。实践和研究,为课堂教学改革插上双翼,促进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内涵化发展,提升了教育质量。
三、以质量评价为关键点,细分析,深反思,促提升
在教学工作中,各教研组把准“质量检测评价”这一关键点,多角度细致分析,多层次深入反思,促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每一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认真做好课堂检测,单元检测,每个单元进行单元质量分析,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正视教学中的问题,改进教学。每学期,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期中教学质量分析,期末教学质量分析,通过对教情、学情、试卷的详细分析及平行班级、周边乡镇的数据对比,发现教学中存在的影响教学质量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制定改进教学的措施,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加强学习,外引内修,提升教研活动品质
1.严抓备课关,强化集体备课,优化个人备课。
各学科备课组强化集体备课意识,坚持每周集体备课活动,加强集体教研,在原有个人初备,集体研讨,二次备课的基础上,通过教学实践进一步修改教案,聚集学科素养,落实新课标。规范完善备课流程,探究集备教研的新思路。
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优化个人备课,形成个性化教案。教师个人备课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思维为核心,素养为导向,设置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教学环节的设计要从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角度出发,在思维的引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下功夫。
2.聚焦教学问题,精选研究主题。坚持小课题刚性推动,倡导教师树立“教学即研究,教师即研究者,成果即成长”的意识。从课堂教学实际入手,在课题研究中解决实际问题,避免课题研究和教学两层皮的弊端。倡导每位教师都有自主课题,从申报小课题解决小问题入手,锻炼教科研能力,再到抱团科研,逐步成长。每周进行一次课题研究碰头会,邀请教科所领导到校指导。
3.借发展共同体活动之东风,将外出学习的经验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提升教研品质。
4.积极加入新课标领航计划,打造新课程落地试点校,培养真正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的种子教师。培养一支观念新、能力新、方法新、境界新的“四新”教师队伍,有效应对2024年全国大单元主题教学教材改革和2027年全省命题中考改革。
5.采用教师读书、理论引领双线并行的方式,帮助教师夯实理论基础。读书方面,本学年重点开展再读教育经典活动,通过“创新形式、打造平台、活动助推、团队引领”的方式,开展精读活动,提高读书实效。理论引领方面,继续开展活页理论学习活动,根据教师研究需要,做好理论学习计划,精选学习内容,以活页的形式发给老师们阅读学习。
6.在巩固信息技术提升工程2.0已有成果的前提下,组织开展多种配套专题学习,使教师学有所得,学有所悟,不断增强教师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从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